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央视的一部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大江南北,其中的“舌尖”一词更是成为2012年中国百姓最津津乐道的一个词。我们的这几篇小稿,就是想带着大家看一看“舌尖上的家乡”,都有着什么样的迷人小吃。  相似文献   

2.
王姣 《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47-148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类的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的关注,展现了中国各地美食和中国文化。从西方修辞学中的诉诸情感的角度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希望能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热点聚焦】《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讲述美食的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特有的一系列美食元素,让观众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该节目在播出后好评如潮,饮食文化再次引起国人的关注。随后,《舌尖上的中国》与中考结缘,在十多个地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与《舌尖上的中国》相关的命题材料,这体现出中考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今年五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中国各地美食,引发了新一轮"美食争霸"。根据互动百科网站统计,在五月份的网络统计中,"舌尖上的中国"一词"热度"居于首位。与此同时,纪录片的热播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语"舌尖上的××"。(1)"舌尖上的高考"忙得家长冒汗(2)网友实拍"舌尖上的北京夜市"  相似文献   

5.
付朝业 《英语广场》2023,(16):15-18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国内观众的广泛好评。中国美食对国外观众也极具诱惑力。《舌尖上的中国》以其内容的多元性、语言的丰盈性和所介绍食材的广泛性很好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将中国璀璨的饮食文化介绍给世界,有利于中国对外形象的宣传和经济的发展。在向国外观众推介《舌尖上的中国》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好字幕翻译工作。因此,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域研究《舌尖上的中国》的字幕汉英翻译。  相似文献   

6.
自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Ⅰ播出之后,国内就掀起了一股美食狂潮;《舌尖上的中国》Ⅱ的播出更是让这股狂潮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它在传播丰富味蕾的同时,更引起人们通过美食对当下的生活处境和生活状态进行深刻反思.《舌尖上的中国》Ⅱ延续了《舌尖上的中国》Ⅰ的制作态度,以美食为媒介,介绍普通劳动者的真实故事,呈现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村和城市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孙晓雯 《考试周刊》2012,(94):41-42
《春酒》这篇散文情感醇厚,但并不晦涩难懂,文笔清新,内容又充满童趣,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是一篇非常适合阅读、鉴赏、写作训练的好文本。对于这篇课文的处理.我把重点放在“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结合”上。而且受到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启发,我确定了“胃知乡愁”这个教学主题。这部纪录片注重展现温情的细节。让人看的是“才下舌尖,又上心头”,口水与泪水齐流。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部备受好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堪称国产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其翻译策略的选择恰到好处,翻译和传播效果明显。本文将结合《舌尖上的中国》翻译的实例,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视角分析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表明翻译生态学理论对纪录片翻译具有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走红,吸引无数人选择在周末的夜晚宅在家里等CCTV1的更新集,特别是《舌尖上的中国2》从《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秘境》《相逢》到《三餐》七集,集集都形成热门话题,仅从简短的题目即可略窥一斑;刮起了一阵阵舌尖上的风暴。下面我们就从《舌尖上的中国》来看看舌尖上的文学。  相似文献   

10.
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部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中国各地美食,引发了新一轮的"美食争霸"。根据互动百科网站统计,在五月份的网络热词中,"舌尖上的中国"一词"热度"居于首位。与此同时,纪录片的热播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语"舌尖上的X"。(1)"舌尖上的高考"忙得家长冒汗(edu.qq.com/a/20120604/000234)(2)网友实拍"舌尖上的北京夜市"(bj.xinhuanet.com/bjpd_tpk/2012-06/06/  相似文献   

11.
我虽不看电视,但也晓得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当下搅得举国谈舌尖——我仿佛看见13亿人正飞快掀动着13亿枚鲜红亮丽的舌尖大谈舌尖。  相似文献   

12.
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中国人的肠胃蠢蠢欲动。大家一边手拿遥控器馋涎欲滴,一边按"屏"索骥疯狂地寻找画面中的美食,俨然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云南的一种火腿因在纪录片中出现,在淘宝网上的销售业绩飙升;一些餐馆因为在该片中露面爆红而引致店铺租金暴涨……总导演陈晓卿说,自己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触动的不仅是中国人的味蕾,作家韩松落说,舌尖上也有禅意。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的本源是人的历史和现实的存在,它以人的现实存在作为它第一性的东西。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众多的人物故事为载体,通过选择平民化的创作路线与叙述方式,来彰显其对人文价值的尊重。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从创作题材、创作过程、创作结果等方面分析了平民化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4.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岁月里,美食文化也震惊了世界,震撼着我们的味蕾。酸、甜、苦、辣、咸,这是我们舌尖每天碰触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将这些抽象的感觉具化为生动、鲜活  相似文献   

15.
正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该纪录片以贴近生活,并体现出文化观照,在口水和泪水齐飞中风靡大江南北,引发持续的收视热潮,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朴实生动的记录着中华美食,同时,《舌尖上的中国》通过记录祖国江湖山川的舌尖美食,在味蕾的享受中,传递着至情至性的人生观,博大精深的文化观,安身立命的价值观。该部纪录片的文化内涵,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写作,大有裨  相似文献   

16.
吃喝有道     
<正>陈晓卿,安徽灵璧人,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文化专题部《见证·影像志》栏目制片人,美食专栏作家,纪录片制作者,主要作品有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龙脊》《百年中国》《一个时代的侧影》《甲子》《舌尖上的中国》等。  相似文献   

17.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音乐对画面语言的刻画,使"听觉产生了味觉",是把美食故事用音乐表现出来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中主观音乐和客观音乐的分析研究,对其音乐特点和作用进行总结概括和类比分析,得出了结论:纪录片和音乐的组合使纪录片和音乐产生单独二者所不能产生的意境,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引发全民热议,成为电视界争相模仿的对象。其所采用的"碎片化"叙事方式,也前所未有地引起重视。本文讨论"碎片化"的缘起和流行的原因,以及"碎片化"叙事的优势,分析《舌尖上的中国》及同类纪录片、电视节目"碎片化"叙事的线索,并就整合碎片的一些具体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丹彤 《文教资料》2014,(36):149-150
饮食文化可以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将传统饮食作为切入点,上演了一场中华文化的饕餮盛宴,掀起了海内外的持续热议。本文旨在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文化符号的解读,挖掘其热映背后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范华菁  张茜 《英语沙龙》2014,(7):108-110
如果问起2014年最火爆的纪录片是哪一部,相信大部分小伙伴们都会脱口而出:《舌尖上的中国》!的确,这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让我等一众“吃货”坚守在电视机前,不仅可以大饱“口”福,还可以大开眼界,一览各地各族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