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彦俊 《考试周刊》2009,(19):196-197
通过对思想品德教育目的的层次划分,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更趋于实际的个人和社会发展,也使得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有了具体化实现的可能。但是,要真正使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更具操作性,还需要对思想品德教育目的进行目标细化。  相似文献   

2.
秦永 《文教资料》2006,(12):98-99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教育现象的应然目标。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哲学和教育理念对教育目的也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通过对各种教育目的的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教育,重新认识教育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建设中国新时期和谐社会进程中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教育评价目的随着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发展而发展,并经历了鉴定目的观、诊断目的观、改进目的观、发展目的观.教育评价的目的就是“人”,评价目的一旦缺少“人”,教育就会有偏离航向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经历前期的快速发展以后,当前遭遇了瓶颈期。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教育技术这门学科。文章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借鉴日本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些基本思想,试图提出“教育技术”是一个不可拆分的词语,是作为一种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特方法而存在的一门学科,其未来会走向“器物”之学,发展之终点可概括为“无为”;教育技术是一门实践之学,因此可看成是一门行动科学,落脚点是人的“行为”,其哲学基础是行为科学的人类观;未来的教育技术研究需要走向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以更加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逐渐增强的本土化意识,在深刻体悟学科特长与特短中寻找新的平衡点,在反思之中加强学科的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先在性,任何目标的设定都隐含着较为抽象的目的层面的推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既需要凸显其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外在性”一面,也需要凸显其“建设人自身”的“内在性”一面;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但同时具有现实性,并非一种不可实现的“乌托邦”幻想.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先在性,任何目标的设定都隐含着较为抽象的目的层面的推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既需要凸显其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外在性"一面,也需要凸显其"建设人自身"的"内在性"一面;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但同时具有现实性,并非一种不可实现的"乌托邦"幻想。  相似文献   

7.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使人趋向完善,完美,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既是人的主观理想,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8.
伦理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伦理视角考察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考察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否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然而,我国教育目的中存在的官方主导话语权、国家主义价值取向以及忽视对自然关系的处理,使得我国的教育目的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伦理善。  相似文献   

9.
伦理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伦理视角考察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考察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否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然而,我国教育目的中存在的官方主导话语权、国家主义价值取向以及忽视对自然关系的处理,使得我国的教育目的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伦理善。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如果逃避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的工作就没有意义。如果说教育是一条船,那么教育目的就是船的方向,没有明确的方向,船上的人做得再多也没有价值。更有甚者,如果船的方向是错误的,那么船上的人做得越多,他们造成破坏也越大。因此,只要教育中还存在问题,只要教育工作还有提升的空间,审视教育目的就不可能过时,厘清教育工作真正的职能也一定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界定我国普遍认同的"德育"(实践)入手,对"成文的德育目标"(规范)与"不成文的德育目标"(价值观念)进行分析,进而揭示这种德育(实践)与人们构想的"德育"价值观念以及规定的德育目标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有四个春秋,高校处在一个急剧变革和变化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中,高校德育工作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经济全球化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输出其制度和文化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受到削弱,给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带来一定困难,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新的挑战,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争夺战对传统的德育内容、方式提出挑战,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德育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论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教育价值分裂是学校道德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市场经济中道德 教育价值的内在依据是理论道德教育为工作性道德教育做学理上指导的途径之一,即以利益为出发点,以公正为利己与利他的平衡点,围绕公正,追求仁慈为道德教育价值的终极走向。  相似文献   

14.
德育功能观的反思与高校德育目标建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德育低效状态一直是困扰当今学校德育的一个普遍问题。德育功能认识上的误区及其由此导致的对学校德育目标建设的片面导向是其根源性的影响因素之一。这些误区表现为德育整体功能的夸大化、个性性功能的工具理性倾向,教育性功能的智育化倾向等。高校德育目标的制定应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克服不良导向,建构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推动高校德育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而德育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因此,要把创新教育融于德育课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实现德育目标,要求教育者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更新,才能充分利用大学语文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认知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7.
德育工作是新时期教育的核心,是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重要基础。德育目标的设置是德育实施过程中最首要的一环,它既要符合社会需要,又要符合教育本身的价值追求。目前高校德育目标设置仍存有内涵狭窄、与实际脱节、考核功利化等不足和缺陷,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来对当代德育目标进行重建具有可行性。当代中国高校德育目标的设置应回归到以主体性教育、"善"的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轨道上来,并通过健全机制、优化德育课程体系、建立新的德育评价机制等措施来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18.
孔维民 《教育科学》2006,22(1):34-36
本文分析了现行德育目标的不完善、不科学和不道德;指出个体幸福作为德育目的的心理学、伦理学根据;通过对个体幸福的积极心理效应以及个体不幸福感受的消极的心理效应的分析说明,把个体幸福作为德育的一个目的,不仅不会降低德育的目标,而且会有效地改善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迁,“文化反哺”日益凸显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本文在对“文化反哺”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探讨其产生的社会渊源,并尝试提出“文化反哺”对当前成人教育发展的启示,以期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平民化的自由人格: 当代道德教育的目标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教育旨在促进人做道德的人,做道德上尽可能完善的人,却并非仅仅让人做道德人。作为德育目标取向,“止于至善”和追求个体幸福与社会公正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健全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是沟能德育理念和德育实践的桥梁,是引导当代德育取得实效的合理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