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小静 《文教资料》2005,17(32):155-157
德莱塞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不容忽视的一名作家,很多评论者认为他是自然主义的代言人,或说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者,而他的小说则通常体现出“美国梦”破灭的主题。通过分析他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及相关资料,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意识和创作手法并不是如此的单一绝对。从主题方面来讲,他对由来已久的“美国梦”既有批判又有追随;从创作手法和内容情节上看,他对当时盛行的自然主义既有接受又有违背。这些矛盾心理主要产生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并不能遮盖他作为一代文学大师的耀眼光芒。  相似文献   

2.
悲剧被人们视为最崇高、最深刻的艺术。别林斯基说:“没有一种诗象悲剧这样强烈地控制着我们的灵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们心向神往,给我们如此高尚的享受。”任何一部悲剧作品,都蕴含着创作主体“以悲为美”、“越悲越美”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对于悲剧作品的广大欣赏者来说,也同样如此。如果他们阅读或观赏一部悲剧作品觉得它不够“悲”,不能引发自己强烈而深刻的悲剧性激情,产生不了一种情绪上的痛快之感,就会觉得不带劲,不过瘾。这种悲剧性激情,这种痛快之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悲剧快感”。  相似文献   

3.
《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全剧的关目就着眼在以“风月”“救风尘”上。关汉卿本着积极的人道主义的精神,沿承创作传统、社会心理,以喜剧手法淡化悲剧色彩。一个“风月”“救风尘”折射出无限悲哀。可以说,《救风尘》中赵盼儿和宋引章的形象正是关汉卿感性和理性碰撞的产物。关汉卿以喜剧的手法创作的《救风尘》,仍具有极其浓郁的悲剧意味。关汉卿喜剧中的悲剧意味并不是创作的败笔,而恰恰是其拓宽戏剧表现范围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李存葆曾以《高山下的花环》震撼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在当代文坛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为军事题材文学的拓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两年之后,他又向广大读者奉献了一部反映“文革”时期军人生活的悲剧——《山中,那十九座坟茔》(以下简称《坟茔》)再一次在社会和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作品写我军一支英雄部队奉命修筑龙山国防工事,一批忠心耿耿的指战员无谓地成了“忠”字运动以及“阶级斗争”的牺牲品,深刻地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以及极“左”路线给我们的社会和军队造成的大悲剧.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创作这部悲  相似文献   

5.
<正> 莎士比亚在创作《李尔王》的一六○六年,又写了另一部重要悲剧《麦克白》,这是他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斯》)中的最后一部,也是最阴暗、最独特的一部。因为它的主人公既不同于富有理想、善于思考的哈姆雷特,单纯正直的奥赛罗,也不同于几经转变的君王李尔,麦克白是一个性格矛盾、野心不断膨胀的血腥暴君。关于悲剧,亚里斯多德的《诗学》认为“能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的叫悲剧”,“悲剧应模仿比我们今天要好的人,悲剧不能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不能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这个人的厄运是活该的。”就是说,写英雄、好人的不幸是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们以为恐怕至少不能、绝对不能缺少了对所有生物“生命”的认识、理解和关怀———无论对动物 (包括人 )的生命 ,还是对植物的生命 !然而类似清华学子刘海洋用硫酸泼狗熊的一些邪恶事件所反映出的 ,何啻是由自命“最有灵性”的生物“人”所导演的生物悲剧———生物学教育的悲剧 ?从这里转载的“熊”给“人”的公开信里 ,我们又能获得一些什么呢 ?至少 ,您不会没有感想吧 !本刊殷切地期待着您就此发表意见。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借助大家的智慧 ,找回失落了的生物学教育的真正意义 !  相似文献   

7.
话剧《雷雨》从一诞生,就被删掉了首尾,对此,曹禺先生曾深感惋惜.作为一种“欣赏的距离”,“序幕”和“尾声”的设置可以达到对观众心灵的安抚和灵魂的净化.删掉首尾,既违背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又破坏了剧作的戏剧结构,更不能表现它的悲剧审美意义,同时,观众对周朴园的认识也会缺乏客观的分析与冷静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中详细交代了奥茨死前的情景——奥茨理性地选择死亡,以免因自己的病体拖累伙伴行进的速度。这时“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既不能阻拦,又不能面对,这是矛盾的,无法选择。这就是悲剧。奥茨勇敢地走向“死神”,这是壮烈,是伟大;伙伴不敢阻拦,不能握别,这种矛盾则是悲哀。体味“悲剧”要体味这种两难的不可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由于时代、经历和思维方式的隔膜,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造成这种审美偏向的原因很多,既有思想教育的问题,又有情感体验的问题,也有对美的认识问题。因而对客观存在的各种美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揭示其实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悲剧”作品的赏析中陶冶性情、锻造“人格”、感受“悲剧”作品的情感美,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丰富学生情感,正确认识“悲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教师要采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  相似文献   

