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一篇“访问记”形式的散文,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那山窝就是红石崖”,写“我们到红石崖去访问打豹英雄董昆”的途中情景。文章一开头就点出秋收、秋种完毕,正是打猎的好季节。引出了去访问打豹英雄董昆。董昆住在红石崖。在去红石崖走访猎户的路上,作者一方面欣赏深秋的景色和村边场园里的丰收景象,一边也在沉思:从董昆又想到猎人家乡的尚二叔。回忆起他小时候跟着尚二叔打  相似文献   

2.
一猎户若"猎户"这标题不变,把课文材料作下面两种构思和安排,与原文相较,请分别说明其高下得失:1、开头不用"我们到红石崖去访问打豹英雄董昆"作为串连人物故事的线索,而改用"我对打猎有浓厚的兴趣,结识了不少猎户,印象最深的有三户",然后顺次记叙和描写,最后作一议论或综  相似文献   

3.
虚实相生,以虚带实,是《猎户》一文的表现方法之一。 文章开篇,用了三个简洁的短句,交代了访问的时间、地点、对象,明确了全文的记叙中心——“打猎季节”去“红石崖”“访问打豹英雄——董昆”。围绕这一中心事件,文章接下来写了三个猎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意在表现“猎户”群像,而不是单个的“他”;意在体现一种精神,即“猎户”精神:仇恨豺狼虎豹,仇恨一切害人的野兽和强盗;爱护人民,为民除害,不辞艰辛,不避凶险;有过硬的本领,丰富的经验,而不是单个猎户的优秀品质。然而,怎样来表现猎户群像,体现猎户精神。则是颇费思量的。如果只写董昆这一打豹英雄,这固然毫无疑义是写了“猎户”,但无论着墨多少,都不足以表现“猎户”精神,都会使人物  相似文献   

4.
一有些课文,尤其是散文,本身语言优美,结构精妙,如果总是先由教师介绍背景,然后理清作者思路,弄清写作线索,这样一一讲来,老师很累,学生也觉乏味。我教《猎户》一课,采用“故布疑阵,制造矛盾”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分析课文时,我煞有介事地向同学们介绍六十年代文艺界发生的一桩公案,吴伯箫先生写了《猎户》一文向杂志社投稿。杂志社回复曰:“……尚二叔、‘百中’老人与董昆关系不大,似属画蛇添足之举,应删去。拟留访问董昆一节,题也以改为‘访打豹英雄董昆’为好,请斟。”于是引起文艺界一场论战。如你是与吴伯箫先生同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你同意那种观点,请谈谈理由。顿时教室哗然,立即  相似文献   

5.
以占全文约四分之三的大量篇幅,成功地运用侧面描写,使董昆这个形象丰满高大,是此文引人注目的一大特色! 从总体上看,其方法是以寻访为线索,以访问过程为顺序,就途中见闻所及,或言旁人以形成对董昆的对比、陪衬;或写景记事,呈现出主要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以形成对董昆的层层烘托。其特点为角度多变、手法灵活,内容丰富,层次井然。具体说来,这种描写依次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初写出发时田野所见的一派热闹丰收的  相似文献   

6.
一猎户一(1—2):交代访问董昆的时间和地点,描写一路所见丰收景象。(渲染环境气氛) 二(3—6);写访问董昆途中所忆——旧社会猎户尚二叔和自己跟他打猎的情景。(插叙,映衬对比) 三(7—13):写访问董昆途中绕道访问“百中”老人时所闻——场长介绍(陪衬  相似文献   

7.
一、学习要点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特别是用次要人物陪衬主要人物的写人方法。学习本文围绕中心剪裁,结构紧凑,过渡自然的章法。二、训练与自测 (一)填空: 1、本文访问的主要对象是董昆,写的主要事情是他打豹事迹,而文章题目不用《访问打豹英雄董昆》,却以《猎户》为题,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8.
浅谈《猎户》的欲擒故纵北京顺义杨镇一中刘振华《猎户》是不惜用曲笔的一篇独具风格的通讯散文。文章开头就交待了去访问打豹英雄董昆,但七折八拐,赶前抢后,总是阴差阳错不得相见,最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这就是欲擒故纵的写法。“董昆是什么样子呢?”读者一定想...  相似文献   

9.
吴伯萧同志的《猎户》是1962年写作的访问记。这篇写人的散文不仅内容深刻,而且在艺术表现方面匠心独运,别开生面,值得玩味的地方颇多。曲折多变,引人入胜古人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由于吴伯萧同志深知此理,因此,《猎户》的情节安排,才曲折多变,引人入胜。文章开头,即点明题意:“正是大好的打猎时期。我们到红石崖去访问  相似文献   

