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代服制规定严苛,满汉两族女子服饰无论在种类或形态上都有较大差异。钿子作为满洲贵族妇女特有首服类型之一,在造型与佩戴方式上均具有浓厚的满洲民族特色,区别于同时期汉族女性首饰。对清代钿子的分类及适用场合等问题此前已有一些文章专门论述过,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满洲先祖女真妇女发型发饰、清代满洲妇女旗髻变化,以及统治政策对满洲女性服饰发展的影响等因素的分析,认为清代钿子的原型和形成基础,是满族先祖金代女真贵妇"辫发盘髻"之上所加的"裹巾";清代钿子伴随满族妇女旗髻功能变化产生,是为了配合旗髻特殊形状而专门制作,对旗髻进行装饰的贵族妇女特有首服;清代历任统治者对遵循满洲服饰传统的强调,是钿子始终能够保持其民族特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汉代处于春秋战国到魏晋的过渡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服饰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关键阶段,因此对汉代妇女妆饰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将系统阐述汉代妇女妆饰的风尚,并分贵族与平民两种妇女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刘静  苏文宁 《兰台世界》2014,(5):159-160
汉代处于春秋战国到魏晋的过渡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服饰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关键阶段,因此对汉代妇女妆饰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将系统阐述汉代妇女妆饰的风尚,并分贵族与平民两种妇女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北魏是历史上第一个占领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几位皇帝实行各种积极的民族融合政策,使民族大融合时代得以到来。而北魏妇女服饰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种融合,并且北魏妇女服饰在中国妇女服饰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纳西族不仅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其服饰也多姿多彩、个性鲜明,尤以"披星戴月"的纳西族妇女服饰最为出彩,成为丽江古城的一道亮丽风景."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她们日夜操劳,几乎担负了所有的家务劳动.  相似文献   

6.
安静 《兰台世界》2015,(4):103-104
宋代服饰文化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宋代女性服饰,无论是礼服还是常服,都比较保守、拘谨,与唐代的张狂个性相比大有收敛之势。男性服饰样式比较单一,但在体现封建等级制方面依然非常严格。  相似文献   

7.
常雯馨 《大观周刊》2013,(12):24-24
唐代妇女服饰色彩艳丽、款式多样、装饰手法新颖、风格典雅华贵,在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史上留下及其惟哏的祷章长文从唐代画家周防的《簪范仕女图》出发,了解唐代妇女的服饰搭自。颜色、妆容配饰等,还原唐代妇女服饰的审美标准和流行风尚  相似文献   

8.
唐代前期妇女服饰开放风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0年代末,向达先生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以丰富的史料论述了唐代长安妇女服饰,遗憾的是,那时尚无足够的考古发现以资证明。6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唐代许多墓葬被发掘,反映妇女服饰的考古资料,主要集中于墓葬壁画、陶瓷、雕塑及绢绘中。尤以1960年至1962年发掘的永泰公主墓壁画,人物集中,时代感强,是构思完密、技巧圆熟的初唐时代水平最高的重要作品,有一定的代表性。以永泰公主墓壁画为主,结合文献及其他考古材料,对唐代前期妇女服饰开放风气作一些探索,想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摩梭民族服饰工艺传承"妇女合作社",是一个由摩梭人妇女自发组成、从事传统民族服饰手工艺制作的经济合作组织。摩梭民族服饰工艺传承"妇女合作社"的文化传习意义,一是开发民族文化遗产的产业价值,对濒临灭绝的传统服饰手工艺进行再度自我传习;二是立足于本土,为无法外出打工的中老年妇女提供了创业和再就业机会;三是利用网络和新媒体手段进行跨界传播和销售,打破乡村闭塞的贸易局限。  相似文献   

10.
长安乱     
韩寒 《出版参考》2005,(6):13-14
少林武当恩怨已久,分歧明显后,少林内部便更加严格.秋天时候,师父下令统一江湖中所有少林子弟的服饰,但是麻烦随即而来,服饰统一后,坊间便有伪造,一些人购得少林服饰后,打劫拐骗,严重蛊惑民心.  相似文献   

