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阐述了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运用。探究了政府、媒体、公民、NGO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公共治理模式,并剖析了这些主体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针对困境的实践路径和对策:发挥政府的核心主导作用,健全网络法制体系和信息公开体系、加强舆论监督管理和官员素养建设;重视媒体的引导作用,引导健康舆论,监督政府行为;正确认识网民的基础治理角色,培养其数位素养和自律意识,提高其参与能力和监督意识;积极引入NGO参与治理,NGO扮演着政府机构的合作者和协助者角色,同时又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和民间性。  相似文献   

3.
当前社会急剧转型而次生的社会风险日益加大,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新型危机不断地敲击传统的治理模式与结构。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必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归结定性。近几年网络群体性事件本身也出现了新的一些变化,如敏感群体倾向、网络群体意识兴起、监督功能放大、社会动员能力增强等。这些变化需要政府管理在治理思维与治理方式上进行创新,如树立危机公关的意识、主动建立网络互动机制、完善网络民意的研判机制和协调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我国频繁发生一系列具有相似特征的事件,被很多学者界定为"群体性事件"。从政治社会学的分析框架来考察,它属于现代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得权利和供给之间的矛盾使然。根据现代妥协理论,构建公民与政府合作治理模式是缓解这一矛盾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何振  谢振华 《情报杂志》2015,(4):110-115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进展,运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作者、文献来源和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研究呈"爆炸式"增长及"广泛化、普及化"发展态势,但研究的深度、广度还不够,而研究主题呈现地方政府、社会稳定、利益等三大研究热点,并提出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趋势:既注重农村群体性事件、医疗纠纷群体性事件、高校群体性事件以及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等宏观研究,也开始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机理、预防机制、应对策略等微观研究转变。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调控难度加大和参与主体广泛、事件疏导费时费力等方面阐述了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网络舆情的监测敏感度欠缺、法律与道德对网民群体行为约束力较弱、网络协商机制缺失等方面分析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强调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应遵循速度原则、明确态度原则和协商共赢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及时监测和引导网络舆论;创新网络法律规范,倡导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搭建网络协商对话平台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和利益分配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社会不安定因素大量增加,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处于活跃期和多发期。探索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特点,积极研究预防的措施和处置的手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的个性化、匿名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征与群体性事件被传播的信息需求相一致。新媒体所蕴含的反权威性和对民主文明的诉求也使它们成为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催化剂。高校可以从加强高校师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主动搭建新媒体学生工作平台和培养高校里的"意见领袖"等方面进行防控和应对,共同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新媒体的个性化、匿名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征与群体性事件被传播的信息需求相一致。新媒体所蕴含的反权威性和对民主文明的诉求也使它们成为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催化剂。高校可以从加强高校师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主动搭建新媒体学生工作平台和培养高校里的“意见领袖”等方面进行防控和应对,共同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10.
论民间组织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光芸  李建华 《学会》2009,(7):10-14,35
民间组织作为当代公共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发挥着作用,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公共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民间组织的支持,推动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民间组织也应加强自律,以更好地参与公共治理,从而形成政府与民间组织的良好互动,实现公共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李国武  李璐 《学会》2011,(9):23-27
利用2007年省级层次的经验数据,本文对中国民间组织的省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的量化研究。研究发现,无论是民间组织的总体规模,还是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的规模,它们的省域分布都表现出高度的不均衡性,民间组织主要集中在少数省份。民间组织的省域分布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省份,民间组织越发达;人口数量、城市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对特定类型民间组织的省域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间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超镭 《学会》2009,(8):9-13
民间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股新力量。该文从我国民间农业合作组织产生的原因、现状、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对合作组织的发展情况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最后,结合一些案例,深入分析了民间农业合作组织目前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政府的角色问题和组织的内部管理问题,以期更清楚地认识它们。  相似文献   

13.
知识型组织人力资本内涵新视角及其价值推进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型组织人力资本的内涵较之于一般性人力资本外延要窄,但有其更为显著的特色,可被视为显性人力资本和隐性人力资本的结合,经过二者之间的互相转化获得组织人力资本价值的推进,并在价值实现上强调非经济回报,通过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博弈达成人力资本支付与回报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李钟毅 《科教文汇》2012,(22):200-201
群体性事件有群体性、组织性、仿效性、破坏性、反复性等特点,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多种多样,立足基层公安机关的工作职能,有效地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实现"标本兼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中国社会白皮书中的2007-2008年度最受网民关注的13个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基于事件过程的角度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在分类的基础上讨论事件的特征、内涵以及网民在其中的诉求。研究表明,总体上我国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大部分网民关注焦点已经从现实世界群体性事件的维权等利益之争拓展到社会管理、行政管理的公平问题,体现了网民参与民主政治的积极性,也对政府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更需要以客观、务实、宽容的态度来面对网络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6.
立足群体性事件中所体现的法律观念.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的利益群体对法律观念的缺失和由此引发的平等观念、民主观念的缺失;另一方面,在分析了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下,不遵守法律规则,也同样会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民间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立章 《学会》2011,(7):9-14
民间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值得探究:其一、民间组织促进人权保障,激发社会活力;其二、民间组织发展民主,增进社会和谐;其三、民间组织催生法治,构建稳定的社会环境;其四、民间组织打造有限政府,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吴冰  李德胜  邵文俐 《科教文汇》2012,(28):159-160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当前教学指导思想的分析,提出团队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思考,认为集体项目的教学与考核评价需要贯彻团队式教学的理念和教改.以实现集体项目的战术与合作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通过全国性问卷调查的资料分析了中国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现状、特质与价值。调查发现,中国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已经从急剧增长期过渡到相对停滞期,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受政策因素、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调查还发现,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就业与经济方面的贡献要远远大于社团,特别是在解决就业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中国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具有自主性较强、而公共性较弱的特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强自主性改变了中国民间组织“准政府”的特征,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弱公共性却不利于有序、和谐的公民社会的形成,而这需要政府、民办非企业单位与社会长期、共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对普遍存在于大型体育赛事中的科技发展聚散现象进行专门研究,分析科技价值聚散传导所产生的巨大的聚合效应和扩散效应,论证科技价值聚散传导的基本路径,构建基于大型体育赛事的科技价值传导的聚散模式,阐明以科技价值链为基本结构的、技术创新及其价值传导为基本动力的科技聚散模式运行的内在机制,特别讨论科技聚散模式在公共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中的特殊作用.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我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中普遍建立科技发展聚散模式的可行性、实现路径以及政府的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