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与外国交流的历史来自秦汉,后数百年未曾间断。为便于两国交流而进行翻译工作的机构,却是自明始。明初建四夷馆以进行外文翻译和培养外文翻译的人才,一直延续至清朝。四夷馆培养了一批专注于译文的学生,促进了朝廷与外界世界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四夷馆与暹罗译馆的关系,暹罗译馆设立后的翻译活动以及暹罗译馆渐趋式微三个方面,全面探析了暹罗译馆兴衰变化的历史过程,对于认识暹罗译馆在中泰文化交流史与外语翻译史上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婧贤  韩莉 《档案》2024,(1):49-54+62
明朝政府为了加强民族事务中翻译工作,便于对民族地区的管理,于明初开始设四夷馆,并编纂讲习用书《华夷译语》。在《华夷译语》各版本中,乙种本中存在“杂字”“来文”。《高昌馆来文》是指四夷馆中高昌馆编纂的以回鹘文和汉文对照的西域新疆地区来往行政公文。近年来,《高昌馆来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但是因为回鹘文献收藏和研究的国际化,《高昌馆来文》在世界各地的各个版本和研究情况,对于我国学者来说,因为材料搜集的难度和语言壁垒,致使信息处理含混甚至有不准确之处。本文基于此,对于《高昌馆来文》的版本和研究情况进一步梳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四夷馆教师聘用制度、学生招选制度、教学和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明四夷馆组织制度状况,对增强我国翻译事业发展以及教育教学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翻译的缘起、翻译的管理、翻译的延伸、翻译的丰富等四个方面,对中华文化的构成进行解析研究。认为厚重的文化来自多元,无论是商周时代的象胥、秦汉之后的大鸿胪、元朝的会同馆,还是清代的四夷馆和四译馆等机构的设置,对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汇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于《四库全书》处理“违碍”字问题,学界一般认为,馆臣不但把直接称呼清朝为“胡”、“狄”、“虏”、“夷”的字做了处理,而且把宋元以后的著作中使用上述词语称呼金朝、元朝之处也做了删改。这种认识与事实不符。事实上,《四库全书》只是把明代后期著述中那些直接称呼清朝为“胡”、“狄”、“虏”、“夷”的字做了改易,而对宋元以后的著作中使用上述词语称呼金朝、元朝的字则大部分地保留着,并没有完全删改。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古老多民族的国家,很早就已经有翻译活动在历史舞台上活跃了,不过其记载比较少,翻译人员的记载更是凤毛麟角。下面本文主要对明朝时期"教习译写番字"四夷馆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元主始末志》是一部署名明朝文史大家王世贞的稀见文献。这部书在很多文献目录中有所著录。近年来,随着王世贞研究的一步步深入,有少数学者将《元主始末志》在大体上做了分类和馆藏查询的研究,尚未有学者关注此书真实情况。本研究通过对《元主始末志》抄本的研究,发现此书实为明代焦竑《献征录》第120卷《四夷》和明代《粤大记》《黄萧养传》的合集抄本。《献征录》《四夷》因为内容涉及女直及西域部落,在清代被列为禁毁图书目录,存世较少。《元主始末志》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民间秘密流传的“伪装书”。  相似文献   

9.
《祝圣寿万国来朝》是现存八部明代万寿庆典承应戏中唯一的历史题材剧。依其所演之高丽贡海东青等外交事迹可考知,该剧的初次编演时间当在成化时期。作为一部在帝王万寿庆典这样的重大涉外场合演出的剧作,其礼乐特征尤其突出。杂剧敷演的四夷朝贡情节谨遵明代礼制,艺术化地呈现了当时的朝贡制度;内容亦与大宴飨的乐歌相近,极有可能是大宴仪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华夷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人自视为文明礼仪,"四夷"为野蛮落后.相应地,中国、华夏、中华、诸夏含义等同,代表最先进文明礼仪;用夏变夷,夷夏之防;华夏人统治"四夷";"中国"之外都是"四夷";华尊夷卑等观念,都构成了华夷观念的内涵,是为华夷之辨.在清代,满洲人面临着无处不在的华夷之辨,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对华夷观也有着自身的认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以明代王锡爵等人所编《增定国朝馆课经世宏辞》作为论述中心,讨论此书对于儒家经世理想的追求与实践,以及所彰显明代朝廷培养实政人才的部分作法。此书藉由汇编整合翰林院庶吉士馆课的诗文创作成绩,强调馆课对经世理想的实践,显示翰林院的庶吉士教习成效,足以为国家培养经世济民的人才。其方法包括在书名上突显馆课的"经世"功能,在内容选取上扩大范围,纳入馆课之外,明初名臣或未曾任职馆阁的名臣诗文等,使全书更增份量,避免空谈。但也因之造成此书选录范围过宽,是否可以呈现庶吉士真正的馆课成效,或能锤炼庶吉士经世识见与才能,均不无争议。  相似文献   

12.
明代藏书家在继承传统藏书思想的基础上,将开放思想加以升华。他们以公开借阅、互借互抄、刊布发行、建地区公益图书馆等传统方式,践行开放思想,并以此衍生出四个新特点:理论化、哲理化、契约化、公益性强。有限制的信用控制、馆际协作之法对当下私人图书馆的发展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升 《图书馆杂志》2011,(12):74-78
《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正式开始编修的,稍后四库馆正式开馆(约在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底);前四部《四库》修成时间是在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随后四库馆正式闭馆(约在乾隆五十年正月)。四库馆是为前四部《四库》而设的,前四部《四库》修成即撤馆。因此,我们不能将续办三部《四库》、重校《四库》与前四部《四库》之编修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4.
杨丽 《河北科技图苑》2012,25(3):17-19,55
从总分馆制的形式、技术支撑、服务特点与政府所起的作用四个方面对佛山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和东莞图书馆总分馆制进行了分析比较,为我国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提出四点启示:不拘形式的发展总分馆制;采用技术创新的工作思路;走地方特色分馆建设道路;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与社区联合办馆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公共图书馆与社区联合办馆的起因、过程、基本模式和心得体会四个方面介绍了与社区联合办馆的经验教训,旨在为公共图书馆与社区联合办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翰林与明代文学关系密切,明代翰林别集在《四库全书》所收明人别集中约占三分之一。考察殿本《四库全书总目》、浙本《四库全书总目》与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四库全书》书前提要,从收录的92种明代翰林别集来看,五种提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存在一定差异,除了在形式上存在字句错讹、卷名卷数不一致、书目著录次序颠倒等问题外,在内容上还有增删材料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不同版本的评价体系中,提要撰写者对“文”“道”关系、诗歌的审美标准、文人事功等维度,都存在不同理解。这些不同之处,对深入了解四库馆臣对明代翰林文学的批评与塑造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黄册档案是关于土地和税收的档案,因此在整个明代都十分重视,不仅建立了专门的库馆,还形成了以从上至下的管理机构和较为科学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无锡市馆所藏元本《范文正公集》的藏书印判别其从明代至民初的流传情况并略记收藏过该书的藏书家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19.
展龙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6):144-147
考察《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明代笔记史料的数量,并以此为基础,重点分析“四库”馆臣从史料价值及存在的缺陷两个方面对这些笔记史料所进行的评论;认为这些评论符合当时学界的主流观点,表现出清代官方学者对于明代笔记史料的独到见解,对我们认识和利用这些史料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结合国内外著名高校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案例,对"集中式"和"协同式"两种总分馆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深圳大学图书馆建设总分馆体系的目标,从资料室分馆化、总分馆资源布局、集成系统技术支持和"嵌入式"信息服务四个方面提出实现总分馆机制、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