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魏晋玄学带来了魏晋士人个体的觉醒,而"人的觉醒"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更新,直接促成了文学自觉局面的形成,为文学独立自主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以魏晋文学杰出代表作家嵇康的创作为例分析魏晋玄学大潮中的文学自觉现象——主体意识的高扬、重视情感的抒发、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这集中体现为魏晋玄学中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思考。"人的觉醒"带来了"文的自觉"。魏晋玄学中对人的情感的大胆肯定,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更新。"情感"在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性得到认同,文学艺术由重叙事到重抒情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3.
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而在魏晋这个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玄学,作为一种哲学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重情”角度着手,简要论述魏晋玄学对文学自觉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是两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诗性精神是指出乎原始冲动的、自发的抒发情感的精神,文学精神是指为了艺术的与审美的,自觉为文的精神。诗性精神(抒情精神)与文学精神(艺术精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关系并非以对立为特征,两者往往表现出程度不等的重合。在界说范畴、描述特征、辨析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魏晋玄学思潮中士人心态异化的情形为实证.可以发现社会文化思潮加之于诗性精神与文学精神的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有进化论文学史观、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阶级论文学史观、现代性文学史观、通俗文学史观、女性文学史观等多种文学史观。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人的文学"是其发展中或隐或显的整体线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因此,以"人的文学"文学史观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既符合文学史的史实,又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赵树理及其文学话语无疑是独特的.赵树理文学话语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讲述"姿态、"讲述"内容、"讲述"方式等方面.这种"讲述",是他以善为本的文化人格衍生的道义焦虑支配下的泛道德化行为.换言之,独特的文化人格成就了他独特的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7.
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滥觞,其中体现的神话思维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原型意义。在时空混同神话思维和"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自然时间在中国文学中以社会时间或曰经验时间出现,形成了叙事时间的物态化、情感化和圆形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综合作用下,文学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类社会现象一样,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自己特定的地理分布格局,这种文学的地域分布形态或空间存在状态便是“文学地理”的研究范畴。在中国文学地理影响因素构成中,自然地理环境、民族宗教、文化传统等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而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技术等则是变数较大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进了中国某一时空的文学地理格局的形成。探究中国文学地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学演变过程中的地域特征、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的深入解读,这有助于构建出中国文学与地理空间变化之间的关系框架。20世  相似文献   

11.
以几部广为人知的日本文学名著为例,从思想构造、结构形式和情感表达三方面分析论证日本文学的主要特征,并与中国文学进行简单比较。如着重描述日本文学的脱政治性,即文学与政治相对分离的特点;文章结构短小松散,逻辑性弱的特点;以及情感表达丰富,对自然的歌颂及其中蕴含的"物哀""无常观""消亡之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地上"文学与"地下"文学在文革文学语境下,表现出不同倾向和各自的文学特征.这两类作品在"色调"、"文革"表述、"无我与有我"等三方面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中国,从开始萌芽到实现飞跃历经五百年.辞赋创作是这期间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与中国文学的自觉关系最为密切,最突出的是其以"丽"的审美特征充分展露了文学的艺术特质,这方面的追求不断加深人们对文学的认识,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自觉的演进.但在汉代经学"尚用"文学观的强势干预下,辞赋被迫沦为服务于外在目的的工具,又使中国文学自觉迟迟不能实现飞跃.正确评价辞赋在这方面的作用,有助于准确界定中国文学的自觉.  相似文献   

14.
玄学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本来是哲学上的一个用语,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故魏晋玄学的范畴最为广泛,也最具有包容性。自然主义可以说是魏晋玄学的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特征,贯穿着魏晋玄学的整个存在与发展的历程,也对魏晋玄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中国的女性文学到90年代由于空前的作品数量和广泛深刻的影响才正式被文学史所接受。与此同时女性文学也由于"身体写作"和片面否定男性而被限制了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许多批评理论却并未对女性文学进行客观的批判,而是带着某些偏见,这就使得本来就举步艰难的女性文学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女性被定义为"他者"和僵化的"二元对立"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延安文学模式",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它以毛泽东的延安《讲话》为指导思想,以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和形式为特点,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强调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确认毛泽东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这是"延安文学模式"推向全国的标志。"延安文学模式"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讲话》对新中国的文艺事业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的起源远早于儒学的形成,但就保存下来的文学遗产来看,儒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认为“文以明道”、“文以载道”、“作文害道”。儒学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学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是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  相似文献   

18.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礼上,莫言先生提出文学是无用的观点这令人深思。回顾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文学无用论其实很早就被提出,其中以王国维的超功利文学观和周作人的平民文学论为代表。文学无用论阐释的是一种非功利性的、以"言志"为目的的文学理论,其不可小觑的美学功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女真文学上承先秦时肃慎、两汉三国时挹娄、南北朝时勿吉、隋唐时文学之余绪,下启清代满文学之先河,以其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魅力丰富着中国文学,并为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女真文学多年来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其民族性格、民族意识、民族风俗习惯,以及民族情感与需要。和汉民族对它的影响等因素,结合具体文学作品,简单分析其文化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0.
幼儿对艺术的审美体验是综合性的。幼儿的这种审美特性决定了"超文本"性是幼儿文学的原初艺术特征。幼儿文学不是一种普通的文学文本,而是一种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游戏、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超文本"文学门类。不过,文学性仍然是幼儿文学的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