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佤族民间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佤族社会历史河流的一个重要支流。佤族歌谣蕴含的物质民俗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习俗、饮食习俗及服饰习俗等。分析研究佤族歌谣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传承佤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云南佤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谣,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佤民族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佤族民间歌谣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着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佤族的口承文化正日益消失。佤族民间歌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自身文化的传承逐渐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3.
抗战经典歌谣生动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展现了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到全民族空前团结一致御侮的历史进程,充分体现了从中华民族抗日解放战争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脉搏,通过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国家凝聚力,提升民族自信心,激励民族自强不息。  相似文献   

4.
《雪桥诗话》是记述有清一代的掌故之书,记录各地古迹、风物和文化生活,本文旨在探究这一内容,明确其在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中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影视民俗化,即对民俗事象的影视化表述,也就是基于民俗学的视角来探究影视剧的内涵和形式,它可被视作对影视剧的民俗学读解,从中揭示出影视剧创作和审美欣赏的一些独特规律。把民俗文化元素有机地运用于影视创作之中,无论是从内在精神上,还是从外在形态上,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便捷而有效地赋予影视一种浓郁的民族气质。因此,在影视创作当中,"民俗文化资源无疑应当成为探寻与建构民族风格的根本路径"。谢尔曼认为,民俗学影视在描述表达性文化的同时,它本身也作为表达性文化在表演。就影视剧而言,需要通过剧中人物的活动,包括他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来向观众叙述整个故事情节,因此,他对于民俗的  相似文献   

6.
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歌谣是右江革命军民所创编和传唱,旨在揭露黑暗旧社会、鼓舞革命斗志、歌颂革命胜利、向往美好未来的民歌、民谣.这些红色歌谣以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民间唱腔为主要基调,以百色起义、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为主题,凝练了右江地区各族群众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团结务实的根据地建设精神,发出了右江地区各族群众举行百色起义的正义呼声.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方国瑜先生对佤族的研究不过是其博大精深的研究成果中很小的一部分,然而却是非常精彩的部分。方国瑜先生对佤族的研究不仅向世人全方位介绍了神秘的阿佤山及佤族,更用事实证明了佤山“乃是中国的疆土”,佤族“是中国百姓”,为中国界务交涉提供了有利证据,同时也激发了佤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轫,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的刊行及相应的学术活动,呼应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文章依据相关文献,认为《歌谣周刊》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眼光向下的学术转变、开创中国民俗学、培育-代民间文化学者等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元 《新闻窗》2012,(1):73-73
现代社会是一个转型期的社会,物质精神世界极大丰富。在这个转型的社会中,一直存在着拥有相互关联,却又极少被人提及的物象——民俗与新闻。而它们二者正是静与动,内与外的整合体。  相似文献   

10.
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谣生动再现了百色起义及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的真实历史,凝炼了百色起义精神所蕴含的"奉献拼搏、争先创优"的基本内容,深刻体现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移风易俗,革故鼎新;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政策制定,贴近实际"的精神内涵. 一、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右江革命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在《歌唱韦拔群》歌谣中再现了右江地区革命先驱韦拔群献身革命、投身农运的感人事迹:"从前民国十二年,革命浪潮卷东兰,轰轰烈烈闹共产,英雄拔哥(韦拔群)人人赞,拔哥一心为穷人,又为后代乐万年.  相似文献   

11.
晓章 《北京档案》2007,(1):36-38
北京东岳庙位于朝阳门外.建于元延祐六年(1319),后经元、明、清三代不断扩建、修缮,成为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东岳庙历史上就是京都百姓民俗文化活动的中心,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进步,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东岳庙民俗文化活动自明、清以来得到普遍的发展,其中赶庙会已成为京都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老北京许多的民间习俗大都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12.
宋朝开展的各类体育活动在我国古代体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民俗体育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时代,产生了良好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沈修庆 《大观周刊》2013,(10):10-10
通过对云南佤族葫芦崇拜的考察与文化解读,可知佤族人类起源的葫芦神话主要是因为葫芦与佤族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而成为人们最密切、最熟悉的重要部分,并由于葫芦与母体外形的天然联系,使其成为佤族先民们的母体崇拜对象。  相似文献   

14.
古元是"新中国民间美术扛大旗者",他的民俗艺术创作生涯开启于延安时代。他结合陕北民间艺术,创作了大量反映革命军民工作、生活、战斗的木刻版画,真实反映了革命年代人们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记者从事职业行为时,经常会遇到新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冲突。这既事关记者的角色定位,也关系到新闻的价值取向问题。笔者以三起相关事件为例,经过分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记者首先是社会人,应该先尽社会责任。但在不少情况下,社会责任与新闻责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经过妥善处理,能得到既尽社会责任又尽新闻责任的完美结局。一、案例案例一:苦等一小时,候拍“坑”人照片。2005年5月9日下午,一场暴风雨袭击厦门,市区道路上的多  相似文献   

16.
刘秀峰 《文化遗产》2013,(2):121-127
明清以来,浙江缙云一带一直沿袭着奉祀陈十四女神的三大庙会,尤以张山寨"七七"庙会为盛,活动辐射浙南闽北及东南沿海多个省区乃至台湾部分地区,历时三天,规模盛大。庙会在陈十四信仰的文化底层之上,集中展示了区域性民俗传统的内在活力,既是一种历史记忆的仪式操演,又充满了祭祀神灵的神圣与世俗生活的狂欢。本文通过对这一庙会的考察,力图呈现其多层次的文化意涵,并由此揭示其背后的民俗社会的构造方式。  相似文献   

17.
歌谣是民间文艺的重要文化形态之一。1918年,以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的歌谣运动开启了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先河。早期的歌谣出版主要为现实服务,被当作与旧思想对抗的“软性”武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歌谣的出版着眼于歌谣本体,研究者试图从多角度、多侧面对歌谣进行立体深描。由此,中国民间歌谣出版走出了一条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道路。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中国民间歌谣的学术出版历程,不仅可以深化对歌谣的认知,而且能够为新时代中国民间歌谣的学术出版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孙丽娜 《云南档案》2013,(10):25-27
佤族,我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前,沧源佤族仍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发育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极为困苦。新中国成立后,佤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成为全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历经沧桑剧变,神秘的佤文化并没有完全被其他文化侵蚀,而是幸运地被保存下来并在社会发展中历久弥新。今年8月,笔者有幸跟随云南省档案馆口述历史小组赴沧源采访末代佤族王子肖子生,借此机会,向世人完整呈现不同年代佤族社会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19.
汉服在民俗文化的阐释上丰富多彩,并且它还为弘扬光大和发展宋代的民俗文化作出了重大了的贡献。本篇论文将主要围绕汉服在宋代的特点及文化内涵窥探宋代的民风民俗,找到它们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杨周敏 《兰台世界》2013,(12):76-77
汉服在民俗文化的阐释上丰富多彩,并且它还为弘扬光大和发展宋代的民俗文化作出了重大了的贡献.本篇论文将主要围绕汉服在宋代的特点及文化内涵窥探宋代的民风民俗,找到它们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