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高梅  周立志 《中国教师》2011,(Z1):169-169
<正>历史学科在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龚自珍曾说过,"出乎史,如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而"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可以说历史与一个民族的命运密不可分。它是一个民族不灭的记忆、不朽的精神传承。古往今来,历史一向  相似文献   

2.
读史可以明智,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尤其是以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中国近代史,更是对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清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材,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当年德国占领了法国的领土阿尔萨斯等地,不准那里的法国儿童学习祖国的语言和历史;日本吞并朝鲜,不许亡国的朝鲜青年学习本国  相似文献   

3.
一招一式,彰显专家智慧;一点一滴,浸润爱党情感历史的教育关乎政权的稳固、国家的兴衰。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苏联东欧剧变等现实也警示我们:必须重视维护党史的尊严,必须重视发挥党史史料育人的功能,尤其是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4.
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司马迁则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  相似文献   

5.
警惕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断限问题上的“理论陷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历史特别是对国家史的解释,从来都是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政权稳固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胡锦涛总书记近来也强调,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因此,对于各种歪曲、诋毁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言论,必须高度重视,据理批驳,绝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给历史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可以选择最佳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学习,并在课堂上产生共鸣,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一、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是增强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清朝学者龚自珍曾说过: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笔者认为这个“史”字不仅指的是历史知识,更是指在历史中蕴藏的、长期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的民族特质、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历史教学不应只是历史事件的堆砌,机械式地传授知识,它更应是以豪迈之情感之,以悲愤之情动之,以民族之情塑之,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正>大学里的第一门思政课,是“中国近代史纲要”。老师告诉我们:“虽然大家刚刚经历了高考,历史知识还没有忘,但是这门课和你们的高中历史意义不一样。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我们的课程设置,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几年前,一档科普性质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好评如潮。一件件冷冰冰而又乏味的历史文物,在文物修复师手里有了温度和生命,也向观众传递了文物所经历的年代和故事,激起了更多人了解历史、发掘历史的热情与兴趣。  相似文献   

8.
古诗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过去的是历史,但历史没有过去。换言之.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但我更认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无休止的对话。从“万世师表”孔夫子开始.以史育人即已成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在评价这一传统时指出:“出乎史.人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此言简意赅地指明了“为史”与“知道”之间的关系.即要掌握“大道”,必先研究其历史。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和“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珍爱自己传统的民族。在我们民族的意识里,史学直接关系到王朝的更替和国家的兴亡,所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样的意识代代相传,凝结成了重视史学的优良传统。正是这样的传统,在我国学术文化史上留下了汗牛充栋的历史文献,在我们民族的性格和气质上烙下了富有历史感的深刻印记,甚至给整个社会熏染上了厚重的历史氛围。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一、通过史、实、人,传授知识,启迪思想、陶冶情操,褒奖"八荣"并身体力行.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1.史.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经说过:"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感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将我国古代地理科学的辉煌成就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明晰荣与辱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正"欲知大道,必先治史"。历史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借鉴历史,明理启智。作为人文学科,历史课应该有自己的独特学科特色,笔者认为有两点必须坚持:第一,应该利用历史课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形成历史探究意识。第二,历史课应该让学生学会感悟历史,反思历史,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历史课,不该是死  相似文献   

13.
亡人国必先亡人史。足以见历史教育与国家兴亡关系之重要。是以历来皆以历史教育为国民教育重要之一环。这就是日本当国屡以教科书问题大做章,蓄意向青少年灌输歪曲的历史,以求一逞其非分之想的原因所在。国民教育重在向青少年施教,而历史教育的主要渠道即通过中学历史课程而取得应有的社会效应。课程质量之高低端赖乎课本质量,历年颁行之中学历史课本虽屡有修改,但终难为师生所满意,以致历史教育之效能渐趋低落,以致大多数青少年对祖国历史知之不详,  相似文献   

14.
古人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而教人以渔,则将终身受用无穷."在知识爆长的今天,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几门学科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即掌握学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欲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源;欲树之高者,必先固其本。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我们教育主体——学生的"源",什么是我们教育主体的"本"。所谓的源就是学生获得学科知识的方法、技巧。所谓的"本"就是指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只有让学生化被动学习成为主动探究,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6.
<正>“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1]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化,构建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已然成为教学共识,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命题。当下史学研究的“碎片化”之势盛行,如何有效平衡西方社会科学与中国传统观念资源[2]成为史学界广泛讨论的话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历史知识和教学资源亦难免于此。笔者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用“大概念”理论为先导,  相似文献   

17.
历史课是重现人类的画卷,能够给人以启示和思索.思想家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读史使人明智."龚自珍更是深有感触地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可见历史在前人心目中的地位,怎样教好历史呢,教学多年,我有以下体会.  相似文献   

18.
朱熹"明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修养论中的"天理"、"人欲"有其特定的含义,从其含义中可以得出"灭人欲"是灭人的私欲、贪欲。朱熹"明天理,灭人欲"道德修养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充分利用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分析朱熹的道德修养论,看清其历史消极作用的同时也能认识到其积极作用,更有助于吸取其积极合理的因素,并用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呼吸     
人生一世,离不开"呼、吸"二字。哲人曰:"呼者,为出一口气;吸者,为争一口气。"故,呼之以自立,吸之以自强。人欲有大作为者,必先明此理。呼,呼心中之气,抒心中之愤。纵观古今,多少英雄豪杰振臂一呼,万人响应。看秦朝末年,  相似文献   

20.
<正>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