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渤海上京龙泉府是亚洲,也是世界中世纪历史上著名的古代都城遗墟之一。它是我国东北及内蒙地区历史上"四大古都"之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都城址,就其保存之完好也是国内仅见的。公元七世纪末,居住在我国东北的族建立了渤海国,  相似文献   

2.
日本平安初期汉诗集《经国集》卷十,载有安吉人(即安倍吉人)《忽闻渤海客礼佛感而赋之》及岛渚田(即岛田渚田)《同安领客感客等礼佛之作》两首诗。这是记载中日友好往来,研究两国文化交流,尤其是外交、文学和宗教交流的宝贵之作。今试考释之,以求方家法正。 一、 二诗写作之缘起  日本大学者津田左右吉先生《渤海史考》云:“(渤海国)其使臣遂于开元元年,对唐请互市,且请礼佛寺。日本《经国集》卷十有赋此事之诗,可为一证。”(陈清泉译,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77页)接着,他便征引了上述两首诗。津田的这一判断,无论从哪个角…  相似文献   

3.
烟台大学刘国宾先生所撰《渤海诗文辑校》一书,于1999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渤海学研究中突出的成果,读后令人喜悦、振奋,可谓“集腋成裘,后来居上”。 渤海民族的主体粟末 ,其先民肃慎与中原之联系,可以追溯到虞舜时代。周代以后,肃慎氏由今之鲁、豫、冀一带逐步迁移到我国东北白山黑水广阔的地域。公元698年,粟末 首领建渤海国,传世十一世十五王二百二十九年,始终是唐王朝的重要属国,公元926年为契丹阿保机所灭。自契丹灭渤海,又南迁其民,复经金灭辽、元灭金等历次劫难,渤海国之文献,可谓焚荡殆尽…  相似文献   

4.
宋辽的"榷场""贸易源自澶渊结盟",自公元1004年两国签订合约结束战争状态,边境地区开始互市"榷场",两国的边贸活动大规模展开。"榷场"的设立,将宋、辽两国从战争对立引入和平通商,推动了两国经济发展。"榷场"经济有效弥补宋、辽两国急需的生产、生活物资,对宋、辽国力、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奉国寺为辽代时期著名佛教道场,据史书记载,义县官吏为迎合辽国皇帝耶律隆绪纪念母后萧太后的要求,在其母亲家乡义县建立奢华佛教祭祀场所,这就是后来的奉国寺。  相似文献   

6.
奉国寺为辽代时期著名佛教道场,据史书记载,义县官吏为迎合辽国皇帝耶律隆绪纪念母后萧太后的要求,在其母亲家乡义县建立奢华佛教祭祀场所,这就是后来的奉国寺。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渤海国文化昌盛,素有"海东盛国"的美誉,是古代东北文化经济最为鼎盛的时期。无论是繁庶的经济,还是兴盛的文化,都离不开渤海在国内实行的"宪象"唐朝的教育制度。正是通过全面吸收借鉴中原文化教育制度,经过自身发展,才使得刚刚经历唐征高句丽战争破坏后的东北迅速恢复经济文化生产。并且,渤海国成为唐朝沟通朝鲜和日本的文化中转站,跻身八至十世纪东北亚先进文化区域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辽灭亡渤海国之后,先后数次对渤海人进行内迁,析散其遗民,以巩固其统治。其中,数量较大的迁徙有两次,一次是太祖东征后,掠渤海人移民于辽上京道和中京道,安置将近二十万人;另一次是太宗为削弱东丹国而移渤海民户至东京道,安置人口至少二十五万余人;除这两次较大规模移民安置之外,出于平叛、戍边和守陵等需要,还先后数次小规模移民渤海人及后裔。渤海移民上京道、中京道和东京道地区人口约达四十七万余人,且很多渤海原设州县都是整体迁徙复置。  相似文献   

