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硃卷是明清乡、会试考生试卷,因在封卷后由专门誊录的人用朱笔誊写,故称殊卷.其文献价值主要表现在科举文学文献与人物传记资料两方面,对研究贵州清代文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社会史研究已经深入到史学研究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深化更离不开与社会史的结合。张杰《清代科举家族》试图把科举史与宗族史结合探寻政治史研究的新路径就是这一式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硃卷是明清乡、会试考生试卷,因在封卷后由专门誊录的人用朱笔誊写,故称殊卷。其文献价值主要表现在科举文学文献与人物传记资料两方面,对研究贵州清代文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经小学》是段玉裁早期著作,现存四卷本和三十卷本两个版本。四卷本《诗经小学》由臧庸删录而成,蕴含着臧庸的编纂思想。臧庸在删录《诗经小学》时遵循“分条立目”的体例,重视汉唐学说,改保留小篆字形的字为简化字,增加按语。四卷本《诗经小学》体现出臧庸崇尚汉学、不泥古、不笃信成说的编纂思想。 相似文献
5.
清代《诗经》在经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向为学人所关注,但文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向为学人所忽视。笔者以为,清人以评点、诗话、题解三大文献形式对《诗经》的文学意蕴进行了深度开掘,为“五四”以来最终以完全文学的眼光解读《诗经》提供了可能,是清代诗经学的别样奇葩。 相似文献
6.
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反映周民族社会生活而著称,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它所包含的讽刺诗的现实性犹为显著,但它所描写爱情的诗歌, 也为世人称道,有喜有悲,有欢有愁,反映当时社会的婚姻及情感道德,其所体现的爱情观对现代人的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清代广东农书的存佚情况以及编撰特点.并从以下方面说明清代广东农书的史料价值:在农业科技史方面,清代农书不仅反映了传统农业科技的成就,而且反映了近代农业科技在广东的传播情况;在社会经济史方面,简述了乾隆末年劳潼的<救荒备览>在救荒史上的意义,以及其他农书对研究晚清珠三角农家经济的作用;从士人心态、社会情态、广东士人对鸦片的态度、花卉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说明了农书对于研究社会文化史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翔实,史料价值极高的大型公布历史档案的专书。本文以这套书籍的第四辑为例,从选材、体裁和体例三个方面阐述其编纂特点,并对其史料价值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10.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翔实,史料价值极高的大型公布历史档案的专书.本文以这套书籍的第四辑为例,从选材、体裁和体例三个方面阐述其编纂特点,并对其史料价值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11.
清代是经学的“复盛时代”,乾嘉学者以其辑佚补亡之长技,对三家《诗》佚文遗说进行了全面搜讨,至清代后期,凡属保留了三家《诗》义的典籍,已被搜寻殆遍。清代学者在三家《诗》辑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限于时代和学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局限。 相似文献
12.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二辑》择优选录了清政府关于李沅发起义的相关谕旨和奏折,本文在介绍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其正辅文加工情况、标题拟定和编排体例进行逐一评价,并对其史料价值略作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4.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九辑选取了6个专题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生动而具体的原始史料,本文试从本辑的编纂特点、史料价值及其不足之处作一粗浅评述. 相似文献
15.
16.
17.
朱鹤龄《诗经考异》有题为朱鹤灵者,误。郭师古《毛诗均谱》有题为郭汝特者,误,郭汝特为捐资助刻者。《变雅断章衍义》有题为古伤心人者,古伤心人实为著者郭柏荫之号。《诗说解颐续》有题为徐玮文者,玮文实为著者徐植之之字。 相似文献
18.
明徐光启《诗经六帖》(一作"毛诗六帖")在《诗经》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现在较通行的是明万历金陵唐振吾刻本。这个本子实由书商私刻而成,殊多缺略。今发现清残抄本《诗经六帖》一种,源出别本,具有重要的校勘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9.
漕运是清朝的经济命脉,不仅维护京师粮食供应,而且对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清代漕运制度之全面,规定之细密,法令之严整,为历代所不及。天津博物馆所藏《清代乾隆漕运图》(以下简称《漕运图》)经有关部门鉴定,绘制时间为乾隆时期,故以此命名,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笔者依据相关的历史文献对其作一初步探究,力图解读出图卷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一《漕运图》的基本情况《漕运图》系长卷,长宽为57×746厘米,绢本设色,未注比例。为天津博物馆旧藏,一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晚清时期多种日记与档案中戏曲史料的比对分析,认为《王文韶日记》中的戏曲史料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是其中的宫廷演剧记录可在观众人数、座次、礼仪等方面弥补清宫升平署档案之不足;二是其中的官府演剧不仅具有明显的官方色彩与礼乐性质,而且绝少见诸其他文献,于同类史料中殊显珍贵;三是从作者的戏曲活动与观剧感受看,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态与戏曲态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