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胥明虎 《视听界》2009,(5):100-101
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不时面临虚假新闻的侵扰,这种“新闻公害”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了危害。  相似文献   

2.
虚假报道、虚假信息不时地通过不同渠道屡屡出现在不同媒体上,歪曲了新闻的真实性,不仅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也失去了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所以坚决遏止、封杀、杜绝虚假新闻已经势在必行,必  相似文献   

3.
国内一家知名的报业集团的老总曾说过:在国内,大众化报纸发展到了今天,已进入了微利时代。真正有发展空间的,应当是以意见、解读和视角取胜的主流报纸。这样的主流报纸,不仅仅是一张新闻纸、信息纸,也是一张观念纸,它的影响力,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4.
时下,一些虚假新闻频频在各种媒体上出现,不仅误导了受众,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声誉。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新闻编辑作为新闻传播的“把关人”,应该难辞其咎。因为,无论是真实的新闻,还是虚假的新闻,都必须通过编辑这一环节,才能见诸于各种媒体。多年的实践使笔者感到,编辑有效发挥“过滤器”作用,是防止虚假新闻传播的重要策略。理性地认知“上情”,用宏观的视角做好主体定位所谓“上情”,就是指党和国家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及工作指导思想。作为党的喉舌和舆论工具的新闻媒体,必须及时快捷地反映上层的…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信息资源的日益开放和共享,以及媒体的不断增加和扩容,如何通过新闻策划有效地利用和挖掘有限的共享资源,将共享变为独享,成为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焦点。媒体为了播发独家新闻,更是绞尽脑汁。在这种背景下,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把做好新闻策划作为争夺市场份额、提高媒体影响力的重要的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赵太常 《传媒》2002,(11):28-29
关于“基本真实” 在新闻报道中,人们或有关部门评价一件新闻作品时,常常使用“基本真实”或“基本属实”这两个用语。“基本真实”与“基本属实”其实是一个意思。 那么什么是新闻的“基本真实”呢? 首先,要弄清“基本”一词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基本一词的解释有4条,即;①根本;②根本  相似文献   

7.
8.
灵机一动之后竟欲罢不能2001年临近年终的一天,《新闻记者》的编辑们开会讨论研究新一年的办刊思路,商量策划新的选题。议论中,大家感觉到,虚假新闻报道在媒体上多了起来,令人啼笑皆非,也难以容忍。心生一计:评选十大假新闻,以此重申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呼吁新闻业打假。  相似文献   

9.
"零容忍"又称"零度容忍",是指对错误和失序行为绝不姑息。"零容忍"在新闻界就是指丝毫不能容忍虚假新闻以任何理由、任何手法出现,一定要层层把关,群起而灭之。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生前对虚假新闻的“零容忍”是全方位的.毫不留情的。对于新闻真实性,他要求做到:不容一点虚夸,不造一点假象,不忘追根探源,不忘观点求证,不忘核对材料,不忘肩负责任。  相似文献   

10.
王新 《新闻前哨》2008,(8):44-49
“可读性”是新闻吸引受众的利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对受众的争夺,不仅是媒体影响力的展示,也是经济效益的较量。在追求新闻“可读性”的时候,少数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误读“硬新闻”和“软新闻”,倡导“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戏说”新闻.“色”溅新闻,制造新闻,愚弄受众,走火入魔,闯入了“新闻可读性”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12.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对新闻从业者的基本要求。然而,这些年来,媒体虚假报道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会评选出"十大假新闻",这从侧面反映了虚假新闻的泛滥与影响。 虚假新闻不仅会对记者职业生涯、媒体的公信力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而且在社会矛盾集中出现的当下,还可能带来严重社会后果,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杜绝虚假报道不仅是新闻行业的职业要求,更是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新闻1     
《新闻前哨》2004,(5):10-10
  相似文献   

14.
每年的全国“两会”.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也是各家媒体的大考比武之时.但年年开会年年报.往往难以出新.有的记更是发出“两会报道创新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尽管存在困难.但媒体的报道还是每年都有新花样.让受众感觉每年都有新看点.这也是媒体对社会应尽的职责。 “两会”闭幕了.并不意味着“两会”报道就此终结了.记要做有心人.开创“后两会”报道的新天地。[编按]  相似文献   

15.
无论新闻被冠以什么样的称谓,其是否有报道价值以及如何报道才能引发受众最大的收视兴趣,必须考虑如何显现新闻对受众的有用性,即这个消息是否能给人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传播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新闻报道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内容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更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然而近年来出现的"纸馅包子"、"假华南虎事件"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上,不仅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也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伤害,甚至影响到我们的党、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如何彻底铲除虚假新闻这颗"毒瘤"?笔者觉得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入手。  相似文献   

17.
陈培青 《东南传播》2011,(2):106-108
虚假新闻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人们对产生虚假新闻的原因多定位在从业者素质等主观方面。本文则从新闻与事实的关系出发,分析了虚假新闻产生的客观原因,指出新闻的真实,往往表现为一个过程的真实。并提出记者在采访时应该深入、写作时勿合理想像、忌概念化来尽量避免出现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18.
“新闻批评”的学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所说的“新闻批评” ,并不是指揭露性、监督性的报道 ,而是指像“文学批评”那样的理论范式。长期以来 ,在新闻学领域 ,一门被忽视的学科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教育界的注意 ,这就是对新闻及新闻媒体批评的研究。这一学术兴趣的出现并非偶然 ,而是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新闻报道强烈反思引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 ,即如何分析、评价新闻作品 ,如何认识和批评新闻传媒行为 ,日渐激起研究者的不断思索。没有系统的理念指导 ,或者说在缺少学说指南的氛围中 ,人们对新闻及媒体的批评只能凭藉各自的意图 ,不能不产生认识的盲区。但人们并不…  相似文献   

19.
王勇 《新闻爱好者》2001,(12):34-35
时下教育界最流行的一句话是“教育要尽快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作为新闻人,我首先想到了“应试新闻”。应试教育要的是分数,成绩定一生,一生考不完。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塑造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推而广之,应试新闻是计件工作量化的表现,它看重的是新闻的条数,每月的工作总量,并以此为根据确定各人的奖金额度。表面看来,这是按劳分配,貌似符合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实则经不起推敲,因为即使在企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有一个严格的质量标准。而新闻的“次品”标准则很含糊。素质新闻的要求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