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杨宝生<"植杖"释义勘正>(<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以下简称<勘正>)认为此"杖"不是"手杖"而是"犁杖".这一"勘正"其实是以正为误,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植杖"释义勘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话。对“或植杖而耘耔”一句,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课本作了如下注释:“有时在田里除草培苗。植杖,把手杖立在一边,一说倚着手杖。耘,除草。耔,培苗。”笔者认为.无论将“植杖”释为“把手杖立在一边”,还是“倚着手杖”,都有困难。  相似文献   

3.
"植杖"的"杖"辨析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一句的理解,历来意见很不一致,主要集中在对"植杖"的理解上。人教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或植杖而耘耔"注:"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耔,培苗。"(2006年版27页注[20)]把"植杖"理解作"扶着拐杖"已经广为认可。徐中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也释"植杖"作"把杖竖立在地上"(上海古籍1987年版,三册,372页),冯其庸《历代文选》作"插杖于田边"(中国青年1997年版,360页),《中华活页文选》作"把杖放在一边",并注"植,同‘置’"(中华书局1962年版,663页)。  相似文献   

4.
《归去来兮辞》中“或植杖而耘耔”一句注释说 :“有时到田里除草培苗。植杖 ,倚着手杖。耘 ,除草。耔 ,培苗。”其中关于“植杖”一词的解释欠妥。陶渊明倚着手杖怎么除草培苗呢 ?古代文人习惯于拄着手杖 ,主要是表明自己身份 ,和近代上层人士拄着文明棍以显示其绅士风度一样  相似文献   

5.
也说"植杖"     
郑义广先生对杜广学先生的<"植杖"释义勘正的勘正>一文对"植杖"之"杖"的释义提出了质疑.以为"杖"应该作"犁杖"解.笔者以为,郑先生的这个理解也陷入了思维误区.查任何一种词典都可以知道."植杖"的"植"的义项.与农事有关的只有一个解释:栽种.  相似文献   

6.
章惠娟 《学语文》2005,(3):15-15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决定远离官场,同上流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所以,辞中言:“归去来兮,请恩交以绝游。”同时,它又是陶渊明畅想别一种人生的画卷,所以,辞中又言:“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若是如此,读这篇辞,我们定能读到陶渊明如释重负的轻松,如入佳境的愉悦。但是,细细一品,那轻松背后却有沉重,那愉悦背后却有无奈。陶渊明因何而沉重。因何而无奈?追其原因,就不能不提及被士人们推举为圣人的孔子。  相似文献   

7.
"场",<尔雅·释宫>说:"路、场、猷、行,道也."<说文解字>解释"场"字:"祭神道也.一日田不耕;一日治谷田也.从土,扬(去提手边)声."依据<周易>卦爻辞:易就是场.在古人的眼里"场"就是天下、世界与社会.在现代数学的场论中,"场"是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相似文献   

8.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敢以烦执事"后用了句号,"敢"不应该解释为"冒昧",这样的理解违背了汉语中的"因果-假设反成"规则.根据这一规则,"敢以烦执事"后应该用问号,"敢"应该解释为"岂敢".  相似文献   

9.
在前人众多训释虚词的术语中,<虚字说>选用并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术语是"辞".<虚字说>中的"辞"尽管杂彩纷呈,但是与现在较完整的古汉语虚词训释术语体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虚字说>中的各种"辞"是有一定脉络可寻的.  相似文献   

10.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名篇(以下简称<讽谏>).邹忌高妙的讽谏手法,成为劝导艺术的经典范例,为世人所称道."讽"乃全篇的文眼所在. <古汉语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对"讽"的解释是:"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指责)或劝告."可见,"讽"的本质是"委婉含蓄,启人自悟",而非直言劝告,与"诤"(直言劝告)相对.但这仅是对"讽"的笼统理解.历史上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人喜用、善用"讽"谏手法,但细辨明析,不同人,不同时间、地点,所用的"讽"谏手法又不尽相同:或比喻,或类比,或归谬,或寓言故事……邹忌所用"讽"具体属于哪一种方法呢?人教社现行课本该文课后"练习"第三大题说,"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自选感兴趣的话题,运用譬喻的方法说一段话",暗示<讽谏>一文用了"譬喻"方法.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有关该文的"内容分析"中也说:"……这里,没有对齐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也把邹忌所用"讽"谏手法看成"以事设喻".  相似文献   

