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2):112-119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主要是由法国传教士和法国汉学家带回。马若瑟、钱德明、伯希和等汉学家,巴黎外方教会和法国耶稣会在汉籍搜集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目录共五部,分别由黄嘉略、儒莲、古恒、王重民等人撰写,从中可以窥见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汉籍的概况。其所藏汉籍约两万余种,其中黄丕烈旧藏南宋本《南华真经》、明万历刻本《郭氏易解》、稿本《姓氏寻源》等为海内外孤本,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书从字源学上研究汉字,分析其蕴藏的生命文化信息和养生保健知识,落实在写作中,浅近平易,没有一丝学究气,风格类似汉字世界经典名著,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属于通俗的学术解读性著作。也正因为如此,《汉字中医解码》可以化去中医纯学术著作的艰涩难读,成为更多人了解中医、学习中医的一扇窗。  相似文献   

3.
正法国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法图)珍藏汉文档案、文献100余种,共2万余件册。这部分文献,主要是欧洲传教士、外交官和汉学家带回法国的。法图藏书中明正统《道藏》、明万历刻本《元曲选》《十三经注疏》、清雍正四年(1726年)铜活字《古今图书集成》等典藏对于法国汉学研究,具有一定推动作用;《圆明园四十景图》、册页本《皇清职贡图》、太平天国官刻书、《缙绅录》等档案文献为中国大陆所阙藏,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沈毅 《编辑之友》2011,(9):113-115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报刊中,以存世时间长短和影响大小为标准,考察英文的《中国丛报和中文的《万国公报》大概是有相当的典型意义的。一英文期刊《中国丛报》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32年在广州创办的英文《中国丛报》(以下简称《丛报》),鸦片战争后一直坚持到  相似文献   

5.
《大中华文库》终于出版了第一批图书,作为具体承担这项任务的出版工作者,我们备感兴奋和喜悦。我们为能够参加这项工作而感到自豪。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也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过去有些传教士和汉学家将个别作品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翻译家和出版社也用外文翻译出版了一些优秀的中国作品,但始终没有人能够将中华文化系统地翻译介绍给世界。而我们现在出版的《大中华文库》,正是在做着前人没有做成的事情。《大中华文库》在去年的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最早的期刊是哪一个?对于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报刊史研究者都认为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察世俗》问世的23年前,我国就曾有过一本名叫《吴医汇讲》的医学杂志。这份医学杂志是由一位名叫唐大烈的中医创办的。据《吴县志》记载:唐大烈,字立三,号笠山。一号林嶝,长洲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的许多第一是由传教士完成的,报刊业即为其一,名报学史家戈公振云:“我国现代报纸之产生,均出自外人之手”,实非虚言。传教士即是其中重镇,所办中报刊名有《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西闻见录》等,尤以《万围公报》为,外中有Chinese Repository(中国丛报)知名。传教士所办报刊对于输入近代新闻理念,推动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郭士腊(Karl Guzla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曾活动于中国东南沿海。他不仅是一个传教士+鸦片贩子+间谍+英军翻译+英国舰队领航+自由贸易主义者,还是一个"汉学家",当他带着从鸦  相似文献   

9.
李楠  姚远 《今传媒》2015,(3):128-130
本文旨在以原始文献考证法厘清1897年《天演论》出版前进化思想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以期探究在西方科学理论的本土化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扮演的重要意义。文献考证发现1897年前西方传教士、中国科学家或与传教士合作,或独立纷纷著书立说,积极通过各种媒介传播这一进化思想,其中代表性著作有《谈天》《地学浅释》《西学考略》等。期刊、图书、报纸作为不同的媒介在进化思想中国暴发式的传播中分别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中西方传教士则在进化思想传入中国的早期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传播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史学界令人瞩目的热门课题──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元青近年来,我国的传教史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如何评价近代基督教传教士在华活动,成为史学界引人瞩目的热门课题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王立新的新著《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对...  相似文献   

11.
陈潮 《图书馆杂志》2006,25(9):79-80,25
东方人认识西方近代科学,始于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之后。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oeo Ricci)以孔孟之道和天主教相融合的态度,使中国人得以积极地接受欧洲产自鸣钟和《几何原本》等近代科学作品,接受利玛窦带来的关于世界地理的科学观念。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以发现美洲大陆后的世界新地图为蓝本,在中国绘制了有史以来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图,陆续付梓的利玛窦中文世界地图有多种版本,其中包括1584年版《山海舆地图》、1596年版《舆地山海全图》、1600年版《山海舆地全图》、1601年版《舆地全图》、1602年版《坤舆万国全图》、1603年版《两仪玄览图》。这些传递全新地理科学知识的世界地图面世以后,不仅影响了中国人,而且很快流传到亚洲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12.
大连图书馆藏明刻本《还魂记》,书后有一则题记云:"余在湘与柔甫会读西厢、琵琶、牡丹亭、桃花扇,甚快。焕彬先生曰:‘西厢曲祖、琵琶曲圣、牡丹亭曲仙也’"。落款署"明治辛亥五月,节山生拜柔甫仁兄惠存。"节山即日本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光绪末年来华从湖南汉学大师叶德辉先生学习中国戏曲,著有《元曲研究》等著作多种。柔甫即日本汉学家松崎鹤雄,早年来华随叶德辉学习《说文》,有研究《说文》及《诗经》著作多种,手稿见藏于大连图书馆。关于二人在湖南学习事,叶德辉在  相似文献   