10.
JIAZHANG200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高度重视,按说这是好事,但凡事一旦走入极端,好事也会变为坏事。“过度教育”,就是当前家庭教育中危害最大的一个问题。“过度教育”表现在哪里?一是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许多家长特别是隔辈人,对孩子的需求不问合理不合理,一概给予满足。吃,要高级营养品;穿,要高档名牌货;钱,大把大把地塞给孩子……真是要月亮不给星星。结果呢?孩子生存能力很差,自我中心意识恶性膨胀,对家庭和社会缺乏责任感。殊不知,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必定会酿成孩子和家庭的悲剧。二是过多干涉孩子的活动。家长既怕孩子冷着,又怕孩子…  相似文献   

11.
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反公地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机制,而目前解决“反公地悲剧”最佳途径是由政府出面,整合产权,优化资源配置。当前,要解决中国公立高校产权制度改革面临的“反公地悲剧”现状,政府可以通过立法来构建一个以教育产权的重新界定、整合、使用以及交易为内容,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目标的公立高校产权管理体制,从根本上避免公立高校中的“反公地悲剧”现象。  相似文献   

12.
最能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水平的是他的悲剧,尤其是以《哈姆莱特》为标志的悲剧创作时期的悲剧作品。莎士比亚悲剧的主人公具有较为明显的共性特点:高贵的身份、偏执一端的性格、身不由己的行动、绝非完美的道德修养。悲剧主人公所以呈具上述特点,既有客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又有作者主观因素的参与;既是传统文化因子的“遗传”,又有当代人文精神的垂照。这类悲剧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现实和人生状况的毕真模写。  相似文献   

13.
一位资深的评论家在一篇对张洁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文章中说“‘痛苦的理想主义者’是纯洁的,但是在任何时代,他们都只能是悲剧人物”,同时表示“不忍想象这位聪明纯洁,富有才华的作者竟会成为悲剧人物”。然而当你随着张洁创作进行序列阅读,感受到她为之真诚倡导的神圣理想,尤  相似文献   

14.
教育负功能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负功能探析郝文武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具有正功能,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可以产生促进作用。教育也具有负功能,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可能产生阻碍作用。发展教育既不能因为教育具有正功能而“饥不择食”,也不能由于教育具有负功能而“因噎废食”,一定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对于苔丝悲剧的实质,通常的看法是一个社会悲剧。笔者并不否认这种看法,但同时又认为它欠全面、欠深刻,它不能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以前无数的女性悲剧和此后的现代社会远未绝迹的女性悲剧是何以产生的。苔丝悲剧的实质应该是父权制社会以来就有的男性中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性别歧视悲剧、双重性道德悲剧。妇女要获得解放,既要消除男性思想意识中的男性中心主义观念,也要不断地审视、反思与克服女性自身的负面与残缺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张培坤 《教育艺术》2004,(10):34-35
说到历史剧的创作,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郭沫若先生。他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起了一面旗帜。他的《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6部历史悲剧,为革命“立了大功”,有大益于中国人民,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他又以其创作实践为历史悲剧创作提供了借鉴,为中国话剧创作开拓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17.
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的创作核心就是“五四”反封建的思想,其强大而沉实的创作力就是潜藏在作家灵魂深处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经过近十年的“咀嚼”和“扩大”,到三十年代就演变成为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文艺此时也充分显示出了革命性和行动力。所以,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是从思想到行动的过渡,没有这种深沉的“挑战”式的悲剧意识,就没有文学后来者的越来越敏锐,越来越稳健;没有这种积极的“应战”式的悲剧意识也就没有中国文学的进一步的觉醒、改变,以及三十年代以后的革命文学了。  相似文献   

18.
《天边外》是尤金.奥尼尔创作的第一部多幕悲剧。在此剧中,剧作家既继承了古希腊命运悲剧的主题和悲壮风格,同时又对悲剧产生的根源作了新的思考,并开辟了从人物心理和性格窥视其命运的审美视角,从而使他的悲剧带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9.
女性救赎的失落──张洁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位资深的评论家在一篇对张洁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文章中说“‘痛苦的理想主义者’是纯洁的,但是在任何时代,他们都只能是悲剧人物”,同时表示“不忍想象这位聪明纯洁,富有才华的作者竟会成为悲剧人物”~①。然而当你随着张洁创作进行序列阅读,感受到她为之真诚倡导的神圣理想,尤其是爱情乌托邦被现实无情颠覆后的巨大痛楚与绝望的心情之后,你不能不惊叹这位评论家的预感里包涵着如此深刻的人生经验。 张洁创作涵盖着两个既可分类又相互渗透的序列,一个是《森林里来的孩子》起始,深感现实生活的缺憾而自觉承担起社会“救赎”责任的…  相似文献   

20.
生活在一个产生大规模悲剧的时代,社会责任感迫使着思想家鲁迅对悲剧现实作出自己的思考。1935年鲁迅提出了“几乎无事的悲剧”的命题。创作中,鲁迅把悲剧的社会因素溶于日常小事的描绘,传达他对那个时代悲哀的深味。他笔下的悲剧人物有自身软弱的个性,夸大他们反抗的个性,就背离了其悲剧审美特征。他的悲剧虽“几乎无事”,但悲剧效果却是彻底的。鲁迅还有意淡化情节,颠覆传统的叙事结构,多惜助人物、场景、心理、细节的描写来增强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