11.
"人满为患",指的是因人多而造成了麻烦或困难.例如,郭沫若<洪波曲>第二章:"客栈小,已经人满为患."可在实际运用中,却常被人简单地等同于"人多".对此,笔者以为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2.
"词也"或"辞也"在训诂学著作中,均被认为是用来说解汉语虚词的术语,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却认为<说文>中"词也"并非是解释虚词的术语,"某词也"也并非全是解释虚词的术语.<说文>中"词也"类训诂术语共有25例.从语言形式上,可以将其分为七类,是否均为解释虚词之术语,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说文>"词也"之类训诂术语,并非是毛亨、郑玄解释虚词时采用"辞也"的沿用.许慎对虚词的解释比毛、郑显得更加具体、明确.  相似文献   

13.
释"各"     
谢培培 《现代语文》2008,(1):128-128
"各"的本义并非如《说文解字》所言为"异辞也",从甲骨文字形上可以考出它的本义是"止、至".文献中"各"多用"格"来表示,通过本文考察, "各"正是"格"的初文."异辞也"是"各"的假借义.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之后,许多失意的文人往往以"归去来"相标榜,津津乐道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趣.对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以下简称<归去>),论者们也似乎多见其乐,未详其忧,窃以为不取也.  相似文献   

15.
"老"缀新议--兼论"老鹰"的"老"不同于"老虎"的"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慧媛 《现代语文》2006,(2):121-122
"老"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词缀.目前大家较为一致的认识是,词缀"老"来源于形容词"老".<说文解字>这样为"老"释义:"老,考也,七十曰老."可见,"老"的本义与"胡"、"考"类似,是指"年纪大,高寿".当然,随着后来词义的扩大,"老"已不限于指"七十"而泛指"年长".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2006年11月第2版)第27页选有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笔者认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中的"颠"字应为"巅",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这样一句话"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课本注解为"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这个注解可以看出,"高危"的解释即"高而险",对这个解释,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高危"的意思应为"高",也就是说"高危"在这里应是同一个意思:"危"即"高".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8.
八六 成德字容若.或谓"容若"二字源自佛典,似未确.按:容若,清人每记作"颙若",今人亦偶有称成德为"纳兰颙若"者(如周汝昌<献芹集>).容若,实同颙若.容、颙古音本同,颙通容,亦非罕见.清初大儒李颙,又称李容,乃著例.<易·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颙若辞出此.颙,马融训"敬",孔颖达训"严正",皆企仰敬慕义.若,虚辞,犹"然".孔氏<正义>:"观者,王者道德之事."又曰:"下观而化,皆孚信,容貌俨然也".成德取字,正与此合.颙若或作"颙然","苍生颙然,莫不欣戴",见<文选>.  相似文献   

19.
胡彭华 《现代语文》2006,(10):116-116
倨句 <汉语大词典>:"亦作'倨佝'倨拘',物体弯曲的形状角度.微曲为倨,甚曲为句.<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 居句 <汉语大词典>:"犹言方圆直曲."<史记·乐书>:"居中矩,句中钩."<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云,"居"通"倨".直也.段玉裁释"倨"时,引<礼记·乐记>作"倨中矩,句中钩."  相似文献   

20.
孙阳 《语文天地》2015,(10):19-20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最能表现他志向与操守的文章。在提到其写作背景时,许多资料都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不久,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躬耕田园。而且普遍认为,五斗米为当时县令的俸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不因贪恋官位而向污浊的官场低头,有力地表现了他不慕权势的高贵气节。这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陶渊明隐居背后的政治隐情。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大将,要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