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文的起点应该是模仿,接着才是借鉴,而后才有创新.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模仿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人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模仿学得的.我国古人也一样说到:“学之为言效也.”其意思也就是说,学习就是模仿,先有模仿,然后才会有创造.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并能把握好文章的结构层次,运用一些习作技巧,这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讲,模仿应该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创造性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新颖”是创造的第一特性,但许多创造性活动又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绘画须从临摹和写生起步,学书法要从描红模子、练帖开始,学作文也多从仿句、仿段、仿篇开始起步。模仿与创造是一对孪生姐妹,人们常讲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正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辩证法。在作文训练中,笔者经常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一些典型段落或篇章,写一段或一篇文章,用“旧瓶”装“新酒”。学生在写作中掌握的模式多了,才有可能“跳出”模式,写出新意。  相似文献   

3.
“模仿”,辞典解释为“照着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模仿是人的本能之一,从开始有意识时起,人就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防。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文化艺术,无不在模仿中前进,在模仿中创新。甚至可以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古今中外,写作史上从“模”到“创”,写出有新意的作品的例子举不胜举。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模仿北朝庚信的《马射赋》中  相似文献   

4.
学写字须临帕,学写作也须‘临帖”。这里的“临帖”是指在学习写作过程中对名篇佳作的写作技巧进行模仿。在文学上取得成就的学者作家,多从此问途,万得升堂入室。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赵景深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说:“从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涂抹,有时模仿‘商务’的妙年杂志》自行出版一种手抄的《少年男》,我把它称为‘内版’刊物;有时我还模仿《西游记》、《说员全传》等,写作《后西游记》、《后岳传》之类……”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是在创造性地模仿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基础上才写作出来的。写作“临帖”须注意以…  相似文献   

5.
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以培养开创性的一代新人为目标,鼓励个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和能力。   一、在作文仿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茅盾曾在论模仿作文中谈道:“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可以说,模仿只是形式、是手段,而创造才是目的、是结果。学生的写作,尤其是小学生的写作,存在着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反复模仿表达形式和技巧的阶段,即掌握照葫芦画瓢的本领;另一个阶段是运用通过模仿所获得的技能开始独立创造。大诗人莱蒙托夫青少年时期写的诗中…  相似文献   

6.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是学生获取新知的必要的训练方式,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形成技能、巩固双基的重要途径,只有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模仿的全程,亲身体验、感悟内涵,创新意识才会滋生.心理学家西蒙说过:“对榜样的模仿,促进了创新的早慧,从而对创新产生有利的影响.”现以新课本人教版七年级下第7章第二节,“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中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的教学设计为例,组织学生通过摆拼,唤起直觉思维,从而获取逻辑推理思路,然后诱动学生进行模仿,寻到多解,进一步洞悉证题方法的层次性,使思维沿着“模仿——迁移——创新”的良性轨道前进.  相似文献   

7.
许多人都知道,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羽化而来;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模仿果戈理的一篇同名小说;而《三国演义》《水浒传》则是依据历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与话本而作……当我们沉醉于其中神采飞扬的文字时,很难想象这些都是模仿而来的成功之作.那么,模仿对于中小学生写作有什么作用,它与创新又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说,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是创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仇小亭 《教师》2010,(23):27-27
模仿,是人类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一个基本技能。回忆我们小的时候学说话、学走路、学穿衣,一直到学写字、学骑车、学滑冰,有谁离开过模仿呢?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从孩提时候就有模仿的本能,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  相似文献   

9.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文章贵在“创新”,这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坚持的 ,而且也是应该让学生明确的要求。但是 ,笔者认为小学生练习作文 ,应该从“模仿”起步。从“模仿”到“创新”,是学生学作文 ,工匠学技艺 ,乃至文艺家创作文艺作品的一条普遍实用的规律。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的呢 ?从模仿内容来说 ,诸如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章法和语言 ,我都鼓励学生模仿范文。我认为这些都是写文章的基本功 ,是属于法度的东西。小学生刚学作文 ,必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模仿练习 ,才能明白规律 ,掌握要领。教师讲解写作知识是必要的 ,但…  相似文献   

