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光中有着作家与翻译家双重身份,多年的文学创作对其文学翻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形成"文白相辅"的翻译思想,译作语言呈现"文白相间"的鲜明特点。本文拟从余光中的文学语言观出发,探讨其文学翻译思想和实践,进一步了解余光中翻译思想的成因及其译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
余光中有着作家与翻译家双重身份,多年的文学创作对其文学翻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形成"文白相辅"的翻译思想,译作语言呈现"文白相间"的鲜明特点。本文拟从余光中的文学语言观出发,探讨其文学翻译思想和实践,进一步了解余光中翻译思想的成因及其译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3.
冰心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和关注,冰心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翻译家,而她作为一名女性翻译家的身份被人们忽视。随着译者地位的逐渐提高,国内对译者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已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冰心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在翻译实践中,由于译者所处的家庭、教育和社会背景不同,翻译的作品也会有所不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翻译作品的完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文中从译者主体性影响翻译活动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冰心的翻译活动在题材选择、翻译特点以及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所展现的译者主体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7,(76):18-19
文章通过对赵萝蕤《草叶集》译本的细读和文本分析,探讨其作为知名翻译家、教授对待翻译的态度、标准和方法。她的态度是严谨且坚持;她一贯遵循的翻译标准是忠于原著及具有高语言水平;她采用的翻译方法是直译意译相结合以及注释法。  相似文献   

5.
埃兹拉·庞德集诗人、翻译家、批评家三重身份于一身,然而学界关于其身份认同对他翻译观的影响却少有讨论。倘若从庞德的文论以及他翻译的《华夏集》进行考察,可发现不同的社会身份认同,共同塑造了庞德的翻译观。具体而论,作为诗人的庞德关注诗的核心要素,提出了语言能量观;作为翻译家的庞德用语言能量取代意义作为翻译的本体;作为批评家的庞德则在历史意识与创新意识下重新审视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利用翻译来革新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6.
姜琳琳 《文教资料》2009,(25):59-60
学术界对鲁迅的文学翻译研究得非常少,也很少重视,这不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及其文学,特别是理解鲁迅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翻译家鲁迅入手,从他的翻译理论、翻译成就和翻译对其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等三个方面讨论了鲁迅的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报刊大量兴起,不但文学创作和翻译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见刊,各种理论文献也都首选报刊刊发。随着西学翻译的增加,各种探讨翻译的理论文章也不断面世,并成为后世研究翻译的重要文献资料。从翻译史、翻译家、翻译技巧、翻译家序跋、翻译伦理、翻译论争、翻译标准、各体文学翻译、外国译论等角度切入,可以对近现代报刊刊载翻译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归并整理,这一研究的有效推进,其文学史、翻译史、文献学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8.
戏剧家焦菊隐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备受世人的赞赏。同时,焦菊隐还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从焦菊隐作为一位翻译家的视角出发,文章在对其翻译实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他的翻译思想进行阐释,指出作为一位翻译家,焦菊隐不仅有丰富的翻译实践,也提出过颇有见地的翻译思想,在中国传统翻译史上,他的翻译思想不该被忽略。  相似文献   

9.
茅盾是伟大的作家,也是出色的翻译家。茅盾的翻译实践活动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译作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涉及二十多个国家和民族的五十多位作家的作品。茅盾在翻译理论上有其独到见解,涉及到翻译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翻译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翻译的标准及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蕴含着特殊的文化内涵,翻译家在文化传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朱海观译著卓越且众多,翻译策略灵活,对后辈翻译家有一定影响。本文试从其翻译特点,翻译策略,翻译影响三方面对其部分翻译实践活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海内外的张爱玲研究是以其传奇作家身份为核心,对其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且深入的论析,而忽视了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与成就。文章通过阐述张爱玲的译者素养与翻译《老人与海》的缘起,探析其译本特色,可以管窥她作为译家的翻译才华。  相似文献   

12.
贺麟(1902—1992),四川金堂人,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翻译家、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新儒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哲学家兼翻译家的贺麟,其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贡献很少有人提及。文章将系统梳理其有关翻译的核心思想,以期学界重新发现并认识其翻译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少有的作家和翻译家张爱玲在两种语境读者中都赢得了良好声誉。兼具作家身份,她的创作文学观自然会影响到她的翻译实践。她自己追求的平淡而近自然的翻译风格在她的译作和译法中得以体现,其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少有的作家和翻译家张爱玲在两种语境读者中都赢得了良好声誉。兼具作家身份,她的创作文学观自然会影响到她的翻译实践。她自己追求的平淡而近自然的翻译风格在她的译作和译法中得以体现,其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翻译家群体作为翻译研究和史学研究的热点受到学界关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湖北省曾涌现一批独具特色的翻译家。文章从翻译史视角,对近现代湖北籍翻译家群体进行研究。具体而言,在廓清翻译家群体概貌的基础上,文章从“内部史”和“外部史”视角对该群体译本、翻译活动及特点、译事活动的社会历史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相较于近代,现代翻译家在翻译家数量、翻译题材、翻译的方向性上有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结果,本文阐释了翻译的社会性特征,展现出鄂籍翻译家对中国近现代发展所作的贡献。研究同时希冀推动翻译家群体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王佐良先生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作家及翻译家,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过去对于王佐良先生的研究很少关注到王佐良先生如何在其翻译中充分发挥其译者主体性。本文将以王佐良译《西风颂》为例,从翻译选材、翻译目的、译者的文化意识等方面探究王佐良先生在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海内外学术界对其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并已开始着眼于她的文学翻译成就,但此主要聚焦张爱玲在小说方面的翻译艺术,而忽视了她的散文与诗歌翻译。通过对张爱玲翻译散文和诗歌的述评,阐释张爱玲在这方面的翻译缘起,探析其译本特色,突显其翻译才华。  相似文献   

18.
随着邵洵美研究的升温,他在文学创作史和出版史上的价值逐渐被人发掘出来.然而,他翻译家的身份却不为人们所重视,他的翻译实践、翻译出版、尤其是翻译思想仍少为人知.本文中,我们在整理、罗列他这三方面相关史料的同时,对其进行客观公正地评析,以期人们较为全面地了解邵洵美在翻译领域所作出的贡献,为该方面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英语翻译"信、达、雅"三原则以来,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依然成为翻译的标准。商务英语具有专业性强、用词严谨、概念分明等特点。因此,商务英语翻译既要忠实、准确、完整,避免产生歧义,又要言辞达意,合乎规范,通俗易懂。文章阐述商务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关于杨绛先生文学创作、翻译的研究众多,但是在她翻译的数十年间,其翻译的理念、策略、译本的选择等都受到惯习的影响,她的译者主体性和惯习之间的关系还缺乏针对性研究。本文以布迪厄惯习理论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杨绛译者主体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