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材分析: 《山谷中的谜底》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十课的内容,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又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要在退让中求得发展和生存,是培养学生心智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2.
一、文思导引序言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节 )写村落亘古而愚昧的文明 ,描述了这个村落人民多年不变的安宁、麻木而自感优越的“规律性的生活”。第二部分 (第 2 - 4节 )写先驱者的挑战给村落带来的文明的萌动。讲述了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勇敢的人 ,回到了山谷 ,增添了整个村子的不稳定。第三部分(第 5 - 8节 )写村落自发的变革。这个山谷的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恶劣的变化 ,人们自发地迁出了这个山谷。第四部分 (第9- 1 0节 )写步入文明的村落凭吊先驱。人们在感恩朝礼时为他立碑。留给读者一个意味深长的尾声。整个序言以人类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黄庭坚在元祐更化中的遇遭、思想,兼及山谷对王安石及改革派的态度的前后变化。全文搏引史料论证了山谷对王安石改革措施的基本态度,认为山谷对新政持参酌新旧,因时制宜、择善而行的观点。作者主要从山谷对免役法、差役法的态度,提出宽猛相济的思想、对党争倾轧的态度以及对王安石态度的前后变化等诸方面,来论证山谷在元祐更化中的思想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遭遇。在论述山谷对王安石及其新法的态度上,对过去一些通行的观点多所驳正,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教材内容】《山谷中的谜底》为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第85-87页的课文。【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通过写两位旅行者揭开了加拿大魁北克一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结合参加临汾市古县才子沟山谷型垃圾场建设为例,介绍GPS-RTK和全站仪联合采集数据的作业流程及要点在山谷型垃圾场中的应用,为山谷型垃圾场规划、设计、建设和建立数字化、信息化科学管理系统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马苏宁 《教师》2012,(27):70-70
上完了第17课《山谷中的谜底》,原本预定要两个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想到在一个课时就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和完成。课后反思,我想成功之处在于:在实际教学中,不同于已有备课方案,而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还学生以应有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课的伊始,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看课题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题目写‘山谷中的谜底’,那谜面是什么?”“这个谜揭开了吗?是怎样揭开的?”  相似文献   

7.
教学过程:一、比比谁的问号多———培养问题意识《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从发现“谜”到揭开“谜底”,充满着悬念和智慧的思考,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究的欲望。学习课文可从质疑课题入手。如:谜底?山谷中有什么谜?怎样揭开谜底?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对课文作“鸟瞰全景式”的朗读,看他们了解哪些问题,又会产生什么问题。在与文本“远距离”对话中,学生不难发现山谷中特有的现象,知道山谷之谜是什么。但由于个体经验不同,关注点不一样,阅读困惑也不同,教师要再次鼓励学生质疑,如:东坡的雪松为什么能完好无损的保留…  相似文献   

8.
一、检查复习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山谷中的谜底》。(学生齐读课题)【反思】改为学习《山谷中的谜底》的写作方法更明确,此提法让人误以为是阅读课,听下去才明白,其实是阅读课的延伸——作文课。  相似文献   

9.
在2003年江西省吉安市小学语文教学比赛中,来自永新县的陈白贞老师执教《山谷中的谜底》,为全市的参赛教师及观摩者上了精彩的一课。时过境迁,陈老师那精彩的教学仍在我的头脑中闪烁并摇曳生姿。现撷取其中几个精彩的片断加以点评,以期和大家共勉。片断一:理性分析加感性领悟,学生入境明理动情。一、抓要点,理性分析(多媒体展示南北走向的山谷)1.出示山脉横切剖面图,帮助学生认识和区别山谷、山坡、山峰。2.认识方位坐标图(左西右东,上北下南)理解“南北走向”的意思。二、抓难点,探索解谜1.多管齐下,理解谜底。(1)谁解开了山谷中的谜底?你…  相似文献   

10.
大峪中学倡导“山谷相生、自然天成”的“山谷教育”办学理念,几年来,学校一直在探索和实践体现这种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山谷课程”逐渐清晰并系统化,即通过国家课程山谷化,山谷课程课堂化,融通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山谷课堂”是“山谷教育”永恒的实验室和研究室. 山谷里的师生爱山谷,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山谷里的师生又不能封闭在山谷里,他们需要走出山谷,开拓视野,因此需要架设起能够自由穿越于山谷内外的通道.  相似文献   

11.
《少年文艺(南京)》2011,(1):F0002-F0002
相关课文:《山谷中的谜底》(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 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双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相似文献   

12.
《山谷中的蜡烛》是美国作家华莱斯·斯蒂文斯的象征主义作品。原诗如下: 无边的山谷中只有我的蜡烛燃烧, 巨大的夜所有的光线汇集到它上面, 直到风吹来, 巨大的夜的光线, 汇集到它的形象上, 直到风吹来。  相似文献   

13.
山谷里的蓝花花,不知名的小野花,开在岩石边,开在花丛中,开在斜坡上。 两片花瓣瓣,像最小的蝴蝶张开翅膀;一撮黄花蕊,像灿灿的流星在眨眼;竹叶青的碎叶子,织起绿衣衫。 山谷里的蓝花花,农村中的小  相似文献   

14.
关于山谷诗的审美核心,见仁见智,笔者以为山谷诗的审美追求最终定位于“个性化”,而所谓“绝俗”、“求奇”、“新变”云云,不过是个性化的外在形式。独创是艺术生命,而个性化则是独创的具体显现。点铁成金,是山谷为反对蹈袭,张扬个性而发的口号;去陈反俗,是山谷诗个性化追求的一贯标的;瘦硬新奇,是山谷诗在个性化追求中所形成的风格;即便是山谷诗存在的某些缺陷,也依然是个性化追求的伴生物。  相似文献   

15.
[案例]苏教版第十一册《山谷中的谜底》让学生用猜谜的形式乐读与激读,找到课文中的谜面和谜底后。师趁热打铁:谜面与谜底我们都知道了,课文也该结束了,行不行?生大声说:还不行!师微笑:哪我们还应该解决什么?把你想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生:谁发现的,怎样发现的?生;故事给了  相似文献   

16.
师:现在,你就是旅行者之一,终于揭开了“山谷中的谜底”之后,你心情怎样?  相似文献   

17.
黄庭坚于宋元丰三年到舒州,交游较广,游潜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自号"山谷"。舒州山谷寺之于黄庭坚可以与黄冈东坡之于苏轼相提并论。对黄庭坚来舒州时间、自号山谷缘由及在舒州的交游情况进行考证,对提升古皖文化很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对比现象,参悟哲理 <山谷中的谜底>一课便是很好的例子.课文非常详细地描写了两个旅行者在山谷中看到的现象: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这一现象的对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9.
晁补之谓山谷词为“著腔子唱好诗”,明晰地指出了山谷词与东坡词一样有“以诗为词”的特征。通过山谷词特别是蜀中词与山谷诗的对比,可以得出山谷词“以诗为词”的具体内涵:有以词代诗言志的倾向;具有与诗一样的生新奇崛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山谷诗词也有相似之处,如,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人词,山谷词也常有奇崛的比喻。精警的字眼,骤转的章法。  相似文献   

20.
例1 旅游者走过一个山谷时,在山谷中某处拍了一下手,经过0.5 s他听到山谷一边传来的回声,再经过1 s,他听到另一边传来的回声,则此山谷的大约宽度是多少? 解析: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 m/s,旅游者在山谷中第一次听到回声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