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劲爆点没法让我去相信爱情。曾经诞生在我身边的那些转眼就逝的爱情都经不起推敲和怀念。追求纯粹唯美的爱情已不再是这个时代所崇尚的了,“爱情”两个字与“爱”或“情”的本身内涵似乎无多少关联,它更多地会依附在一些诸如物质、享受这些本来与爱情无关的元素身上。更多时候,爱情已堕落为一种满足欲望的方式。正是这样,拿到许志安的这张《相信爱  相似文献   

2.
影片《白》中存在着“统治式爱情”与“伙伴式爱情”这两种模式的冲突与转化,其中“统治式爱情”主要是因为“性”和“金钱”消解感情的因素造成的,它体现了“统治式爱情”中地位的不稳定性、平等之不可能、爱情的不自由性这三大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导演对“伙伴式爱情”的呼唤与期待。  相似文献   

3.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蓦然发现类似的标题在1999年的《当代学生》上已经出现过——《让我们一起谈爱情》。是从心理学角度与当初和你们同龄的少年谈论爱情的一组文字。“谈爱情”,可以理解;“读爱情”,似乎不那么顺口。真是这样的吗?其实只要想一想就会发现,无论是“轻舞飞扬”还是《乱世佳人》,“读爱情”陪伴着你们中的很多人一起成长。曾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语文课本也开始“解冻”了,出现了直面爱情的篇章。不过,“读爱情”并不简单.为什么要读?怎样读?读什么?回答起来真不那么容易。我们今天的专题就正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而做的一种努力。——编者  相似文献   

4.
阿Q与堂吉诃德历来被中西方文学界视为“艺术人物形象的典型”。两人的爱情世界迥异,阿Q对吴妈的爱是一种性本能的萌发和冲动,是一种脱离了社会基础的爱;堂吉诃德对杜尔西内娅的爱是一种高贵但沉迷于幻想的虚幻的爱。这两种爱都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是应该建立在性爱基础上的男女进行的高尚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5.
爱情是德莱塞小说中的永恒题材。与其他文学家不同的是,德莱塞笔下的爱情始终遵循一种“始乱终弃”的爱情模式,从而受伤的总是女人。德莱塞近乎顽固地用“化学作用”的理论来进行解释,并认为爱情只不过是人的本能和化学成份的作用和结果。这一切都是作者本人曲折而痛苦的感情经历在扭曲状态下的流露与体现。  相似文献   

6.
杨培升 《天津教育》2005,(10):20-20
爱情作为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圣洁的情感,是不能被排除在“人的发展”这一教育话题之外的。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爱情教育也已受到关注。现在我们不仅能够公开地谈论爱情教育,而且在上海、浙江、河南、辽宁等地已大胆尝试,把爱情教育引入中学课堂。有的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增加了一个谈论爱情的单元;有的开设“爱情课堂”,语文、英语、音乐、心理学课根据教材内容师生一起谈“情”说“爱”;  相似文献   

7.
仰视爱情     
蒋旭浩 《新读写》2012,(10):29-29
爱情是该被仰视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耆卿在怅然吟诵之际,心头必定是挂念着远方的某个女子,不论是何种原因令他们天涯两隔,他都用他的“憔悴”诉尽了他的“不悔”。  相似文献   

8.
爱情是什么 ,是幸福的归宿 ,还是悲剧的起源 ?是“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的伤痛 ,“无计可消除”的感情纠缠 ,还是“亦已焉哉”般的决然 ?我不得而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 ,那么由此推得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爱情。也许 ,那是心中旁人不可随意涉入的禁区 ,当它被一个朦胧的身影开启之后 ,关在里面的情感在刹那间染成玫瑰色。诗人眼中的爱情 ,或许就是那些吧。爱情是一种感觉。它会让原本开朗粗犷的心变得含蓄细腻 ,也可以让闭塞沉寂的心徐徐开启。爱情是一种态度。如《致橡树》。有谁能够逃脱世俗的爱情 ?换了你…  相似文献   

