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艺学学科的发展,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度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关注点集中在中国文艺学科的方向、研究向度的拓展、理论资源的吸收以及本土化和民族特色的确立等方面.由于知识结构、学术立场的差异,围绕着这些关节点产生了不同的学术理念,诸如关于现代文论话语系统建立的"体""用"之辩,针对传统文论价值评价的"荣今虐古"与"荣古虐今"的对立观念,"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文艺观的分歧,主张恢复"内圣外王"传统的新儒家思想的复生,以及国学热、"新保守主义"复兴等等.虽然不同的学术观念之间肝胆楚越,但贯穿学科发展的主线却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元典,《序志》篇是研究刘勰学术思想和文学观念的重要篇章。本文在吸收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从刘勰"为什么写"这两个梦入手,从哲学层面对《文心雕龙·序志》篇中的两个梦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3.
评论要以理服人,自然须运用逻辑力量,充分说理。但若写成冷冰冰、干巴巴的说教,没一点感情,其说服力也会大减。有些评论也说得有理,却不能令人感动,就因为只是晓之以理,而没有动之以情。中国古今思想家、文学家,都很重视评论的感情色彩,重视文章的感情因素的作用。毛泽东说:政论应该像政论,但并不排斥抒情。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繁彩寡情,味之必厌”(《文心雕龙》)。他把情与理视为文章的经纬,概括了传统文论的一条重要经验。梁启超的政论,在近代史上所以能风靡一时,与其感情充沛有关。他说,他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古今的文章、诗词都相当普遍地使用过典故,许多文论家也都讨论过“用典”的问题。我国第一部“体大而思精”的文学批评专著《文心雕龙》,就专设《事类》篇来论述用典。《事类》篇开宗明义就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所谓“事类”,就是在文章本身的写作之外,利用有关的典故来表明意义,引用古事以证明今事。刘勰所讲的事类,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引用前人有关事例或史实;一是引证前人或古书中的言辞。这比通常所说“典故”的范围要宽泛一些,可以说是广义的用典。刘勰把用典故看成是文章之外的东西,是不恰当的,用典应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用典究竟起什么作用?有哪些类型?怎样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次讲到情与景的关系。比如:“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些精辟的论述都说明,心随物宛转,情因景而生。所以,即景赋诗,缘景抒情,几乎成了不少诗人创作的规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客观事物的报道,它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不同。但是,从新闻的采写看,有没有“即景新闻”呢? 这里有则例子可供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6.
《左传》里有句名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话的意思是讲:说话和写文章,如果没有文采,是不可能流传广泛的。《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在"情采"篇里一开头就说:圣人贤者的著作,都叫做"文章",这不是由于它们都具有文采吗?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要将人物通讯写深写活,  相似文献   

7.
所谓风格,即指作家作品的个性特征,它是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体现。探讨艺术风格,不仅对认识和评论作家作品的艺术特性有重要意义,对促进作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采也有启发作用。风格,最初在魏晋时代典籍中多用来品评人的风度品格,用风格评论文学作品,最早要算刘勰《文心雕龙·议对篇》,评论应劭,陆机等人作品说:“亦各有美,风格存焉。”之后颜之推说得更为明确:“古人之文,宏才逸气,体度风格。”(《颜氏家训·文章》)以后用风格论文的风气就更为广泛了。古代文论中往往用“体”来说明文章风格,如曹丕《典论·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相似文献   

