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俊丽 《黑河教育》2011,(10):24-24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到所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即用数学语言、方法去近似地刻画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把现实情景削枝去叶.  相似文献   

2.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是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有五个基本环节,它强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有了问题的提出,才有思维的开始,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提问的方式、提问的原则、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问题的设置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民主环境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思维潜能。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要创设一系列切合学生实际的的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切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学生就犹如“雾里看花”,茫然不知所措。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4.
张文来 《山东教育》2000,(25):58-58
一、在观察过程中巧设问题引思   观察能力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窗口,巧妙地利用观察活动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保证启蒙教育目标实现的开端。因此我们在教学实际中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步入认识客观事物的科学之门。例如,在教学《植物的茎》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辨析、认识到茎的主要特征:茎上有叶、有芽、有节,叶和芽都长在节上。此时教师指导引思:“茎是不是都生长在地上 ?”“茎也有长在地下的 (如藕、姜等 ),你能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它们为什么是茎而…  相似文献   

5.
李艳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6(3):126-126,136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尊重感情,使学生有“疑”敢“问”;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施展空间,让学生见“疑”必“究”;授其方法,使学生有“疑”善“问”。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的数学活动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猜想和归纳,从而掌握数学原理和公式,然后应用于实际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往往只注重一个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导致“学而不精”.  相似文献   

7.
高中生物学教材对“骡子”内容的介绍比较简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对生物学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往往会围绕“骡子”这一主题提出许多有深度和有价值的问题。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结并解答如下。  相似文献   

8.
研究真问题而非伪问题,应该是做文章的逻辑起点;能提出有见地的新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无病呻吟,文章才可能有生命力。本期刊发的文章中,确有一些做到了“研究真问题、提出新见解”。 在本刊记者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占安教授的访谈中,陈占安教授在谈到北京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想和经验时,着重指出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真正进学生头脑的前提。而“以学生为中心”,应在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的科研含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  相似文献   

9.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是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有五个基本环节,它强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并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发现、感受生活实践中的数学,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生活化。一、发现和搜集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将数学问题融…  相似文献   

11.
戴国光 《教育》2012,(11):46-46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即用数学语言、方法去近似地刻画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把现实情景削枝去叶,并充分抽象化、形式化、符号化,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模型同应生活,解决问题。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得以丰富学习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陈学运 《化学教与学》2014,(4):46-48,57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只习惯于回答问题而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问题意识”淡化。文章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从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指导质疑、留出机会、适时评价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让学生会“答”更会“问”。  相似文献   

13.
我在中学任教时,喜欢从课的开始提出问题。如讲叶的光合作用,提出“为什么鱼儿在夏天清晨日出前浮至水面,昂头进行急剧呼吸的“泛塘”现象”,作为“伏笔”,然后告诉学生,弄懂了光合作用之后,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样,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高中阶段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两章中,有关重心、垂心、外心、内心等“四心”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在教学实践中对有关的“四心”问题作出总结.希望学生能通过联想,把三角形的四个“心”联系起来,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能够快速地解答问题,并能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身教言传一致 小学自然、常识课十分注重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实际事物,周围常见的各种动物、植物,都被作为学生观察研究的对象。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教师也都会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周围的小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等等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课前教师们的有些做法却事与“愿”违,甚至有“损坏花草树木、伤害小动物”之嫌。例如,在教学《植物的叶》、《植物的花》、《昆虫》等课时,教师在课前会摘来各种植物的叶、各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会提问是多么重要。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领下,在构建“两个有效”课堂的背景下,我认为,让学生学会提问,是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教会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而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把由教师提出的问题逐渐变为让学生来提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使老师由“教”过渡到“不教”。  相似文献   

17.
1 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小学生往往感到数据抽象 ,学起来很枯燥。因此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理解问题 ,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 ,使小学生知道学好数学能解决周围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继续学习的需要。在复习引入新课时 ,老师可以应用和学生实际相关的例子 ,巧设铺垫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使学生有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学习“分数的意义”时 ,…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认识千克”这一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先让学生掂一掂,再称一称,直观感知“千克”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实际拎一拎1千克的水果有多重。有了这些感知,学生对“1千克”物体的实际重量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中发现一些学生脸上露出成功后的得意神情:这节课内容真是太简单了。于是,我便随机提出了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探究性教与学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按学生的思路来进行教学。教学中要重视的是真正来自于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那就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就仍然是教师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如在《燃烧》一课中,教师点燃沾了汽油的棉球,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继而问:“你有什么问题?”教师再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提出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想法,实现了教学目标向学生需求的转变。学生在…  相似文献   

20.
“所有物质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核外电子绕核运动与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是一样的吗?”“既然液化气的主要成分是无气味的烃类,为什么家庭用的液化气有臭味?”“吃了白磷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这些问题都是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学生提问。探究活动始于问题,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尤其鼓励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但实际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大胆发问,有的教师或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钻牛角尖,甚至批评、挖苦。毫无疑问,这样做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们该采取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