9.
在《红楼梦》第十九回回末,毛泽东的两条批语指出宝玉身上既有“同一人生观相互结合的爱情”,亦有“两种人生观相互冲突的爱情”,既肯定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又承认了宝玉与袭人的爱情,说明宝玉爱情的复杂性。毛泽东的批语犀利独到,而且符合文本的客观描写,符合现实的人性特点。毛泽东对宝玉、袭人、黛玉爱情的评价主要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认识的。  相似文献   

10.
冯沅君小说的爱情叙事潜藏着两种解构的力量,一种是举着“爱”的旗帜在解构“爱”的神话,一种是在“爱”的各种关系中突显女性主体的功能,并由此解构男性在传统人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两种解构之力使她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创作有了不容忽视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堂吉诃德》这部小说里出现的爱情故事,即堂吉诃德本人的爱情以及堂吉诃德在游侠途中遇到的他人的爱情经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种爱情的模式的异同,并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对爱情和人文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革命 恋爱”是“革命 恋爱”小说的深层结构。革命与恋爱在文本中有两种倾斜,即在篇幅上对恋爱的叙述多于对革命的描绘,在价值取舍上强调革命而忽视恋爱。革命与恋爱表现出三种关系,即矛盾冲突关系、相辅相成关系和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以池莉小说中的婚恋世界为视角,探讨了池莉描写爱情婚姻的艺术多样性,认为池莉对各色理想爱情进行消解,并从认同和逃离两方面重构不同形态的世俗婚姻,形成了新时期学中独具特色的从理想走向现实的生存本性中物质至上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4.
在屠格涅夫的创作中,有两组人物形象:爱情故事中的"茨冈女人"与社会运动中的"激进分子",在内在精神上,他们都蕴藏着某种"激情"与"狂热"。屠格涅夫对这类"激情"人物的态度是"既怕又迷";而这种双重态度,又折射出屠格涅夫爱情观与政治观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博爱与爱情或性爱是弗洛姆最为关注的两种爱的形式。他认为,如果没有博爱的德行,你自己对爱的期待也不可能得到满足,从而把能力、人格和德行作为真爱的基础。弗洛姆关于爱不等于性的观点及反对有性元爱的爱情观,对我们今天也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呼啸山庄》中主人公希克厉和卡瑟琳的“致命的爱”被赋予两层含义,即爱的死亡与重生。面对两颗饱受煎熬的心,死亡是一种解脱和拯救。而面对一种希望的降临,我们更多的是快乐和欣喜。献上蒙娜·丽莎的微笑,因为只有它的神秘才能捕捉到《呼啸山庄》中似穿越黑夜的极光般“致命”的爱。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是一个想象力异常丰富的作家,但是几千年的男权思想却禁锢了他的想象。他在《聊斋志异》中创作出千姿百态的爱情故事,但情爱模式却不脱书生、青娥和书生、侠女两类,而且都是以男性为中心视角的。  相似文献   

18.
两个人在一起多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的心是否在一起,是否有真爱,是否能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作家三毛在寻找真爱的过程中,踏遍万水千山,历经坎坷,最终找到短暂却又永恒的真爱,无怨无悔,了无遗憾。那凄美且感人至深的真爱旅程,至今仍然感动和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红与黑》中于连对德.瑞那夫人和玛蒂尔德的两段爱情分别作出评述,从而比较得出: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爱情属于感性的激情之爱,对玛蒂尔德的爱情属于理性的虚荣之爱。  相似文献   

20.
加强高校爱情道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恋爱是高校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但由于大学生受人生观、爱情观、道德观不成熟、不稳定及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其恋爱出现了三种较为突出的不良倾向:“追形势、赶时髦”的盲目性倾向;“寻求刺激,消除寂寞”--褒读爱情的倾向:“失恋、失志、失德”--丧失理智的倾向。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为此,高校对大学生恋爱,决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加强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