8.
通讯《告别“铁饭碗”,捧上“金饭碗”》(载《苏钢报》以下简称《通讯》),描写了苏州钢铁厂炼铁分厂劳动服务部托轮组的产生及成长过程,突出地反映了富余人员从苦闷中奋起,自力更生,终于出现了欣喜的新局面的情景。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评价汉末魏初的建安文学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这里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代图书评论的历史,如果从本世纪初算起,大致也只有80多年的历史。然而溯其渊源,追其传统,究其影响而论,恐怕就不能不联系到我国古代的文学评论文字。从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开始,唐宋以后,文论、诗话、词话、曲话,就很昌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书收入“集部·诗文评”的书目,共85部,计524卷。文论诗话以后,又逐步发展到以评论图书文献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海洋科学考察,经历了从近岸到远海再到大洋的过程,其背后的动力,是中国海洋思维的变化:从最初的军事利用,到经济考量,再到对可持续发展的未雨绸缪除了钓鱼岛事件,中国海洋系统最近还经历了两件大事:其一,10月26日,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在北京通过验收;其二,9月29日,"科学"号科考船在青岛交付使用。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两件事情非同小可:前者宣告中国对近海的调查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11.
“传媒预警”与“预警新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警新闻"是与传媒的预警功能相伴而生的."传媒预警"是因,"预警新闻"是果;"传媒预警"是里,"预警新闻"是表.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 心雕龙·隐秀》中提出了 “秀”这一概念。“秀也者, 篇中之独拔者也。”此处 “独拔”意为“引人注目”、 “精彩绝伦”。“秀”可以视 为文章中的“亮点”,即写得 精彩或能激起读者阅读兴 趣的句子、段落。新闻评论 作品也不例外。其中总应有一段(句)或几段(句)能在读者思想上留下烙印,或是问题抓得准,或是揭示本质深刻,或是理论上有新的开拓,或说法新鲜让人耳目一新,并且所有这一切都以精彩的语言为载体。 刘勰提出了“秀”的审美标准、功用:“秀以卓绝为巧”,“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秀)动心惊…  相似文献   

13.
在刘勰的文章学思想中,“正名”思想处于统摄地位。刘勰将儒家“正名”引入《文心雕龙》,建构了为文正名、正文之名、正文之体三位一体的《文心雕龙》正名思想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文的合法性问题,规范了各体文章的创作标准并提出了具体的文风要求。《文心雕龙》正名思想与其提倡的“正体”之文为魏晋六朝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现代出版》2015,(3):60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表示数量为二的基数词,"二"则还可以作表示顺序先后的序数词。比如"两层楼"表示楼房有两层,而"二层楼"则是指楼房的第二层。但当"二"与"两"都是基数词时,用法就有个习惯问题了。例如,"2000"一般说"两千"不说"二千",但22,000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丛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当代学界关于美学家文论家整体性评传研究的空白。丛书的编写原则是:从中国当代美学文论的身份性缺失角度着眼,以彰显理论家的思想个性与人生风范为旨归,坚持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展示每位美学家文论家一生的学术活动、学术成果的同时,力图与其人生经历紧密联系在一起,风格各异而又殊途同归。丛书的出版对中国学术的群体呈现与未来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健 《新闻战线》2012,(12):46-47
走基层更具操作性,"走"的过程也直接带来了作风的改变;而相对而言,"改文风"难度大些,真正体现"走转改"的成果,就要在抓文风上下工夫。"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各类媒体纷纷响应,做了许多"功课",浮在上面,靠互联网攒稿;脱离群众,价值取向偏离;夸夸其谈,文风假大空的现象大大减少。转变了观念,锻炼了队伍,产生了一大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同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形象雏形),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说是一个体系,其中包括“赋比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出现“意象”这个概念,“象”和“意”’被结合成一个词语,“意象”中的“象”,特指审美形象,“意象”中的“意”,特指审美情感.特定的审美形象能激发观众特定的审美情感,而特定的审美情感决定创作中所采用的特定审美形象。  相似文献   

18.
<正> 最近,图书馆界流行一个新词,叫做"有偿服务",不少人写文章津津乐道,但乍听起来令人感到有点儿别扭."偿"是报酬,"服务"是为人民为事业而工作,"有偿服务"可释为"有报酬的为人民为事业而工作".这样按字面来解释也有点儿不太顺茬."有偿服务"这个词是新近创造出来的.它的起因是基于讨论图书馆某些工作如  相似文献   

19.
"水"是古代档案文论中常用的一个意象,它代表着我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价值取向,是文章某种风格与境界的追求,体现着古代文人的一种人生理想,而这种人生理想又以其哲学观念为根基.因此,我国文论中的"水"之喻蕴含着文章风格、人生理想与哲学观念几个相互关联转换的内涵层面.  相似文献   

20.
王应麟与《文心雕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应麟《困学纪闻》引述《文心雕龙》,比较集中在刘勰的诗学理论,此体现他对刘勰《文心雕龙》一书文论性质的深刻理解。《玉海》引用《文心雕龙》涉及文体较广,恰与《困学纪闻》形成对照。总集与类书在叙述文体流别时,自刘勰《文心雕龙》问世后,一般取代了挚虞的影响,王应麟《玉海》大量征引《文心雕龙》,进一步巩固了后世在编纂同类文献时,《文心雕龙》在编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此几乎形成了一个编纂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