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诗歌作为直接表述主体感受的艺术,其核心是对主体感受的形象表现。朦胧诗的主体人格形象表现为真挚个性、“自我”核心地位的确立;超越“自我”的情感抒发,以及对主体人格形象审美的趋向类型。  相似文献   

2.
"审美场"是美学理论的特定概念,由生命美学家封孝伦先生首次提出来。本文也是借鉴和运用"审美场"理论,首次对朦胧诗人及其创作活动产生的特定审美场进行初步的探析,简要论述了"文革"中成长起来的朦胧诗人,在时代"反叛"情绪下如何形成了他们诗歌创作的特定"审美场"。  相似文献   

3.
朦胧诗潮的流变过程证明了诗歌与生命的亲缘关系;特定的人文环境让朦胧诗的创作印证了人类共有的生命经验;朦胧诗不只是一个诗歌流派,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思潮;生命、思想、精神的解放也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分流与革命;文学与生命是同构的,源于生命、尊重生命才是一切写作的基本状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将我国新时期朦胧诗与西方象征派诗在以下三个层面上做了比照分析:一、两者的生成背景;二、两者的主题意蕴;三、两者的审美观点。本文认为,朦胧诗虽然积极借鉴了西方现代文艺的表现形式,但在主题意蕴方面却渗透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英雄主义情份,基调基本上是积极向上的,因此难以将它归入现代主义的艺术流派,它可以说是我国“五四”新诗传统的自觉接续,并为后来的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新生代诗作了准备和铺垫。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为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描述之一,全面阐述了作为同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的第一个浪头——“源脆诗”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对“朦胧诗”的精神意象、艺术特征和流派特点进行了描述与总结。  相似文献   

6.
吕豪爽 《天中学刊》2003,18(6):66-68
朦胧诗诗人以自己个性化的文本显示了思维领域中存在的英雄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困惑;用自己独特的创作实践为整合传统诗艺与现代诗艺寻找着可能。他们在价值观与艺术观上的最后选择使朦胧诗由短暂的历史瞬间演蜂成为永恒的意义使者。  相似文献   

7.
领导魅力在领导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从人格、情绪、认知和能力四个视角对领导魅力的含义作了阐释。同时运用"五因素模型"理论对领导魅力的人格特征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即:在外向性上健谈、精力充沛、果断、安静;在和悦性上有同情心、善良、亲切;在公正性上维护规章制度、负责任;在情绪维度上稳定、冷静;在创造维度上有创造性、聪明、开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将我国新时期朦胧诗与西方象征派诗在以下三个层面上做了比照分析:一、两者的生成背景;二、两者的主题意蕴;三、两者的审美观点。本文认为,朦胧诗虽然积极借鉴了西方现代文艺的表现形式,但在主题意蕴方面却渗透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英雄主义情愫,基调基本上是积极向上的,因此难以将它归入现代主义的艺术流派,它可以说是我国“五四”新诗传统的自觉接续,并为后来的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新生代诗作了准备和铺垫。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具有独特的时间意识,体现了过去、现在、未来在人类心理上的交织,具体表现为对未知的希冀、对既有的反抗、对现存的感知等。同时,在展现时间意识的过程中,朦胧诗还实现了艺术上的创新,突出自我感官对外在意象的观照与审视,具体表现为观感的陌生化、意象的画面感、瞬间的延展性等。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人格有着神秘的艺术魅力。究其原因 ,大概在于悲剧人格蕴蓄了巨大的艺术真实的力度 ,概括了一类或一代人的审美理想 ,使读者或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人们仿佛从这些悲剧人格当中发现了自己 ,从而在思想感情上受到了强烈的感染  相似文献   

11.
朦胧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诗歌,在精神内涵上它继承了传统诗歌,其与青年现实主义诗歌的一致性,即强烈的现实精神、现实主题,以及它所受到的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即相信未来、乐观主义的精神等明确地昭示了它的传统性。思想内涵的现实主义精神才是朦胧诗的主要价值和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2.
寿凤玲 《时代教育》2007,(8Z):150-150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一般认为“朦胧诗”是从1978年北岛等人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有舒婷、顾城、扬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余霞 《华章》2012,(23)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当今学校培养学生性格、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爱国热情的重要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教育的重视.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与修养相结合的课程,要想真正发挥这门课程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个人情操和魅力对课程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个人魅力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本文将从阐述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性入手,简单介绍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进而讨论如何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以达到提升思想政治课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重读朦胧诗     
作为新时期中国文艺的第一只“报春的燕子”,朦胧诗不仅在思想上具有独特的反叛性与觉醒性,在诗艺上有着重回与再创的现代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确实体现出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5.
朦胧诗派在文革十年动乱之后,以独特的姿态登上了荒原一般的诗坛,给诗坛带来了一丝曙光。他们以自身特有的精神气质探求人性和生命本体,呼吁人道主义的回归。同时,在艺术形式上,也展现了他们特有的审美特征,在诗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朦胧诗的兴起是在七十年代末,此后三、五年间达到鼎盛。但严格说来,朦胧诗在七十年代初就已酝酿于青年人的心中,直至1979年3月北岛发表《回答》后才被承认,继而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一个流派。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的丰富语言,不仅便利了人们的交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汉语言表意的准确性、丰富性、形象性,可以说,是其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下面,本文就从古诗文、现代文、外来语中举几个典型例子,具体体味汉语言的意蕴魅力。  相似文献   

18.
文学性是诗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朦胧诗作为中国新诗的代表之一,其文学性的阐释还不够深入。认知语法作为一种成熟的语言学范式,其语法本身有意义、语法选择体现思维选择的基本理念,可以为朦胧诗文学性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路径,即从诗歌语言的特征入手,探讨其意义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从概念化和哲学意蕴这两个层面进行朦胧诗文学性的解读。这样的研究理路的优势在于能够发现以往朦胧诗研究没有发现的问题,同时可以对曾经解释不十分明晰的问题提供基于认知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探讨和研究了中国朦胧诗5个阶段的发展情况,揭示了中国的朦胧诗风演绎的动态:从古典走向现代,从阴柔走向阳刚,从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足球的特点与价值、足球的艺术性、悬念性、智慧性以及足球裁判判罚等方面阐述足球的魅力。为我们欣赏足球,感受足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