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是经过变形处理的兽面纹,它综合了各种现实中与想象中的动物形象.这种被后人视为凶恶、丑陋、狰狞、恐怖的形象,却是商代人崇拜的对象,也是其心目中最美的形象.它代表了商代人普遍的审美追求,亦即拨尔而怒、刚健奋发的审美风尚.其他如青铜器上狞厉的动物造型以及"万舞"和"桑林"舞等,也都体现了这种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2.
郑洋 《文化学刊》2011,(3):58-61
在声乐艺术领域中,乐器种类数以百计,而最自然、最优美的乐器还是人声,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极富于审美魅力的意识形态,千百年来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他不仅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更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它一直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渗透至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享受,说明了人声歌唱比其他任何乐器更能符合传情达意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3.
姚莉 《职业圈》2007,(10X):79-79,85
文章通过从体育舞蹈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价值的可行性、体育舞蹈运动的动作美、音乐美、精神美、人体美以及体育舞蹈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价值的作用等方面谈培养学生审美价值观,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使学生审美价值观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姚莉 《职业圈》2007,(20):79
文章通过从体育舞蹈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价值的可行性、体育舞蹈运动的动作美、音乐美、精神美、人体美以及体育舞蹈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价值的作用等方面谈培养学生审美价值观,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使学生审美价值观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龙狮舞之美随人的本质力量的重组和再造,永恒不息地呈现新的内涵,它以图腾崇拜为基础,由古代以依生为主导的和、真、善、尊之美逐渐过渡到近、现代以审美为主导的形式、神态、技巧、意境美,最终向美生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变"论诗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传统,源于<毛诗序>的"变风"、"变雅"说.元人在传统"正变"说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宗唐"的逻辑理路,并通过由"世次"论到"体制"论的重心转移,确立了"唐音"这一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范式,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唐诗接受.  相似文献   

7.
元代义仓设立的时间与积谷方法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学界对元代义仓的设立时间和积谷方法仍未有一致认识,有着数种不同的看法。本文在重新搜集和审视材料的基础上,对此略作考辨。  相似文献   

8.
马思源  应亮 《文化学刊》2011,(4):173-175
明清时期是我国漆器制造的高峰时期,明清漆器呈现出色彩斑斓、千文万华的局面。当时漆器的应用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器物造型及功用性方面都有所发展。这个时期,文人的精神思想也渗透到漆器的设计理念中,器物的个性创造成为时髦风尚。  相似文献   

9.
作为广东省重点打造的特色乡村,南平村具有建成优秀案例的代表性.运用审美适应性理论,以南平村为对象,从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材料运用等地域技术特征层面阐述南平村因地制宜的自然适应性;从民系特征、社会治理、经济产业等社会时代精神层面概括南平村与时俱进的社会适应性;从酬神信仰、教化理念、审美趣味等人文艺术品格层面论析南平村饮水...  相似文献   

10.
方回在其丰富的审美活动中明确意识到了审美主体诗性心灵境界的根本性意义。他从审美主体真朴闲雅、澄澈明净之心境的培育,以及审美主体学养、识见、心胸情志的涵养这两个相互联系着的层面,对此展开了深切的思考与言说,并指出审美主体诗性心境之实现的根本途径在于读书、学问。方回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从根本上说,源于他对儒家之道、义理之学的深切体认,亦与他对自身遭际体验、创作实践、阅读实践的反观,以及对之前尤其是宋代诗学思想资源的省思,有着深层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元诗自问世以来始终未得到较高评价,元诗的总集和选集种类既少,规模也不大,到清初更是若存若亡,流传甚罕.因此顾嗣立编刻<元诗选>是清初元代诗歌文献整理乃至古代诗学研究中的一件大事.顾氏在康熙初年诗坛流行宋元诗的风气下,穷其毕生精力、财力编刻元诗,以致家道衰落,他的努力为表彰、保存元代诗歌作品作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从今天的角度审视这一巨编,在肯定其保存文献之功外,更应注意其特殊的思想、文学价值及心态史意义.本文在全面论述顾嗣立编纂元诗的成就得失的基础上,对书中展现的元诗史观及作品遴选中折射的心态史内涵也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明人崇尚宋词,在创作过程中经常追和宋元名篇,逞才弄巧,附雅前人,形成颇具规模的次韵宋元名家词现象。其中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倪瓒《江南春》三词的次韵风尚最具影响,这与嘉靖年间馆阁、吴中两个词人群体的唱和活动有密切关系,也是明人词学观在创作中的局部写照。而且,明人在次韵作品、作家、题材、风格的多样性选择上形成不同的次韵类型,深化了这一文学现象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题画诗是艺术融合的典型与艺术接受的产物,它兼有诗、画、书的多重美,又体现着接受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关系.它是诗人、画家、书家共同创作的结果,并随着文人画创作的高涨而在元代走向兴盛.在对兼有多种艺术身份的题画诗的研究中,考察书家的题画诗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本文以元初赵孟烦、邓文原、鲜于枢三大书法家为例,通过深入解读其题画诗,发现展现情景意识、时间意识、空间意识分别是三家始终坚持的创作模式,这种模式源于三家分别以形神兼备、生命底蕴、景物气度为原则的绘画接受模式,并分别与三家各自以中和、韵致、骨力为特点的书法风格相一致.本文拟通过挖掘三家题画诗的诗歌创作模式、绘画接受模式和书法题画的风格以及其间的内在联系,探索题画诗创作中诗人与画家、图画之间的关系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秦兵马俑的主要审美特征:一是逼真写实,二是深沉雄大.由此又进一步分析指出这种美学精神,一方面是周代史书纪事求实及<诗经>崇质尚真审美观念的承传和弘扬,一方面也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它是秦代审美文化独特的伟大制造,在中华审美文化史上具有空前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月29日的《藏书报》,刊登了陈炜先生所撰《<镜花缘>版本知多少》一文。陈文根据《连云港市艺文志》的统计,列出了截止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镜花缘》除外文译本外的25个版本,其中清代版本20个。但据笔者所知,《镜花缘》作为当时的一部"畅销书",以有清一代而言,其版本远不止20个。笔者以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为基础,根据本人知见,对陈文中所著录的《镜花缘》的清代版本作了补充,详细著录并考证了各版本的版刻特征及其刊刻、收藏的源流,纠正了前人著录中的讹误。另外,对《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也作了简单的考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中国传统无用之用论和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论,分析了王国维的超功利的美学观,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分析了王国维的文艺观。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文化的听觉审美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希腊视觉中心主义的真理观奠定了相应的西方认识论范式,并促使其后的艺术美学理念逐渐向俗世的实在维度靠拢;而一向注重听觉的中国心学却始终以静、空的时间体验方式将真理的理解置入了超越于空间之上的虚无维度,以谦卑的姿态在视觉霸权的压制下顽强进行着人生归属感的寻求,也正是这种归属感型塑了中国艺术文化内敛、体恤以及高蹈的独特品性。  相似文献   

18.
董是北宋的著名画论家 ,其画论不满于画家刻意追求“形似” ,但是并非反对作画以“似”为标准 ,而认为画的价值在于得物理、物性 ,这才是真正的“似”。而物理、物性 ,都是指事物得之于‘造化“的内在律动、生命感、变化感及此事物的独特的形态。董主张以“天机”作画 ,“天机”意味着艺术创作的最佳契机是只可有一、不能有二的 ,是审美创造主体和客体的不可再遇的契机。画家要获得“天机”要时时造访自然 ,在邂逅相遇的方式中体验“物我两忘”的境界。董还提出“以牛观牛”之说 ,其实是主张“以手观物”的审美观照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