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定义“美丽清新”,人将极其简单的形象化成为一种意识的开始。意识开始寻找着物质,进行了一次‘物质性航程’。把“美丽清新”纳入想象的范畴,人在敞开的世界创造着。当想象讲话时,想象创造人本身,想象创造了我们看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二年第二期曾发表拙文——《神与物游,贵在神思——试论文艺创作中的想象的作用》,谈了笔者对文艺创作中的想象问题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这里笔者试就此问题再作些探讨,以就教于同志们。马克思说,想象既可以“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又可以“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①笔者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是:前一句  相似文献   

3.
精神、心理、意识、认识、观念、思维等概念,都是用来描述与物质现象和过程相对立的精神现象和过程的。它们对于物质来说都具有派生性(即第二性)、附属性、非独立性。因此、当我们只强调它们的这个本质属性时,常可将它们通用或混用。如说“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观念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等等。当我们着重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解决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何者  相似文献   

4.
实践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中,就曾提出并作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唯心主义者从思想、精神创造一切出发,或者把实践看成是抽象个人自由意志的心理活动,或者把实践看成为实现某种先验的理性原则和道德原则的纯粹精神活动。在西欧哲学史上,第一个把实践作为自己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的是黑格尔,他强调劳动、物质活动对掌握自然界的作用,认为人的能动地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是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特点,提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不只一次地赞扬黑格尔实践观念的深刻意义。但是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使他把劳动、物质活动看着是“绝对精神”的理性活动派生出来的,因而,他所指的实践归根到底仍然是“绝对精神”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无疑将大大地拓展小学生习作的时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敏感期”。这时候,教师如能细心呵护孩子的童心,让想象成为作起步中富有强大生命力、拥有不竭动力的活水源头,作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创造力是探索新方法、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成份是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创造活动并不是指一个人必须在世界上首先制造某种东西,而是做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我国创造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指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的创造力处于萌芽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幻想创造性想象成份在不断增加。有关心理研究表明,幼儿五岁后幻想能力渐渐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成人习惯用固定的模式看待幼儿,往往不自觉地反对幼儿的创造潜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以创新意识为先导的,创新意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萌发性、支持性和强化性的作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多么好: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关键在于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创新精神,大力开发创新能力,才能做到“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何等重要啊!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充满解构精神的一种批评方法,是关于阅读和写作的批评理论。在这种批评思潮的影响下,80年代的中国曾涌现出一大批女性作家,她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吸收并创作了大量具有女性意识,反菲勒斯文化中心传统的女性作品。王安忆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她的“三恋”、《我爱比尔》、《岗上的世纪》、《弟兄们》等等,都是很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本。  相似文献   

9.
“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有着深刻的实践内涵和精神追求。从邢台在全省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出发,我们必须摆脱机械空间地理概念,树立前沿竞争意识;摆脱传统资源依赖意识,寻找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摆脱狭隘外向发展意识,加快全面开放步伐;摆脱求多求全的发展思想,提高区域专业分工水平;摆脱依附和等待意识,积极主动发展,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邢台“南北夹击、东西隔断”的状况,在改善发展能力的同时提高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约克纳帕塔法县”是孕育滋生福克纳伟大史诗的土壤,是他“深遽地探究人类的心灵、探究人类的崇高与自我献身的力量、权欲、贪婪、精神的贫困、偏狭的心胸、滑稽的固执、苦恼、恐惧以及堕落的种种过失”①的天地,也是他对人格美咏唱和呼唤的舞台。 福克纳这位“杰出的艺术家、一位人类心灵公正的分析者,一位以辉煌的方式拓展了人类对自我认识的伟大作家”②。既和老巴尔扎克一样,当好了自己时代历史的书记,忠实地记录了美国密西西比州,亦是整个西方现代人不可回避的人间悲剧,更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新奇的手法,毫不留情地解剖着种种被扭曲的人性。他始终关注着人的命运,关注并思考着人类忍受苦难的能力以及战胜苦难的希望所在。他坚信“人是不朽的”,“因为人有灵魂,有能够怜悯、牺牲和耐劳的精神③”,他认为“诗人和作家的职责就在于写出这些东西。他的特殊的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誊、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④。为此,他一生都在艰辛的劳动,“这劳动并非为了荣誊,更非为了金钱,而是想从人类精神原料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某种东西”⑤。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教育哲学思想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教育哲学思想是围绕“道”来展开的。道的无为与无私,要求人们少私寡欲,摆脱名利的束缚,在此基础上得到精神的超脱。教育应该在这种精神超脱的基础上进行,从自然质朴的德性入手,培养能够超越于纷杂现象与世事名利的“上士”,使知识能够真正地、纯粹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道”是庄子认识论的最高对象和最终目的。庄子所刻意认识的目标就是“道”。那么,“道”究竟是何许东西呢?从《庄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庄周所谓的“道”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 1 “自本自根”之“道”。这种道的特征是自为根本,它是大、全、一、足的东西,是独立、完整的实体。它“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夭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等等。它的存在和所  相似文献   