11.
清朝对服饰的设计制定了严格的服饰制度,这种制度在宫廷服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阐述了作为符号的清朝宫廷服饰纹样,并对宫廷服饰纹样元素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作了分析,旨在为清朝宫廷服饰设计的研究提供详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金朝创制的女真文字,从12世纪20年代至15世纪中叶,至少行用了三百余年。而在李氏朝鲜,司译院女真学的少数学者可能直至16世纪仍在继续研习女真语文。女真语言文字的传世文献主要是明朝编纂的《女真译语》。1896年德国学者葛鲁贝以《女真译语》为研究对象的《女真语言文字考》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女真语文学的正式形成。女真文字的金石墨迹资料,最早为人所知者是刻于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的《女真进士题名碑》,元初周密《癸辛杂识》已提到此碑,明李濂《汴京遗迹志》也有著录,清嘉庆十年(1805)问世  相似文献   

13.
<正>唐代女性服装与其他朝代相比,具有典型的浪漫、大气及开放等特征,在风格上有着革命性的转变。这些特征及风尚的出现与民族的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受西部少数民族服饰影响,同时这些特征的出现还与当时的政治形式及佛教的盛行相关。盛唐时期国泰民安,尤其以妇女的丰腴为美,在服饰上更是色彩艳丽,饱含刚正之气。到了中晚唐,妇女的服饰变得较为保  相似文献   

14.
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形成于明朝末年。她既不同于汉族,又不同于蒙族,也不同于宋、辽、金、元、明时代的女真,而是以女真为核心,吸收汉、蒙等族人员参加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入主中原后,与汉族长期杂居共处,相互通婚,满汉之间的一致性日益增多,旧有的差别日趋缩小,清朝中叶后,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满族已经发展到基本上与汉族相当的水平。在这个大背景下,满族妇女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近几年关于服饰史研究的专著迭相问世,如沈从文、周锡保的专著和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的《中国历代服饰》等。可是,关于妇女妆饰,尽管古代文献、笔记小说多有涉及,但系统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1625年2月,前往澳门调停经济争端的西班牙耶稣会士阿德里亚诺·德·拉斯·科尔特斯(Adriano de las Cortes)沉船至潮汕地区,成功获救后返回马尼拉,并以《中国纪行》(Viaje de la China)记录见闻经历。得益于科尔特斯"身兼多职"的立体感知、服饰自身的直观表征,再加上本土画家与西方绘画技法的结合,《中国纪行》用具有中国特征的笔触最大程度生动而真实地绘制了明代潮汕地区"文公帕""潮屐""翘鞋"等妇女服饰,补全其历史链环,提供图画佐证,拆解本土记录的意义叠加,体现明代潮汕妇女服饰的丰富性,进一步展现了明末礼教束缚渐宽与民族融合背景下,潮汕地区具有生气的各阶层女性群像与服饰演变。  相似文献   

17.
在唐代仕女画之中,仕女的服饰体现了丰富的绘画语言,通过典型服饰体现了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调,表现"玉环肥"式的"以肥为美"的审美情趣,使唐代仕女图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体现了丰富的服饰绘画语言表现力。  相似文献   

18.
明朝末期,女真主要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分,生活在辽沈地域的女真主要是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中的一小部分.此时,女真内部征战不已.  相似文献   

19.
希尼亚在成为时尚品牌之前,一直是为商界名流定制服饰、且较为讲究服装穿着性能的品牌。随着消费需要的变化,希尼亚将品牌定位于商旅男装,  相似文献   

20.
<正>云南省陇川县户撒是阿昌族自治乡,汉族在当地为少数民族。由于长期的混居与融合,汉族服饰也受当地民族的影响,别具一格,很有特色。妇女头部缠有硕大的包头,服饰面料全为自织自染的土布,上衣下裤,腰系刺绣腰带,身上挂满金银装饰,自封为"大汉族"。初到此处的人见了都会问:你们是什么民族?20世纪30年代,英国旅行家B eatri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