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战国以前,"屦"和"履"不同义;战国以后,二者同义。"履"对"屦"的替换起始于战国时期,完成于西汉时期,二者演变的原因与社会发展有关。此后的"屦"逐渐退出常用词领域,虽然在文献中仍有些许的用例,但已具有了古词语的性质。大约到了唐代,"履"的常用词地位又被"鞋"取代。  相似文献   

2.
汉语史中表示"失败"义的常用词主要有"败""负""输"。文章从历时角度详细考察了"败""负""输"的历史更替过程。"败"主要见于上古和中古汉语,"负"出现于春秋末期,但使用数量及范围十分有限,并未影响"败"的主导地位;"输"表示"失败"义首见于六朝,但直到宋元明时期才渐渐增多,随后迅速发展,在清朝中后期基本替换了"败""负",此后成为汉语中表"失败"义的常用词。  相似文献   

3.
由"姑娘"亦可指称"姑妈"这一问题,探究"姑""娘""妈""姑娘"以及"姑妈"等词的本义及演变发展义,并分别从共时和历时角度探究词汇在使用过程中词义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4.
汉语历史语言用来表示"用刀斧等砍断、砍削"义的常用词先后有"斫""砍",它们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组同义词,存在着历时替换关系。先秦两汉主要用"斫";"砍"是后起口语词,魏晋时期才开始出现;宋代"砍"逐渐发展;元代是"斫""砍"两者的使用处于竞争相持的时期;明清时期"砍"基本完成了对"斫"的替换,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巧妙用好"听""说""读""写",能保护好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听""说""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6.
<六度集经>是佛经语言材料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书中大量语言现象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在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对<六度集经>中的"宁""岂"类问句作穷尽式探讨,分析其句法特点和三国时期"宁""岂"类问句发展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表示"携带"义的常用词"带"与"携"之间存在竞争替换关系。"携"的"携带"义按照"提-牵引-携带"发展而来,"带"的"携带"义按照"腰带-佩带-携带"发展而来。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是"携"与"带"各自的"携带"义发展时期,唐至元为"携"与"带"竞争期,明清时期为"带"对"携"的替换期。并有其他包含"携"或"带"的、表示"携带"义的双音节词"携带""带将/将带""拖带/挈带"等在不同时期出现。  相似文献   

8.
教学多年来,笔者一直常用"备课""写教案""教学设计""上课"等教学专用名词,偶然机会读到胡庆芳等人著的《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一书,又阅读众多文章,对"预设""生成"这类教学新名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深刻感受到"教学预设""课堂生成"的表述更为科学、准确。回想自己上过的一堂堂课,无不是"静态预设""动态生成"的过程,笔者以曾执教  相似文献   

9.
"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联系密切。基于《说文解字》的视角,分析"青""蓝""绿"这三个颜色词的出现、词义演变及文化内涵。以《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为基础,厘清"青""蓝""绿"三个颜色词的词义演变,了解这三个颜色词的文化内涵,理解服色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地位的转变以及新兴涵义的出现,以期为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词的多义义场是一个系统,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来分析常用词多义义场中各义项之间的异同,可以厘清常用词词义历史发展的脉络,还可以揭示词义演变的规律,是研究词汇系统历史演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传记是一种不断发展着的文类。虽然司马迁所作的《史记》一出现就被视为中国传记文学的高峰,但是"传""传记"的概念是经过其后历朝历代的发展才逐渐清晰起来的。本文拟从目录学的角度对古典文学时期"传""传记"含义的发展演变进行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12.
本次初赛有两个题目,与"瘾"和"记忆"有关.两个题目看似平易,但却掩藏"杀机". 先说第一个题目,这个题要求拟一个包含"瘾"字的题目作文.这个词在字典上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由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或依赖性",二是"浓厚的兴趣".从部分初赛稿件来看,选择第一个含义写"网瘾"的比较多,其次就是写父辈的"烟瘾"或"酒瘾":以第二含义来写作的有"阅读之瘾""学习之瘾""爱之瘾""兴趣之瘾"等等.这个题目拟题不难,难的是对"瘾"的理解和表达.写作时有两个误区值得我们警醒,一是只说人物有某种"瘾",却不描述其具体的状态.比如说父亲烟瘾很大,始终戒不掉,在我们的苦口婆心和威逼利诱下,他终于戒了.作文中对父亲烟瘾的描述较少,只是作为一个背景交代.二是把"瘾"当成"喜欢"之意,降低了"瘾"的情感程度.比如,写我喜欢阅读,介绍自己读了些什么书.这两种误区都暴露了我们写作思维的表面化和简单化,对生活缺乏更深入细致的关照.  相似文献   

13.
《老乞大》《朴通事》大约流传于元代末年,是两部被高丽、朝鲜人用来学习当时汉语的会话书。通过对谚解版本《老乞大》和《朴通事》中"子""头""家""儿""生"五个词缀的使用情况进行分类总结,了解词缀在元末明初时期北方口语的使用情况,以及这些词缀从近代汉语时期到现代汉语时期的演变。这对近代汉语的词汇研究乃至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词汇的演变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字形的角度对周遍义的"扁""徧""遍"三个字进行了考察,揭示了"扁""徧""遍"三字字形演变的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15.
《湘南学院学报》2017,(4):76-80
分析了"憾""恨""怨""悔"在不同时期词义的历时演变,对其出现的语言环境进行具体考察和分析,发现这四个词在不同时期都有"怨恨"义,并且不同的词在同一义项中其情感色彩强弱、语义指向、语法搭配等都有一定的差异。从先秦到元明清直至现代汉语时期,"憾""恨""怨""悔"的基本义在历时演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各个词的基本义逐渐单一化和明确化。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17,(4):51-55
由于网络的影响不断加深,新词语逐渐增多,"各种"也成为最近在网络中较为活跃的词语,"各种悲剧""各种伤心""各种兴奋"等出现在网络用语中的情况比比皆是。"各种"虽然不是新产生的词,但却在用法上与原词有所不同,是在旧有用法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本文试图从"各种"的旧有概念及用法入手,探究"各种"的新兴功能及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7.
常用词的古今演变大多是文白的兴替,体现了汉语文白的此消彼长。本文就汉语中乳、湩与奶及弃、丢与扔这两组常用词的兴替略作探讨,冀从常用词的发展变化略窥秦汉以来白话词汇替代文言词汇的演变概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人体词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脸"与"面"是人体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按照"隋唐以前""、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脸"与"面"这组人体词语的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系列演变。找寻"脸"与"面"两者的替代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探究两者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汉语史人体词汇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依照词汇语义学理论,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汉语义位"宽""窄"在各历史阶段词位的使用、更替情况,并对义位"宽""窄"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比较。义位"宽"的语料规模远大于义位"窄",义位"窄"的演变过程更为稳定。义位"宽"的发展始于下位义场[-横向/两边]义场,下位义场[+横向/两边]表现出对[-横向/两边]义场的依附性,主导词位经历了"广→阔→广/宽"的更替。义位"窄"的发展始于下位义场[+横向/两边],下位义场未体现出依附性,主导词位相对稳定,经历了"狭→狭/窄"更替。义位"宽""窄"的演变并未同步、同模式进行。  相似文献   

20.
李惠  曲维光 《文教资料》2009,(18):197-201
动词"吃"是一个高频性的常用词,表示动物尤其是人类的基本生理功能.本文以动词"吃"组成的短语为隐喻考察对象,通过隐喻现象的形式化描写,探求语义规律,并基于隐喻性词义生成和演变的仙人掌发展模型,尝试构建动词"吃"的隐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