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圣叹的《西厢记》批评和李渔的《闲情偶记》都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金圣叹的戏曲批评,李渔声称"文字之三昧,圣叹已得之;优人搬弄之三昧,圣叹犹有待焉";而对自己的创作实践,李渔则自评为"好看词多,耐看词偏少"。从戏曲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造成二者差别的原因主要是:一者求"谐里耳",一者求"入文心"。  相似文献   

2.
金圣叹的批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对其理论的研究也是层推不穷,本从艺术本质和个性特质出发,研究其小说与戏曲人物理论,阐述人物构成的高度集中是小说与戏曲人物塑造的共同手段,人物的类型化与个性化倾向是戏曲与小说人物理论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3.
李渔的戏曲理论中,结构布局是很重要的一面。他指出在格局上应十分重视几个部分:家门、冲场、出脚色、小收煞、大收煞,此理论也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4.
李渔是一个艺术多面手,他在戏曲创作、戏曲理论、小说、小品文、诗词、音乐、绘画、广告、编导、舞美等各方面都有建树,其中以戏曲理论成就最大。文章论述李渔戏曲理论的舞台表演性:舞台表演性的基础,舞台表演性的具体表现、舞台表演性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以往学术界主要看重的是金圣叹通过小说评点所构筑的文学创作理论,而实了上金圣叹小说戏曲接受理论也很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和一,金圣叹采和随文批评的方式来表达他对批评对象独到而8深刻的理解,这对读者的文学阅读和文学接受活动起来了一种导向的作用;第二,金圣叹对读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接受条件和接受能力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强调;第三,金叹还依据他自己的理解对作为接受对象的原作品进行了删节和改动,从而使他自己成为《水浒传》和《西厢记》新文本的名副其实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同时也使他的接受批评实践由文学接受领域延伸到了文学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6.
从李渔的戏曲理论出发,以孔尚任的《桃花扇》为例,对"传奇"的界定,《桃花扇》的结构、语言等方面作了一定的分析研究。两相映照,在肯定李渔戏曲理论的同时,也进一步阐释了孔尚任《桃花扇》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李渔戏曲叙事理论的诞生,受到明代以来叙事文学及其理论的滋育,也受到李渔自身小说戏曲兼擅的艺术思维、观众本位的创作取向、求新尚异慧而多才的文化性格的直接影响。李渔以叙事为中心的戏曲理论的形成,既是戏曲理论研究本身的发展和创新,也是近古戏曲文化发展的合乎逻辑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李渔的《闲情偶寄》在我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园林美学上的成就也渐渐引起了重视。其实,在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或相通之处。“代山代水”与“代言”,对于李渔来说,都不过是逃避现实,以寄托文人梦想的家园;而“贵自然”、“尚奇求新”、“通变”,又是李渔在园林美学与戏曲理论上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9.
"本色"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在明清两代,戏曲创作兴盛之后,"本色"被引入戏曲批评领域,多指通俗俊爽的艺术风格。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明确提出了戏曲创作要"贵尖新"的特点,从题材、结构、语言等方面说明戏曲要有新颖奇特之处,为"本色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0.
剧本是剧作家创作的供演员舞台搬演之用的底本。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开篇直切剧本体制,强调以“结构”为第一的观点。李渔所谓“结构第一”主要是指剧作家在动笔之前对剧本故事情节全面的艺术构思。他借鉴和发展了王骥德以“工师之作室”①比喻剧本创作的思想,又以“造物之赋形”比喻剧本创作,指出剧作家在创作之前的艺术构思对剧本全部规模设计举足轻重,并且说:“作传奇者,不宜卒急拈毫,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②可见李渔把艺术构思看作对剧本创作成功与否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渔作为一个戏剧艺术家正是通过人情物理、自然而然的剧本创作,口授身导、形神兼备的戏剧舞台导演和表演艺术及舞台艺术和观听咸宜、雅俗共赏的戏剧观众本位,构筑并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戏剧审美艺术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2.
李渔在总结前人戏剧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阐述了自己的戏剧理论主张,拓荒性地提出“结构第一”的戏剧创作原则,“一人一事”成为“立主脑”之核心。他的戏剧结构论透视出重戏剧结构、戏剧叙事性和有机整体观的审美趋向。戏剧结构论成为李渔戏剧理论中的一个以叙事性为中心,以有机整体性为灵魂,且二者高度融合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3.
明清两代是戏曲理论迅速发展的时期.李渔戏曲论著提出的关于传奇应该怎样结尾的观点--"团圆之趣",是总结了中国古典戏剧的特点而提出的戏曲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渔的戏曲创作理论 :如“结构第一”、“立主脑”、“密针线”、“脱窠臼”、语言要“浅显”、“好说”、“中听”等 ,对今天写作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戏剧作品要在有限的剧场空间里揭示深刻丰富的社会人生世相,就须使剧场小舞台演绎为人生大舞台。因此,剧作家对“人”与“戏”关系的处理便显得尤为重要。曹禺早期戏剧能够依据角色性格发言行动,突出合乎角色情感逻辑的细节,展示角色间互为作用力的关系,这是剧作家依托“人”“戏”关系成功营造“剧场性”的关键。曹禺后期的剧作,在人物塑造以及剧情建构方面与前期相比则呈弱化之状,由此造成的审美萎缩,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6.
李玉作为新生代导演,以其犀利的选材视角、浓墨重彩的影像画面以及充满张力的叙事节奏,展现了女性生存困境下的悲歌与欢乐。她的作品是对变迁社会的一种思考,表现的是如激流般善变的社会浪潮中女性的命运以及纠缠在命运背后的欢歌抑或哭泣。李玉电影故事的传奇性、人物的觉醒性、水意象的抒写以及其中渗透的传统美学思想极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黎锦晖是近现代较早涉足儿童歌曲创作的音乐家,《小小画家》是其代表作,通过对《小小画家》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创作特点及平民化、大众化的时代意义和对学校音乐教育及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曹禺戏剧中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死亡一直是千百年来文学家追逐与书写的一个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的戏剧无论是<雷雨>、<日出>,还是<原野>、<北京人>,都存在着大量诸如自杀押或其他死亡形式的书写,并在其死亡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浸润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