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愚 《中国钓鱼》2005,(8):61-61
这两种鱼拓由于使用的工具、颜料不同、制作方法不同,在艺术风格上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2.
鱼拓教室     
松永正津 《中国钓鱼》2006,(10):I0002-I0002
这幅作品鱼体的晕色非常好,但头部整体着色过深,与鱼体衔接不太自然。头部应该越往下颜色越淡。另外,鳍的整体拓得不错,但还应仔细一些。  相似文献   

3.
鱼拓欣赏     
马恒超 《钓鱼》2011,(7):66-66
鱼拓艺术是现代艺术回归自然的完美载体,是高尚人士所喜爱的藏品,是当今艺术市场的新宠。以日本鱼拓市场而言,名家大作其价值不斐,  相似文献   

4.
鱼拓教室     
这是一幅曾获得第三届鱼拓评选一等奖并在第三届中外鱼拓精品展上展出的黑鱼鱼拓。日本鱼拓大师松永正津看过后所作的点评,对提高鱼拓制作水平和鉴赏能力部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鱼拓封     
仇杰 《集邮博览》2013,(5):46-46
2012年2月9日(大年三十)笔者从上海到安徽芜湖火龙岗邮局给邮友寄拜年封,遇见同样前来盖戳的房先生,被他盖戳的封深深吸引:一条3寸大小的鲫鱼完完整整地印在信封上。这是什么封?从没见过。房先生说这是"鱼  相似文献   

6.
鱼拓艺术悄然引起垂钓爱好者的兴趣,读者既希望看到更多的精美作品供垂钓之余欣赏;也要求介绍一些制作方法,能够亲自投入体验乐趣。为此,我们特邀日本钓鱼专家小西和人先生为广大读者撰写了《鱼拓的制作方法》一文。我们企盼着不久的时间里本刊即能够不断刊登出读者制作的精美佳作。  相似文献   

7.
鱼拓琐谈     
看了贵刊刊登的鱼拓画片,饱赏眼福之余,思索我自已制鱼拓的经历,想谈点见解与钓友们讨论。 我自幼就是个钓鱼迷,同时又是个画画迷,对制鱼拓很感兴趣,早在《新观察》和《8小时以外》杂志上就看过制鱼拓的文章。1987  相似文献   

8.
谢春明 《垂钓》2009,(6):78-79
前几章我给大家讲解了鱼拓的由来和现状、有鳞鱼和无鳞鱼的拓制过程,以及叠拓和组合拓的制作过程等等。最后,我要强调一下制作鱼拓需要掌握的几方面知识和要点。  相似文献   

9.
李世新 《垂钓》2006,6(3):32-33
随着钓鱼活动的不断深入,钓鱼人已不满足于鱼获的多少,而向更高层次发展,鱼拓的出现就是将垂钓活动引入文化范畴,延长了垂钓过程,你能更充分地享受垂钓带来的快乐,并从中提高美学修养,丰富鱼类知识,享受高雅情趣。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鱼拓,那么怎样制作鱼拓呢?制作鱼拓的工具有哪些呢?在这里,笔者通过自己近十年的制作经验谈一点体会,希望对初学者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0.
11.
“五一”佳节,风和日丽,2004年“万科杯”东丽湖国际鱼拓制作研讨会在天津东丽湖畔举行。在这里,我再次见到了阔别7年之久的日本东洋鱼拓拓正会会长松永正津先生和我国台湾鱼拓大师严尚文先生。老友相逢,备感亲切。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钓鱼》2001,(4):54-54
鱼拓,是采用我国拓碑技术用鱼拓成的作品。它既可作为钓鱼成绩的真实记录,又是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制作鱼拓同垂钓一样,是一项高雅而富有乐趣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15.
1948年,弗兰克·基出生在中国广州,之后随父母迁居美国。1967年,弗兰克·基中学毕业后考入孟斐斯艺术学院学习广告、油画以及印刷。在这里弗兰克·基创作了自己的第一幅水彩画。正是在水彩画方面的丰富经验,为弗兰克·基后来创作鱼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宋存颖 《垂钓》2008,8(9):80-82
谢春明,1952年生,哈尔滨人。1997年接触鱼拓,成绩斐然,其作品连续在第二届“三元钓饵杯”鱼拓评选、第三届“碧海杯”鱼拓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鱼拓艺术开启了他的另一种人生,并且促成了他与日本鱼拓大师松永正津的一段师生情缘。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钓鱼》2021,(4):62-63
周一,浙江舟山人,2006年开始学习鱼拓艺术,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海钓鱼种的研究和制作。部分作品被海口海洋馆,浙江海洋大学,舟山博物馆等展藏。常受遨参加全国及其他省级海钓锦标赛,并现场演示鱼拓艺术。真鲷等鱼拓作品被宁波海之友,温岭老三,福建福鼎,珠海海钓网,舟山滅磯会,上海极速等海钓俱乐部和钓鱼协会指定为年会礼品。  相似文献   

19.
高梁 《垂钓》2003,(9):48-49
  相似文献   

20.
宋存颖  于明智 《垂钓》2008,8(3):86-87
于明智的一生都在追逐。青年时研习西洋画,而后投身建筑业,组建过工艺品厂,办过广告公司,每项事业都搞得风生水起。直到1994年,年逾半百的他决定功成身退,安享后半生,但依旧没能停下向前的脚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