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性与现代国家建构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方面。现代性是现代国家的文化规定,现代国家是现代性外在表现形式。在当今世界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性因各国国情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差异,因而在现代国家的建构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现代性具有中国的文化特点,中国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在总体上有相适应的方面,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张力,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两者之间的协调必将促进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存在着探讨话语变异规律的极其丰厚的资源。话语研究对于百年剧变的中国学术流程的考察,具有不可回避性,或具有“不能不”性。只有深入地考察转型中的话语的本质、形态、功能和命运,才能真切地把握20世纪中国学术的生命脉络。论文考察了在西学东渐的全球性对话和旧学更新的现代性嬗变的双重维度中,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话语进行重新编码,及现代话语的创造和转型,并重点讨论了如下原创话语的建构与多声部学术对话:严复的以自由附加物实行多声部学术对话,梁启超重铸旧词以成原创话语的新民话语,鲁迅的“立人”的“第二维新之声”,王国维的“境界”,宗白华的在文化还原中追求原创的“意境”,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十字真言”,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傅斯年把史料、语言、方法置于学科的中心位置,闻一多唐诗研究的年谱学——诗样分析——诗唐观这种相互为用、逐层深化的学术三部曲,钱钟书做得非常充分和独到的通感、诗可以怨、比喻有两柄亦有多边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存在着探讨话语变异规律的极其丰厚的资源。话语研究对于百年剧变的中国学术流程的考察,具有不可回避性,或具有“不能不”性。只有深入地考察转型中的话语的本质、形态、功能和命运,才能真切地把握20世纪中国学术的生命脉络。论文考察了在西学东渐的全球性对话和旧学更新的现代性嬗变的双重维度中,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话语进行重新编码,及现代话语的创造和转型,并重点讨论了如下原创话语的建构与多声部学术对话:严复的以自由附加物实行多声部学术对话,梁启超重铸旧词以成原创话语的新民话语,鲁迅的“立人”的“第二维新之声”,王国维的“境界”,宗白华的在文化还原中追求原创的“意境”,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十字真言”,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傅斯年把史料、语言、方法置于学科的中心位置,闻一多唐诗研究的年谱学——诗样分析——诗唐观这种相互为用、逐层深化的学术三部曲,钱锺书做得非常充分和独到的通感、诗可以怨、比喻有两柄亦有多边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存在着探讨话语变异规律的极其丰厚的资源。话语研究对于百年剧变的中国学术流程的考察,具有不可回避性,或具有“不能不”性。只有深入地考察转型中的话语的本质、形态、功能和命运,才能真切地把握20世纪中国学术的生命脉络。论文考察了在西学东渐的全球性对话和旧学更新的现代性嬗变的双重维度中,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话语进行重新编码,及现代话语的创造和转型,并重点讨论了如下原创话语的建构与多声部学术对话:严复的以自由附加物实行多声部学术对话,梁启超重铸旧词以成原创话语的新民话语,鲁迅的“立人”的“第二维新之声”,王国维的“境界”,宗白华的在文化还原中追求原创的“意境”,胡适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十字真言”,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傅斯年把史料、语言、方法置于学科的中心位置,闻一多唐诗研究的年谱学——诗样分析——诗唐观这种相互为用、逐层深化的学术三部曲,钱锺书做得非常充分和独到的通感、诗可以怨、比喻有两柄亦有多边等。  相似文献   

