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强调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感悟和实践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而尝试探究教学最基本的特点是“先试后教,先练后讲”,强调让学生先行尝试学习,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后由师生一起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对比、梳理总结,让学生亲历感知、体验、感悟的认知建构过程。由此可见,尝试探究教学法和新课标理念是一致的。基于这种想法,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交流、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动手操作也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吴建强 《辽宁教育》2007,(11):55-56
“体验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以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体验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下,在一定的情境下,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有所感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积累个人的经验,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特征,旨在让每一个个体都经历学习过程,引起个体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激发对学习材料的独特领悟。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实践技能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萌生与增强。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有效地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从中感受数学之美。体验探索之乐,获取成功之喜。  相似文献   

6.
孙大虎 《成才之路》2014,(30):70-70
正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这种教学理念无疑是正确的,是符合数学教学规律的。例如在教学平面几何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初中数学中,很多知识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层层剖析、探究,让学生从游戏中走出来,思考、讨论和交流,效果会非常显著。数学学习是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7.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也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标准这个重要的新理念,就是提倡学生用亲身体验的方式来经历数学,探究数学。 那么,如何把小学数学课堂变为小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实践和思考,独立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自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现将我们在新课程实施中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些体会与心得向各位同仁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特别强调“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但科学的理念要变成有效的教学实践,还需要艰苦的探索。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大都注意到了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能够经历、体验科学,但这种经历、体验往往只停留在“手”上,学生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更谈不上理解活动的每个细节,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教学中,要实现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的和谐发展,就需要让学生多体验、多参与一些探究的过程,进而在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概念、公式、定理等基础知识,更需要学生去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有效拓展思维“宽度”,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1.
夏本宏 《考试周刊》2011,(28):111-1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标准》不仅设立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知识技能学习的结果性目标,而且强调“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体现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意在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强调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上发挥独特的作用。正是基于对新课标这些理念的理解。我们在着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一、实施自主合作学习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与他人交流合作是未来一个公民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然而不少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谈不上什么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结果造成在数学学习上产生两极分化,使不少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引进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编写致力于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的重要方式.”教材也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其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和交流。这些要求都对数学教学指出了方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厚.求知愿望就强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杨奋起 《新课程研究》2009,(10):188-18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并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让他们亲历自主探究的成功之旅,从而感受数学之美,体会探究之乐,获取成功之喜。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目标,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以体验到数学有趣、有用,增长探究能力,从而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知识的学习过程离不开学生的合作交流,知识的应用过程、升华创新的过程更离不开学生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探究.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下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构建体验式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王斌 《考试周刊》2012,(24):67-67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展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数学学习看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个体的体验,本文从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联系生活四个方式应用进行阐述。学生体验学习,是让学生"从头到尾"的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在体验中思考、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能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从中体验到其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