10.
<正>梁启超在《作文教学法》里说:“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又敢说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所以说,作文要讲规矩,规矩可以寻得、练得、习得。初中生写作一般有三大要素:主旨、思路、语言。“三大要素”的规矩从哪里寻得、练得、习得呢?文学巨匠茅盾说:“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学习任何一种技能总是从模仿开始的,然后从借鉴走向创新。模仿谁呢,当然是“精典文段”。  相似文献   

11.
“聆听、阅读、说话、写作”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四项基本功。聆听和阅读是吸收,是理解;说话和写作是倾吐,是表达。听读是为说写储备观点和材料,没有听读作基础,也不会有更好更高的说与写。我认为,听读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有了一定数量的知识积累,才会有所感悟,才会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2.
李佳俅 《湖南教育》2004,(11):31-31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才会自觉进行有效的练习,才会投入最大的热情。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作文常常得不到教师的认可,许多学生的写作激情因此而逐渐消退,最终失去了写作的兴趣。课标指出:“要注重激发学  相似文献   

13.
成功的写作应当是一种创新。因此,写作能力首先是一种创新能力。古今中外的作家对此都十分强调。陆游在回忆自己初学写诗情况时曾说:“他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气。”①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提醒道:“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②英国作家爱德华·扬格则把独创性喻为“最美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作文如果一味强调创造而不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和借鉴,就可能导致学生的茫然不知所措,就不可能让学生走出阅读与写作的困境,从而真正走上创新的路径,毕竟模仿是创新的开始,离开了模仿,就难有发明和创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学生于模仿中提升自我?如何引导学生去模仿?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先生在《艺术杂谈》中说过,“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一半根据对语言文字的认识,一半也要靠虚心模仿前人的范作。”这里的“范作”,指的是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榜样示范作用,能培养起学生写作情感的一种精神实体。作文,主要是指“学生练习写文章或叫做学生练习写的文章”。这种以“范作”为基础的模仿教学,能简约、便捷地获得写作理法,缩短学生探索直接经验的时间。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创造,“师其神,不师其貌”。  相似文献   

16.
模仿在儿童学习语言中起着重要作用。美国有一位神经外科专家曾说过:“儿童在九岁至十二岁以前是学话的专家。”所以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据,与阅读、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进行仿说训练。首先是词语和句子的模仿。儿童学话决不是听一句,学一句,而是学到一些词语的结构方式和一些句子的格式后,通过不自觉  相似文献   

17.
模仿心理是人类常见的心理现象,学生尤喜模仿。我们不能否定模仿的益处。也不能轻视其副作用。因为有了模仿,我们的祖先才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锯子;因为有了模仿,才出现了《史记》后面的二十三史;因为有了模仿,才出现了蓝天上翱翔的飞机,水底邀游的潜艇……因为有了模仿,鲁迅先生的文笔更加生辉;因为有了模仿,才出现了“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就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学写字,要临摹;学绘画,也要临摹.同样,习作也可以模仿.用模仿架起阅读与写作间的桥梁,不失为让学生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9.
我们必须得承认写作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的提高都是在科学的呈阶梯式训练的序列中进行并得以实现的。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这样。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的全程训练中,确立递进式的写作教学训练理念,并实施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无疑是有益的。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进行了“模仿→借鉴→创新”递进式作文教学训练的探索和尝试。下面就其功能和具体的操作加以阐述。一、初级训练策略:模仿性写作茅盾先生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初中生学习写作,难免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惑,甚至不知所措,写作欲…  相似文献   

20.
从孩子学话想到的我的邻居,近来常训斥他的读一年级的小孩,问孩子为什么说话总带着“这个”。孩子说是跟老师学的。“人从儿童时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他们因模仿而获得了最初的知识”(亚里士多德语)。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学着老师说话,是十分自然的。这件事使我想到,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