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英汉语言中普遍存在。然而,呼语历来没有受到语言学家的足够重视。英汉呼语的用法存在异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机械地一一对照。呼语是指对话中对受话人的称呼,在戏剧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本研究选择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及出色翻译家王佐良和巴恩斯的卓越英译本为对象,旨在研究译者对汉语呼语的翻译策略。总体而言,英语呼语多位于句中或句尾,而汉语呼语则多出现在句首,因此在汉英翻译中常需要将汉语前置呼语中置或后置。本研究的结果能够很好地佐证英汉呼语使用的异同并对汉英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通过这三类"词语理解",回到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是假的问题,笔者概括为:周朴园怀念的是三十年前的年轻貌美温柔善良的梅侍萍,而不是三十年后的年老色衰危险坚强的鲁侍萍。  相似文献   

3.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载体,它主要用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地反映社会生活,同时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情感,并能让读者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但是由于地域及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英文诗词也存在着诸多不同。在汉诗英译中,探究"三美"原则在翻译中的应用,将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1933年《雷雨》创作至今已有约79年,这部作品却始终为世人所拥戴,保持着新鲜的生命力。这归功于《雷雨》本身的新奇的情节,严谨的结构,以及它充满诗意、精致的语言。然而,目前学界对《雷雨》的研究大多倾向于文学研究,鲜少见到关于《雷雨》语气词的研究成果,关于《雷雨》句末语气词的研究更为匮乏。以《曹禺戏剧选》(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的《雷雨》为语料,研究《雷雨》的句末语气词,从而发掘出对现代汉语语气词有利的语料,对句末语气词现有的研究进行补充和深入。  相似文献   

5.
刘克强 《文教资料》2011,(10):26-27
本文以《水浒传》中常见词“厮”为研究对象.探讨和分析了其在三个不同的译文本中的翻译情况。研究表明,三个译文对此词的处理各异,其中赛译的译法较为单一。而沙译和登译则呈现出多样化,根据上下文能译出比较恰当的对应语。  相似文献   

6.
孙苹 《文教资料》2007,(19):83-84
本文以曹愚剧本《雷雨》为语料,以其主要的句末语气词为研究对象,考察《雷雨》句末语气词的口气意义,指出句末语气词具有增添或削减口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本文选取《雷雨》台词感叹句中的语气词进行研究,以探讨《雷雨》中语气词男女性别的使用差异,从而获得对《雷雨》语言艺术更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6,(19):13-16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修辞格的频繁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英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考验。对偶和顶真是《内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种修辞格,本文总结了对偶、顶真两种修辞格的英译研究方法 ,认为《内经》修辞格英译尤其对偶及顶真英译的广度与深度研究仍具有较大的空间和不容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志基 《考试周刊》2009,(38):26-28
蘩漪可以说是贯穿《雷雨》整部戏剧的主线,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正是由她来推动。她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在她身上还充分体现了受压迫性与变态的因素。一切"雷雨"皆因蘩漪而起,蘩漪自身的"雷雨"性格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本文具体分析了蘩漪的"雷雨"性格。  相似文献   

10.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名作。在剧作中,作者用了许多蕴含象征隐喻意味的原始意象符号,如雷雨意象、死亡意象、出走意象等。“窗”在《雷雨》中多次出现,因其蕴载了作者情感及人物命运和剧作主题的众多内容,从而使之具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并成为《雷雨》整体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从文化象征的角度来说,“窗”意象与“门”意象属于同类意象体系。“门”是一个出入口,“象征着两种状态,两个世界,已知和未知,光明和黑暗,财富和贫匮之间的出入口。它开向一个神秘的世界。但是,门具有动态和心理的意义;因为,它不仅表示出入口本身,而且还请你跨…  相似文献   

11.
"场"字在汉语中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字,而与其他字又可构成许多新的词。本文从语义方面对"场"字英译进行分析,旨在帮助人们在翻译过程中能更准确地对该词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12.
徐霞客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旅行家、地质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游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不仅篇幅宏达,而且内容极其丰富,记载了他对我国著名大河的源头、走向、水文、水系的考察,植物种群及其分布以及发生改变的原因,尤其是有关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记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比欧洲人对此类地貌的科学考察要早一百多年。《徐霞客游记》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份无比珍贵的重要地理文献。将其翻译成英文,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在翻译《徐霞客游记》的过程中,作者总结出典籍英译的三个取向,希望能对从事典籍英译的人们和典籍英译爱好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贺维 《华章》2013,(28)
张爱玲代表作《金锁记》的英译本由其亲自完成。通过分析文中拟声词的翻译方法,有助于了解中国译者在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时的努力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嘛”与“吗”作语气词时,作用有明显区别。《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得很清楚:“嘛”用在句末表示道理显而易见或期望、劝阻;“吗”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该词典还特别提醒读者注意:“表示疑问语气用‘吗’不用‘嘛’。”然而不少报刊“嘛”“吗”不分,甚至高中教材也有这种语病。例如: ①此时更需要我们扬弃苏轼精神, 古为今用吗。(《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3期) ②在体裁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因为题目本身就是要提倡写科幻吗。(《中  相似文献   

15.
《大连大学学报》2015,(5):105-109
《红楼梦》讽喻诗以其多重语义特征和辛辣的反讽意味构成《红楼梦》诗词重要的艺术特色。莱辛的美学原则为我们解读杨、戴和霍译本提供了新的美学视角。变异原则是指文艺作品对原型对象摹写时有意寻求偏差和不同以造成更佳的审美感受力。近似原则是指文艺作品描摹物体或动作时寻求近似的审美体验和美学效果。它包括两个子原则:不臵顶和小中见大。薛宝钗的《螃蟹咏》是《红楼梦》讽喻诗中的杰作,二个译本翻译风格不同。杨、戴译本趋于平实,霍译本趋于工巧。但是在语篇层面上,霍克斯的译本则更胜一筹,忠实再现了原文的多重讽喻意味和风格。  相似文献   

16.
在曹禺的话剧《雷雨》中,有一个角色让我一直惦记,她就是繁漪。她的形象、她的性格、她的命运让人难以忘记,不能忘记。  相似文献   

17.
语用模糊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的语用现象。它在戏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中普遍存在,用以突出人物性格和冲突。从语用模糊的角度分析戏剧名篇《雷雨》中的人物对话,纵深地挖掘其中的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展现语用模糊的使用对戏剧冲突发展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返射’指的是把对方说的话,借用来作为反讥或戏谑的手段,即以其人之“言”,还治其人之身的修辞手法。(参阅谭永祥《修辞新格》第58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该手法要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必须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9.
《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雷雨》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成名之作.两部剧作发生的时代背景、内容、人物性格各不相同,但在雷雨的基本主题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点在两部剧各自女主人公卡捷琳娜与蘩漪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文章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以卡捷琳娜和蘩漪的悲剧命运为线索,对这两部戏剧...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58-59
语篇语言学使得翻译研究不再限定于研究语言本身,而是将研究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本文以《黄帝内径》为例探讨了中医英译过程中语篇意识的重要性及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手段和连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