9.
一个凭空臆造的称谓——"天孙"公元771年,渤海派出325人的庞大使团第七次踏上日本国土,本想隆重进行的外交活动,却引起了一场严重的外交纠纷。日本答书对渤海所上之表中"日下不注官品姓名,书尾虚陈天孙僣号"表示出强烈不满。后人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或回避,或牵强,言不及义者颇多。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有一条铁路西出煤都大同,横跨桑干河谷,穿越燕山山脉,直抵渤海之滨秦皇岛港,这就是有着中国"煤炭能源战略大动脉"之称的大秦重载铁路。多年来,大秦重载铁路以不足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千分之八的长度,完成了全路十分之一的货物发送量。大秦铁路也因其超强的重载运输能力,成为继高原铁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俭,德之苦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这两个字。也就是说,无论修身,齐家,还是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  相似文献   

12.
孙倩 《兰台世界》2016,(4):116-118
李唐时期,中央王朝在总结前代羁縻政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创造新的羁縻政策,即羁縻府州制,使羁縻政策得以完善。唐对其东北地方政权渤海国,就是采取了这种羁縻府州制的管理办法进行统治的。唐朝以其强大的汉文化为核心的,坚信"尚和","薄来厚往",以华化夷,它强调的不是武力讨伐,更多的是政治归服和文化教化,正是在朝贡体系的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渤海也是如此,通过学习盛唐文明,渤海的各个领域也呈现出新的风貌,也就使它成为了汉文化圈的一分子。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唐代与渤海的羁縻关系,至今仍有其切实的历史价值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唐代渤海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大祚荣政权刚建立时为"震国"的问题,似乎得到了澄清,很多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那只是因《册府元龟》的一个错误而引起的认识混乱①。笔者同意这个观点。接下来的问题是,在人们否定"震国"存在的同时,又认定了一个"靺鞨国"的存在②。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第一、关于记述"靺鞨国"的史料《续日本纪》(卷八)元正天皇养老四年  相似文献   

14.
传播学者戴扬和卡茨把奥运盛会归为最典型的"媒介事件"之一,它的显著特征是经由现代传媒,表现出对空间、时间以及对一国、数国乃至全世界的征服,从而在更大范围上体现盛会之"盛";而无论是同期吸引更广泛的注意力,还是打破人们的常规生活,实现超常规的"媒体依附",这一"媒介事件"本身的"垄断性"也造就了与之相关的大众传播活动的"霸权"地位.  相似文献   

15.
渤海国被称为"海东盛国",是仿制中原文明建立的东北地方民族政权。其政权建立和社会文化都以唐代文化为基准。在宫廷建筑上更是以唐代大明宫为蓝本进行建造,在融合当地民族建筑特色后,形成中华传统建筑艺术宫廷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6.
辽国建立后,根据宋朝法律特点和辽国地域风俗性,逐渐制定和完善法律条文来约束国人的行为。但因其游牧民族性,民族特质、历史传承习惯与中原文明相去甚远,这就造成两地在司法构建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黎林飞  李帅 《兰台世界》2014,(7):105-106
渤海国是唐代北方地区最为重要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发展过程中,深受唐代文化的影响。渤海国的马球运动源自于唐朝,其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体育及其文化的传播,对于研究唐朝及周边国家的体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渤海国是唐代北方地区最为重要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发展过程中,深受唐代文化的影响。渤海国的马球运动源自于唐朝,其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体育及其文化的传播,对于研究唐朝及周边国家的体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牛敬源 《大观周刊》2012,(13):14-14
在渤海国历史上,大钦茂被誉为“文王”。他主动向唐王朝学习先进的文化,使渤海国封建化程度大大的提高。经过几次迁都,更是把渤海这样一个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势力的政权。这些都是因为大钦茂及时调整治国政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渤海国(698-926年)是满族的先族——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存国229年,传王十五世,地方五千里、雄兵数十万,占据了黑龙江省大部、吉林、辽宁一部及朝鲜半岛北部和俄罗斯濒海州一带,行政建置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数十县,被中原誉为“海东盛国”。渤海国是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国家政权,它的产生在靺鞨族历史发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