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要切实推动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不断深化对德育地位的认识,始终以德育为立校之本,以中学《德育大纲》为指导,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良的环境陶冶人,努力把学校建成“精神文明的窗口和示范区”。要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从校情出发,确定“加强德育、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充分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规范有序的学校德育活动体系,建立切实有效的学校德育管理机制,健全充实德育管理机构和德育管理评估制度,保证德育工作从细处抓起、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德育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新实际,积极创新和改进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大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德育研究,努力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3.
当前人们在谈论学校德育现状时,经常用“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等词,总是发出“德育乏力”的感叹,学校的德育工作处于低效率状态。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德育,以创新的精神来推动德育,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也为摆脱目前学校德育的困境和无奈找到了突破口,为创新学校德育,改善德育工作开辟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实效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前,职业学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德育实效性较差,德育工作陷入了困境。本文从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学校德育的手段与方式,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学校德育的内容等具体层面进行探讨,并寻求对策,以有利于职业学校的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5.
学生发展学校德育,是社会秩序、进步、文明的基石。而对学校德育评估的淡化,必然导致学校德育的虚化,学校德育工作空、泛、乏力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天津市杨村一中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进程中,提出了“大德育”的学校德育新思路。“大德育”工作思路是凡学生能够涉足的环境都应该成为德育环境,而在德育环境中,每一个个体的人都被看做德育的传媒,所有的人都应该成为德育工作者。这个思路强化了德育环境的整合,强调了德育工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杨村一中的德育工作已有机地把学校、家庭和社…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对德育的现代化提出了迫切要求,现代德育观的建立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笔者阐述了“以人为本”现代德育观的理论依据和意义,并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中对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新体系做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 ,我们坚持“加大改进力度 ,注重基础 ,注重建设 ,注重科研 ,注重实效”的德育工作方针 ,以承担原国家教委“九五”重点科研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研究与实验”为契机 ,大力开展德育科研工作 ,研究和探索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新途径、新方法 ,提高了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抓转变观念 ,建立德育科研的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 ,我们中小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弱 ,科学性差 ,实效性低 ,不适应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德育科研工作薄弱。一是…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要高标准完成这项工作,必须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增强学校的全员德育意识,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作为一所学校,必须抓好德育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除了“按章”“循规”正常推进,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建立以学校为本位的德育工作内容、方式和管理系统,实现德育创新,必须树立以社区为依托的全新的学校德育工作环境概念,实现德育内容系统化与德育活动本土化的结合,形成校本德育的内容特色;强调学校在社区德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动地位、专业地位和在育人工作中的权威性,形成校本德育的网络特色;按质量互变的规律,以量化管理为基础、定性管理为手段的弹性德育管理,形成校本德育管理的管理特色。  相似文献   

10.
杨金栓 《成人教育》2012,(4):104-105
文章通过分析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和问题以及德育工作的新要求,从健全学校的德育管理组织、确立科学的德育目标、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三结合”德育教学模式、形成多元化德育评价体系、促进德育体系网络化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强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胡乃璋  张栓宝 《中国德育》2004,(11):69-70,76
近年来,我们就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适应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反复探索,不断实践,初步形成一整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管理模式,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一、与时俱进。确立正确先进的德育理念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校紧密结合社会生活现实,学习借鉴先进的德育思想理论,确立了“以人为本,育人为先,打实基础,着眼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社会道德水平“滑坡”的现实,昭示教育工作应该思考学校德育活动的“真实性”。“真”的学校德育包涵有真的德育思想、真的德育态度、真的德育方法、真的德育精神四方面内容。真的教育精神则要求德育工作要有尊重科学的求实精神,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斥伪、批判和反思精神,坚持不懈地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精神,不拘旧规地创新和探索的精神等。  相似文献   

13.
过去的学校德育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仍存在较大距离。如何增强德育工作效果,是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注重德育创新,完善德育工作体系,精心构建德育立交桥,深化德育改革,是搞好德育工作和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为使课改成功进行和实现德育工作效果的最大化,必须下大功夫落实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对德育工作模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等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4.
正校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拓宽德育途径、充实德育内容,才能形成学校的德育特色。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理念,结合本校实际,逐渐形成以育人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德育工作方法。一、与师德建设相结合,构筑德育根基"德是为师之魂,是育人之本。"师德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们根据校情特点,申报了科研课题《农村学校德育社区化建设研究》,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力量整合德育资源,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了“三位一体”全员、全程、全控育人的体系。注重德育队伍的素质培养,注重德育工作的经常性、针对性、实效性、渗透性和主动性,在构建德育体系,强化德育功能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德育》2004,(6):75-78,74
一、背景及意义 “九五”期间,我校参加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中“职业高中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实验与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成果,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继“九五”“职业高中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实验与研究”之后,我校参与了“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  相似文献   

17.
为加强德育的实效性,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体系,笔者根据新罗区德育工作开展的具体实践,指出了在德育的观念、内容和形式上,必须遵循“小、近、实、活、新”的五个“一”字原则,指明了在德育的实施方面要做到德育活动“针对性”、德育目标“层序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活动的“实践性”、发挥师生的“互动性”、强化德育的“管理性”、构建德育工程的“系统性”,努力研讨德育的“创新性”,从而较全面地阐述了德育开展的理论性,具有德育实践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学校德育的实际收效与投入相比十分不协调,收效甚微。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我们要在分析影响德育效果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找出症结,抓住核心和关键,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我们认为,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必须强化“五个三”。  相似文献   

19.
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学校德育要与时俱进,必须要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由此可见,在学校实施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我在实践工作中围绕德育跟进网络这一时代要求,在探索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新方法、新途径中进行了几点有益的尝试,从中收到了传统德育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加强德育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该文通过确立“德育首位”意识、准确把握德育工作目标、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和建立德育工作考核评估等四个方面的阐述,明确了新形势下高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