10.
《猎户》是高中第二册课本里的第一篇课文。我们在备课时,碰到了一些值得争议的问题,其中之一是关于课文的选材问题。有些同志认为,这篇散文主要写猎人董昆,而中间却大篇幅地插进对尚二叔和百中老人的描写,这样选材不太恰当。我认为这篇文章的选材是好的。这是一篇记人记事的散文,既是散文,就可以广泛地自由选材。题目是“猎户”,而不是“记打豹英雄董昆”,当然就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为北部工业区和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储备急需的技能人才,近日,青岛开发区将“技能直通车”开到了红石崖办事处,让红石崖办事处的居民在家门口参加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得到了居民的一致欢迎,截止目前,有545人报名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12.
动态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为北部工业区和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储备急需的技能人才,近日,青岛开发区将“技能直通车”开到了红石崖办事处,让红石崖办事处的居民在家门口参加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得到了居民的一致欢迎。截止目前,有545人报名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13.
《猎户》中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大多数资料都这样认为:写尚二叔、百中老人的目的是为了映衬主要人物董昆,为他的出场作铺垫。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妥。其理由如下: 第一,从题目看,文章题目是《猎户》,作者要写的是猎户的群像。所以,如果说写尚二叔和百中老人是  相似文献   

14.
《故乡》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一篇短篇小说。教参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用了大量篇幅分析闰土形象,用较少笔墨分析杨二嫂,而把“我”只作为一个线索人物放在前二人之后略加评议。我认为这篇文章既然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写法,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塑造了“我”一个正在寻求新路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那么把他作为线索人物来看似乎有点不平“民  相似文献   

15.
吴伯箫的《猎户》,是高中语文二册重点单元五篇散文中的两篇讲读课文之一,人教出版社的《教学参老书》河北师大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新探》对它的理解似乎都不得要领,主要是它的主题思想应该怎样理解?它是不是一篇写打豹英雄董昆的访问记?写尚二叔和百中老人究竟是不是为衬托董昆安排的?写访问途中的所见景物究竟是不是为董昆的出场服务的?一句话,其构思、立意和组材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现就我的教学实践和几次备课所得,谈谈粗浅看法.一、主旨所在,"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这里从五个方面讲一些写人记叙文材料扩展的方法.一、正面侧面相映生辉如果仅仅使用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来写人,人物形象往往显得单薄;如果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两方面的材料就能相映生辉.这不仅扩展了文章的材料,丰富了内容,而且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从而更好地表现主题.比如《猎户》这篇文章,先侧面描写回忆尚二叔,场长介绍“百中老人”;最后董昆出场是采用的正面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对描写董昆这一人物起了很好地映衬作用,而且扩展了材料.  相似文献   

17.
阿微最近有一件烦心事,因为他的电脑“留言板”上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留言。三天前,他为了测试自己网站的知名度,在自己的网站上布置了一块留言板,本想让访问的人写下自己的访问时间,结果却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留言,有的写:“有一次,我一连做了X个仰卧起坐。”还有的写了:“有一次,我  相似文献   

18.
地处迁安市西北部群山之中的红石崖村,曾经国大山隔阻、文化落后,成为全市有名的穷山沟。1983年以来,红石崖人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坚持开发荒山和学文化、学技术、扫文盲,提高劳动者素质一起抓,使全村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在全市第一批建成了小康村,199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980元,成为全市的首富村。他们的做法是:一、治山、治穷首先要治愚1982年红石崖人赖以生存的,仅有的一点点耕地被首钢征占了,青壮男劳力也都应招入厂当了工人,村里剩下的除了四周荒芜的大山,就是100多口老弱妇少。没有了耕地和劳动力,红石崖似乎也失…  相似文献   

19.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讲读课例。课文主要写了‘哦”的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亲自给“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到谆谆教诲的事。作者行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以‘哦”为线,写“我”的获奖、做客及受到的教诲,这是明线;另一条以“爬山虎”为线,写了爬山虎的色彩、特点,这是暗线。课文题目就揭示了暗线。以往学生虽然接触过含有明暗两条线索的课文,但都以明线为标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题目的含义。本文命题一改常规,巧设暗线且含义深刻隽永,学生在读了文章后与题目对照有种明显的“文不对题”的感觉,因此…  相似文献   

20.
《猎户》为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吴伯箫(1906.3.13——1982.8.10)同志所作。吴伯箫,名熙成,字伯箫,笔名山屋、天荪,山东莱芜县人。作品有《羽书》、《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等。《猎户》选自《北极星》。它与收入这本集子中的《延安》《记一辆纺车》《歌声》《菜园小记》《窑洞风景》《难老泉》《嵖岈山》等文章都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写的,目的都是为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歌颂社会主义制度,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猎户》主要记叙红石崖林牧场打豹英雄董昆和他的打猎小组的事迹,这是一篇跌宕生姿、平中见奇的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