13.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历史性决定了理解的历史性。我们理解任何东西的意识,在理解之前都不是一片空白,它决定和制约着我们在理解时进行着某种自觉和不自觉的意识,这是他的“先在结构”理论,即是先要有这方面的相关心理基础结构,才能有理解这种心理活动产生。反思我自身的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4.
<正> 想象,在诗歌创作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雨果说:“诗人是哲学家,因为他想象”(《莎士比亚的天才》)。培根说,“诗是真实地由于不为物质法则所局限的想象而产生的”(《学术的进展》)。人类的诗歌发展史证实:独特的艺术想象,是构成诗歌创作个性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发展,是指一般人都需要的“发展”,教学论谓之“一般发展”;至于说到“才能发展”,那是指各个人特殊才能的发展,如数学才能、音乐才能、文艺创作和绘画才能等等的发展。才能因个人而异,所以常称作“个性才能”;教学论把个性才能发展称作“特殊发展”。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特殊才能看作是天生的东西,要不就看作是高不可攀的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手段的同时 ,深刻地论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人的本质特性。由于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 ,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地改造自身 (形体、精神、意志、情感 )和美化自身的生存环境 (社会、自然 ) ,创造着文明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创造着美 ,所以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不是指某些事物的一般性规律 ,而是指“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 ,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就可以分清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现实美和精神生产所创造的艺术美是分属存在和意识的两种不同范畴的美 ,同时也就弄清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自然物的形式美是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美。  相似文献   

17.
精神生产力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重要科学概念。马克思是基于历史的基本事实和发现、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的需要,来研究和提出精神生产力这一科学概念的。马克思虽未详尽地论述精神生产力的含义,但却原则规定了界说精神生产力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取向。他认为,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是研究和探讨精神生产力的基础和出发点;精神生产力是与物质生产力相对应的一个科学概念;生产“纯粹”意识的生产力即为原本意义的精神生产力,等等。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自觉地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系列,人物悲剧的核心是精神悲剧,其主要特征是人物精神的痛苦与戕害,灵魂的苦难与毁灭,使有价值的东西被“消磨”,这种精神悲剧的冲突根源是国民劣根性。  相似文献   

19.
人的本质首先表现为劳动和社会关系。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个前提。其次,需要也是人的本质。人的需要既是客观的又是一个丰富的范畴,它包括人的物质需要,也包括人的精神需要,由此还决定社会关系。再次,人的最深层的统一的本质,就在于人的创造活动、实践活动。人作为一个类的本质应该具体表现为:人的自为性、意识性、社会性、历史性、主体性。而这几个方面的充分发展则是通过人的创造活动、实践活动来反映的,只有在现实的实践创造活动中,人的本质才能得到现实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手段的同时,深刻地论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人的本质特性。由于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地改造自身(形体、精神、意志、情感)和美化自身的生存环境(社会、自然),创造着明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创造着美,所以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不是指某些事物的一般性规律,而是指“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分清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现实美和精神生产所创造的艺术美是分属存在和意识的两种不同范畴的美,同时也就弄清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自然物的形式美是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