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A市新高考选科政策实施经过可以发现,该政策经历了从各方困惑无措到建立稳定秩序的制度化过程,目前学生具有自主决定权,学校进行宣传引导和制度控制,家长根据学校建议参与选科。这种稳定的秩序是通过复杂的协商过程建立的,包括市教育局、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在内的行动者在选科组织场域中不断博弈,根据自身的资源和话语权表达诉求、争夺利益,通过斗争和妥协达成一致。由于政策实施环境复杂、政策要求不断变化,协商秩序是有层次、多轮次的。各行动者对实施的影响程度不同,但都具有能动性,发挥了自身的作用。相关发现一方面验证和补充了教育政策实施理论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对推广选科,深化新高考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关系中,村干部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研究其角色和行为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对H省Z工程拆迁的参与观察,旨在以"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呈现村干部的角色和行为逻辑,而无意对拆迁中的相关利益群体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3.
4.
社会组织协商功能包含着意向目标、行动过程和客观效用三大要素。从政策过程视角分析,环保社会组织协商功能的类型可分为意见表达、诉求沟通、关系协调、执行监督四项功能。在"嘉兴模式"中,环保社会组织协商通过"点单式督查""圆桌会议"协商实现了意见表达功能;通过"评审团"协商、环保联合组织协商实现了诉求沟通功能;通过环保公益活动、环保公益诉讼实现了关系协调功能,通过"环保市民检查"实现了执行监督功能。总结分析"嘉兴模式",可以发现社会组织协商功能实现的三大影响因素:即公民参与意识、社会组织自身结构以及政府的资源禀赋支持。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村干部的角色塑造是指大学生离开高校进入农村基层工作到成长为成熟型村干部的角色实践过程或者村干部进入高校的角色提升过程。通过深入实地调研,探析大学生村官政策、“一村多名大学生”政策和选调生政策的实践过程,发现大学生村干部的角色塑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角色激励不足、角色规范不强、角色距离不近和角色扮演不真等,据此提出完善大学生村干部角色塑造的优化路径是提高工作待遇,优化工作环境,增加角色激励;动员高校与乡村两级,加大培养力度,增强角色规范;合理分配岗位,发挥人才优势,拉近角色距离;找准角色定位,提升自身修养,强化角色扮演。以期促进大学生村干部的角色塑造,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6.
基于河南省开封市H镇1982位农民的调查,运用线性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基础公共服务和村干部作风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在基础公共服务变量中,社会保障、住房条件、医疗和教育条件对农民的幸福感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对农民幸福感同样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提高农民幸福感的措施:完善社会保障;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工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干部作风建设,提高村干部的胜任力。  相似文献   

7.
8.
探讨在网络普及引起传统媒体变革的时代,守门人角色嬗变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刚刚推行的农村中职免费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显示:该免费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效达成了资助涉农专业的预期目标,但却在促进中职招生和资助贫困学生两个目标维度上存在严重失灵。进一步分析得知,前一失灵是因为广大农民受传统文化与现实制度的影响不偏好中职教育,后一失灵则是因为免费政策的助贫目标与中职学校生源竞争的组织目标相冲突。纠正上述失灵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一是通过制度改革和文化改造重塑人们的教育偏好,二是整合国家中职助学金政策和农村中职免费政策,对所有就读中职学校的城乡学生提供免除全部学费的公共财政资助。  相似文献   

10.
在政府治理创新的改革中,许多地方政府尝试加强政策部门和社会公众的互动协商来提高政策的回应性和民主性。本文以珠三角地区的珠海市和佛山顺德区两座城市的公众评议作为案例来探究珠三角地区的公众评议的主要特点,以及不同城市的公众评议活动的差异。研究发现:两地政府在开展公众评议公共政策时,首先邀请了公众参与评议对象的选定,同时搭建了多方主体协商对话的公共平台,最后加强了民众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协商民主公开透明、理性协商和监督问责的特点。相比较而言,顺德区在公众评议过程中引入了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和更深入的协商讨论,更充分地体现了协商民主的民主性和协商性。通过建立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协商民主机制,地方政府能够有效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数智技术冲击着传统教育范式,打破了传统“知识壁垒”,师生情感被虚拟空间隔离,教师的外在权威、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亟需寻找新的支撑点。雅斯贝尔斯系统阐述了教育权威观,为我们思考数智时代教师权威提供了依据:数智时代需要教师“适度强权”规约学生自由、克服“技术局限”引导学生学习、“生命示范”培育学生精神。数智时代下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构教师权威:明确惩戒规则和各级制度,重塑角色,重拾信心;明确学生本位,打造人机协同高质量课堂;明确育人理念,体认技术伦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  相似文献   

