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40名服刑人员父母教养方式、心理控制感与人际困扰关系进行测评。结果显示,服刑人员人际困扰占47.27%;心理外控型占40.90%。服刑人员父母温暖、理解教养方式采用率低,且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其他9个因子负性相关;父母温暖、理解与人际困扰和心理控制感均显性负相关;父亲教养方式除父亲干涉外的其他5个因子均显性预测人际困扰;母亲的温暖、理解显性负向预测人际困扰,且通过心理控制感间接影响人际困扰。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青少年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与自尊的关系,探究自尊对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的影响机制,为青少年运动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减少攻击性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某市体育运动学校初一到高二年级学生166名,实施Arnold H.Buss&Mark Perry(1986)攻击性问卷(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和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的问卷调查.结果:青少年运动员自尊与攻击性的性别,年级差异不显著.青少年运动员自尊与攻击性总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相关不显著,与愤怒和敌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青少年运动员自尊对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影响,自尊影响青少年攻击性行为表现为作用于愤怒和敌意两维度.  相似文献   

3.
探讨高、低挑衅情境下显性与隐性自恋对初中生的外显及内隐攻击性解释偏向的影响。从453名初中生中筛选出显性自恋组和隐性自恋组各70人,为他们设置不同挑衅情境并测量其外显及内隐攻击性解释偏向。结果发现,与低挑衅情境相比,高挑衅情境下被试的攻击性解释偏向更多。在高挑衅情境下,显性自恋组的外显攻击性解释分数比隐性自恋组高;显性自恋组对攻击性和中性词的反应时之差显著大于隐性自恋组。结果表明,高挑衅情境比低挑衅情境更能诱发出攻击性解释偏向。在高挑衅情境下,显性自恋组比隐性自恋组表现出更多的外显攻击性解释偏向;隐性自恋组比显性自恋组表现出更多的内隐攻击性解释偏向。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幼师生宽恕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采用随机取样法,并运用Hearland宽恕量表、攻击性行为问卷开展调查,结果显示:(1)非独生幼师生在宽恕他人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幼师生,幼师生在言语攻击和敌对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平均值;(2)相关分析显示,除宽恕自己与身体攻击两者之间的相关不显著外,幼师生宽恕及各维度与攻击性及各维度两两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3)回归分析显示整体而言,幼师生宽恕对攻击性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具体而言:宽恕他人对身体攻击、愤怒、敌对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宽恕自己对言语攻击、愤怒、敌对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说明幼师生的宽恕水平越高,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越少,幼师生的宽恕水平越低,越易表现出攻击性,为教育者开展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情绪智力量表对海南省53名未成年服刑人员进行测评,结果显示:未成年服刑人员情绪智力处于中等偏下,且低于同龄中学生情绪智力;从人口统计学分析得出,未成年服刑人员母亲受教育程度、从小生活对象、生活环境及本人受教育程度对情绪智力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小时候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受教育程度高、生活环境好、自身受教育程度高的未成年服刑人员情绪智力高。针对研究结果分析,从监狱、家庭和个体3个角度提出未成年服刑人员情绪智力提高策略。  相似文献   

6.
采用《心理控制源》和《人际关系综合症诊断》两个量表对海南省234名服刑人员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海南省服刑人员心理内控型占47.44%,外控型占42.31%,即服刑人员心理控制感内外型比例相当;服刑人员人际关系困扰比例较高,占60.25%;人际困扰四个因子中人际交友困扰(3.21±1.78)最严重,待人接物困扰(1.67±1.41)最轻,且二者差异显著(t=15.75,P<0.001);心理控制感与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及待人接物困扰均显著负相关,即心理控制感越是外控型,人际关系困扰越严重,且人际交谈困扰和与异性交往困扰两个因子均可以显性负向预测心理控制感。  相似文献   

7.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尊评定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对抽取的414名农村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社会支持、自尊与农村贫困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孤独感呈负相关;社会支持和自尊均负向预测农村贫困大学生孤独感;自尊在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提高社会支持和自尊可以有效降低贫困大学生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8.
采用SCL-90评估心理干预前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析综合干预(显性干预+隐性干预)和隐性干预的效果,结果显示:综合干预(显性+隐性)对所有症状因子分及总分的下降均有效果;隐性干预对人际敏感、敌对及其他症状因子的改善无效,对其余因子及总分改善有效;对人际敏感的改善,综合干预比隐性干预效果好.因此高校心理工作者应深入开展对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多种形式的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恋人格量表、自尊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广州某高校2013年入学的6126名新生不同自恋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显性自恋特质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t=5.81,P〈0.001);隐性自恋特质无明显性别差异(t=-1.75,P=0.08).在控制自尊变量后,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与SCL—90的10个因子、UPI均相关显著.结论 控制自尊后,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了解高职生自尊、应对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对于预防高职生校园暴力犯罪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使用攻击性问卷、自尊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对102名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AQ各因子得分处于或低于平均水平,自尊和敌意存在正相关,攻击性和解决问题存在正相关。这表明自尊对攻击因子中的敌意存在一定影响,解决问题影响着个体攻击性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