13.
晚清《三字经》英译本及耶教仿本《解元三字经》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字经>乃中国蒙学要籍,版本繁多,除明清注释本、增补本及近代辑刊本,晚清西方基督新教传教士、汉学家来华时亦曾留下多种可观的西译本及中文<三字经>仿作本,既能反映当年汉学家翻译中国典籍的热忱,亦可从其所依据版本,反映当时流行的蒙学<三字经>读本.文章就香港图书馆所得见的四种英译本,及传教士麦都思(WalterHenry Medhurst,1796-1857)模仿<三字经>三言韵语而撰写基督教教义的耶教仿本,概述其翻译缘起、所据版本、翻译格式及仿本版式,而其中麦都恩仿本<解元三字经>作者伪托"欧适子",耐人寻味,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4.
德国汉学家顾彬说:“我们汉学家要了解孔子,总不能通过于丹吧。”这个德国人,在最近一个时期,说了很多话,都有争议,这句话则不会,因为这是一句大实话。同时,这句话还有拨乱反正之功效。尤其是现在,于丹的心得把《论语》、《庄子》弄得面目全非,国人却以为她在推广国学,“能带动年轻人对国学的兴趣”,从而加深公众对国学的了解。这么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藏于梵蒂冈图书馆的清初入华意大利籍传教士叶尊孝《字汇拉定略解》一书最末所抄录的《广东书版书目》和《广东圣方济各会堂书版目录》为中心,结合近年整理出版的明清天主教相关文献和书目,对明未清初天主教传教士在粤刻印书籍情况略作考述,以补充和加深对这一时期广东出版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5月13—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第6次全体会议在广州市召开,会议决定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绘制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由明礼部尚书徐光启主持测绘,德国传教士汤若望(Adam Schall Von Bell)设计,意大利传教士罗雅谷(Giacomo Rho)校订。据汤若望书信记载,《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绘制完成后,颇得明崇祯皇帝喜欢,一直留在其身边。至清朝收藏于内务府,在内务府舆图房的目录《萝图荟萃》中有记载。  相似文献   

17.
刘姗姗 《历史档案》2015,(2):96-103
"圣谕十六条"在雍正二年(1724年)经过注解,被定名为《圣谕广训》,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宣讲。它作为清代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在清初便已受到西方传教士的密切关注。传教士翻译《圣谕广训》时,对其语言、风格、宣讲方式等都进行了借鉴、模仿,以用于在中国传教。晚清时,《圣谕广训》在反洋教斗争中的作用也引起传教士的广泛注意,在强烈抵制的同时,对其功能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  相似文献   

18.
1877年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上海第一次全国大会引发在华传教士关于报刊世俗化的争论,之后基督教在华传教士报刊纷纷效仿林乐知《万国公报》的办刊理念,实施世俗化战略转型:报刊内容由布道转向新闻,报刊更多采用中国方言和土话等本土化语言,报馆招募中国本土报刊代理和编辑。基督教在华报刊和通商口岸的外报逐渐为国人所接受。1890年和1907年分别在上海召开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全国大会上,与会传教士深入探讨了在华传教士报刊的世俗化话题。在华传教士世俗化报刊及其办报理念客观上催生了中国近代本土新型报纸的兴起,推动了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9.
医学传教是基督教(新教)传教的重要途径。鸦片战争以前,由于中国政府的禁令和澳门天主教势力的拦阻,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广州、澳门两地难以容身,只能在南洋各地向华人传教,间或在澳门、广州有些活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香港割让,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传教士顺势将活动据点迁移到这些口岸城市。1860年以后,随着《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传教士活动扩大到沿海、沿江和广大内地,医学传教进入新的阶段。本文主要叙述1860年以前的时期。一、马礼逊时期:医药传教事业的开拓1807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 ,礼仪之争爆发后 ,康熙与罗马教廷发生严重冲突 ,终至决裂 ,颁布了禁教令。他对颜当等反对中国礼仪的传教士十分愤怒 ,予以了惩治。那么 ,他对遵从利玛窦的规矩 ,领取信票留在中国的传教士态度如何呢 ?关于这个问题 ,学术界尚缺乏研究。在清代档案中 ,有许多关于传教士的资料 ,本文根据这些资料 ,对这一时期康熙与传教士的关系进行分析。一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这部书中有许多关于传教士的资料 ,生动地反映了礼仪之争爆发后 ,康熙对传教士的态度 ,其中有人用了“度量宏大”一词1。礼仪之争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