12.
政策评估、反思与重构是我国教育政策运行的一般性路径抉择.在对政策评估、反思与重构等相关要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评估政策更替的历史回顾提出,评估政策目标的转向必然导致对原政策"四大情结"的反思.从深度访谈、评估结论、数据平台等方面进行政策重构的解读后发现,针对旧方案存在的"四大情结"取向,新方案一方面删除了部分过时、无效的指标,改变了过去那种以查证、审核、抽检为主要任务的专家组做法;另一方面开发并形成了以数据采集平台为主要手段的评估体系,并采用了深度访谈的专家评估方式.评估政策的重构将引领新一轮高职评估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国家不断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农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医疗卫生现状仍不容乐观。论文研究了大众传媒在农村的健康传播与农民的卫生健康意识及其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我国大众传媒在农村健康传播中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4.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运用说服传播理论,将课程解释为学生思维、态度、价值观和行为选择施加影响的有意识的教育传播活动,并从影响传播效果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技巧和受众等方面提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以概览的视角回顾了在教育政策借鉴与传播(policy borrowing and lending)研究中的主要议题和趋势。政策借鉴与传播是一个在学术上依托于比较教育学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领域。在比较教育学中,针对“旅行式改革”(travelling reforms)、全球化教育政策的探索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描述了政策借鉴与传播研究领域的历史,并讨论了四个新的研究趋势:第一,由双边框架向国际标准框架的转变;第二,学者们开始关注各国系统与个案背后的逻辑;第三,政策图景(policyscapes)概念对研究方法论的启示;第四,政策映射研究,即借鉴他国教育政策时的本土解读。  相似文献   

16.
17.
博洛尼亚进程是21世纪以来最具代表性、影响范围最广的政策转移实践,对全球诸多区域和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博洛尼亚进程在非洲的传播是“胁迫转移”和“自愿借鉴”的产物,其中也蕴含着欧盟扩散欧洲教育发展经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诉求和目标。博洛尼亚进程在非洲的传播涉及技术性运行机制、工具、标准和规则等显性的内容,也涉及价值观念等隐性的内容。博洛尼亚进程在非洲的传播采取直接传播、间接效仿、中介传递“三维一体”的传播路径,实现输出方主导、输入方主动和第三方推介的有机融合。博洛尼亚进程引发非洲区域、次区域和国家在教育政策、制度和实践方面的变革与转型,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政策水土不服、政策失灵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教育政策执行实质上是利益相关者进行“秩序协商”的过程,它是由“利益冲突”“博弈互动”“达成均势”等一系列链条有机组合的循环过程,Colebatch的二维政策分析框架为剖析随迁子女教育财政责任分担政策再造过程中的秩序协商提供了理论视角。从垂直维度来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流入地各级政府之间围绕事权与财权的划分展开互动与协商;从水平维度来看,随迁子女家庭与城市居民家庭、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讨价还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随迁子女的学校选择行为。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财政责任分担政策再造中的秩序协商兼具“强制性”与“诱致性”的双重特征,“算计取向”催生了个体追求利益的自发性,协商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表达的显性化更增添了冲突的复杂性。因此,国家以“管制取向”逻辑对个体行为进行调控,促使“算计”思维向“合适”思维的转变,将利益冲突转化为和谐的秩序协商,保障了“均势”的达成。  相似文献   

19.
黄文伟在《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10期中撰文,分析了政策评估、反思与重建等相关要素,回顾了我国高职院校评估政策的更替历史,提出了评估政策的重构将引领新一轮高职评估的开展。首先,作者认为,教育政策评估是典型的回头看行为。一方面,教育政策评估是指向已经实施一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广东省为例,针对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该政策对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目标群体的负面影响:学校经费紧张,学生管理难度加大;教师实际收入下降;学生辍学现象没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