5.
李淑英 《现代语文》2006,(7):99-100
一、中国现代性发生的历史语境 现代性问题尤其是中国现代性问题是近年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中国的现代性跟西方相比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但却根植于西方现代性的大背景中。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A2):21-22
话语代表着权力,正在崛起的中国欲超越西方话语霸权,建构自己的传媒话语体系,就必须进入西方话语系统、注重口语修辞、第一时间抢占话语权、建构具有自我书写权的传媒话语,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是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围绕着该问题的争论在不同学科广泛展开。但是,冷静地分析不难看出,在关于现代性概念的哲学界定、现代性批判与反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性思考的中国关怀等问题上仍存在很大分歧,因而仍有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释的必要,而且这种阐释对现代性问题的讨论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质是课堂教学中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其难点在于实现专业话语体系与价值话语体系的有机融合,这就需要着眼于中国话语的建构。所以,应明确中国话语建构对于课程思政教育的特殊意义,把握中国话语建构的核心内容,体现新媒体语境下话语传播的特色,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引导学生把握中国话语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的话语系统经历了由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到西方话语的过程。运用这两套话语所编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虽贡献显著,但教训也深刻。这两套话语系统各自的特殊性既赋予所编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不同的时代面貌与学术风格,也导致了各自明显的偏颇。要矫正这些偏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中国现代文学的本体规定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以及它自身所包含的中西知识的内容,采取西方话语与民族话语相结合的方法来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0.
《西方修辞学史》是一部新颖、独特的学科史论著。该书与国外同类作品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作者置身于一个跨文化语境,不受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立场、欧洲中心主义、学术政治等的掣肘,将西方修辞学科史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尤其是智力语境等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围绕西方修辞学的滥觞及其兴衰成败的发展历程这一主线,囊括主要的修辞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内容涉及修辞与哲学、宗教、伦理、文学批评、论辩以及当代西方修辞研究现状及其特征等,是一部学术性较高的修辞学科史。  相似文献   

11.
方红 《煤炭高等教育》2004,22(5):108-109
文章探讨了篇章结构教学法的特点,分析了篇章结构教学法适应的范围及条件,并根据教学实践的经验积累,把在英文短文写作中的中西方思维方式作了对比,提出了篇章结构教学法在英文短文写作中的实施建议与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系具有浓厚的西方特征,与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体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谱系,其术语、概念、范畴主要是从西方输入的。在如何对待中国古代诗学话语和当代先锋诗论话语方面,中国现代诗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中国现代诗学不应该只是新诗理论,还应该包容古典诗学;不应该只是“现代”诗学,还应该包容“当代”诗学,特别是当代先锋诗歌理论。重建中国现代诗学,应该充分吸收中国古代诗学思想和当代诗论思想,使它既能够有效地言说古代诗歌现象,又能够有效地言说当代先锋诗歌现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引入语篇中的衔接手段和连贯策略理论,介绍各种语篇单位结构模式;指导学生以语篇单位为语篇分析的基本出发点,进行以语篇单位为要素的结构式描写写作训练。  相似文献   

14.
人的现代化理论是现代化理论之中的一个重要层面,人的现代化也是现代化内容的核心所在,然而学术界对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却是薄弱的。本文首先从人的现代化在现代化研究领域内的滞后谈起,然后以《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一书为蓝本,指出了现代人所具有的特征。本文的另一主旨则在辨明人的现代化在中国近代史语境下的含义即是国民性的改造。最后,针对人的现代化研究在中国近现代史范畴内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三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范嘉 《海外英语》2011,(2):46-47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给大学生的英语写作造成了诸多困难。文章以英汉语篇差异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语篇衔接之形合与意合和语篇结构之开门见山与含蓄曲折为切入点,详细分析英汉语篇的差异,并从差异中总结出有益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进行英语思维的习惯,最大限度地排除汉语思维模式的干扰,在语篇框架、句与句的衔接、粘结手段、推理论证、观点阐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使学生写出语篇连贯性强的文章,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英语写作是建立在英语语言知识上的再创造过程。学生的每次写作都在构建一个语篇。本文拟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一些典型错误入手,分析和探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写作是一种深嵌于文化当中的活动,英语写作是全面、综合地运用外语知识进行英语创作的一种技能,英语写作能力是学习者对目的语实际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强调了只有实现文化和语言的和谐统一才能创作出纯正地道的文字作品。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现代汉语事务语体中虚词的分布、规律及原因作了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虚词中助词使用最多,其次是介词、连词,很少使用语气词。各虚词小类在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取决于事务语体的基本性质、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最高形式;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在文化整体中起主导作用.通过对中西哲学特征的比较分析,认为要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必须实现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