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这一统一而又不可分割的哲学命题贯穿于公孙龙《指物论》全篇中心,它既是公孙龙哲学发展的终点,也是公孙龙哲学的总纲。体现在这一命题中的公孙龙哲学思想是前期名家思想的合  相似文献   

2.
“白马非马”不是诡辩李其祥战国时期,公孙龙写了一篇《白马论》,以问答的形式反复论证“白马非马”。从那个时候起,两千多年来,“白马非马”是不是诡辩,一直争论不休。许多人认为“白马非马”是诡辩。实际上,公孙龙提出的“马白非马”并不是诡辩。在现实生活中,指...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先秦时期诸子学说和现代西方哲学的相关内容,围绕“指”是什么、“物”是什么以及指物关系和“指”的存在方式四个问题,对《指物论》进行了解读.文章区分了“指”作为指称的三种含义和“物”作为实在之物和被言说之物的两种含义,论证了“指”与“物”相关而相离的关系,并尝试揭示出这一关系的实质.最后,结合上述研究,将《指物论》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4.
公孙龙作为先秦重要哲学流派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无论他本人或他代表的学派,都对后世学术思想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论六家要旨》等文,都专门评述了这个学派的得失。清代《四库总目提要》谓“公孙龙子……妄诞不经。”现代的一些哲学家,还视公孙龙为“诡辩论者”,把“白马非马”说成是“典型的诡辩题目”,“纯粹的概念游戏”,“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体系”云云。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哲学思想、逻辑思想进行一番分析和研究,以活跃中国哲学史与逻辑思想史的研究工作的气氛。  相似文献   

5.
“白马非马”原是战国时期齐稷下宋国辩者倪说最先提出来的一个命题,后来经过赵国平原君家门客公孙龙加以发挥,并著有《白马论》,才在中国逻辑史上颇为引人注目。公孙龙是战国末年的一位“辩士”。在先秦思想史上,他是著名人物之一,“离坚派”的领袖,以“白马”、“坚白”之辩名垂史册。然而,如何评价公孙龙其人,却成为引起历代逻辑学者和哲学家们论争的问题之一。常常有人以为公孙龙主张的“白马非马”,这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因而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欺世惑众的诡辩家;也有人认为,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就是辩证法,因此…  相似文献   

6.
《公孙龙子·指物论》回答了“名”何以能指“实”,“物”何以能实现。“指”为“意之所趋”,即意识的意向性,“物”则是在意识中显现为实在的“物”。 《指物论》的宗旨“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意为:一切显现为实在的物都是意识意向性所指的对象,而意向所指的对象并不是作为精神活动的意向自身。 语言的指称性产生于意识的意向,所生,所以“名不为指”。“物”是意向的对象,但意向的对象不限于显现为存在的物,这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公孙龙及其学说已被歪曲、冤枉两千年.和他同时而反对他的观点的人,还只说他是“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是“辩者之囿”.经过秦始皇焚书和汉武帝独尊儒术,他的学说成了“无道理之较,无益于治”,“术异圣人”.到了现代,公孙龙及其学说又成了“差不多只是为辩察而辩察,观念的游戏可以说登峰造极”,(见《十批判书》)“真正集  相似文献   

8.
《指物论》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和逻辑思想,然而长期以来对于怎样理解它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指”的涵义到底是什么?除了传统所认为的概念、属性说、指定指谓说以外,更重要的一个意义是它在文中还作为逻辑变项出现。由此,除了《指物论》的认识论意义以外,它还具有重要的逻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白马非马”是战国末期著名辩者公孙龙在《白马论》中阐述的名垂史册的辩题。这个命题“假物取譬”(《公孙龙子·迹府》),奇特新颖,轰动当时而震骇后世。公孙龙曾对此颇为得意:“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耳,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公孙龙子·迹府》)。而古之学者,几乎众口一词地把“白马非马”这一命题视作诡辩命题,称许者寥寥。到了近代,才有学者开始说“白马非马”原本是逻辑的,甚至是辩证的,特别近年来,随着逻辑科学的发展以及中国逻辑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更有了新的认识。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认为“白马非马”为诡辞者,多在生活常识的范围内以“白马是马”为唯一正确的命题。于是,在重新评价“白马非马”的学术  相似文献   

10.
《白马论》是公孙龙成名之作。“白马非马”的观点,至今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诡辩,有人指出是符合逻辑的命题。本文对近些年来,有关“白马非马”是逻辑命题的理由及其论证,进行了概括与分析,说明为诡辩辩护,也必将陷入诡辩。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公孙龙是唯心主义诡辩家。这是对其著作错误解读作出的错误判断。他的物位思想,是名位思想的理论基础。他通过君臣关系的分析,认为君臣当位则国家治(通),君臣错位则国家乱(变)。在对坚白石、白马的分析中,公孙龙洞察出个别与一般的差异,并采用剥离"繁辞"(坚、白)的方法,发现了"独而正"(石形、马形)的共相。他认为万物以形分类,"物莫非指"犹"物莫非形";"指"是共相,是"一般物",它存在于"个别物"(物指)中,又不同于"个别物"。"指非指"是"白马非马"的公式化表述。所谓的"离坚白派"与"合同异派"的对立和斗争,基本上不存在。  相似文献   

12.
公孙龙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他集名家(即当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辩者”,《汉书·艺文志》把他列为名家)思想的大成,是当时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公孙龙总结了当时“辩者”关于辩的技术,并使之成为较系统的理论。他有严重的唯心论和诡辩论的错误(如提出“坚白石离”、“鸡足三”、“牛羊足五”等),因而成了我国古代诡辩学派中“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然而,《公孙龙》一书还包含有摸索唯物主义的思想,尤其是对名(概念)曾作过比较深刻的逻辑分析,提出了“白马非马”这一重要的逻辑命题,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本文就《白马论》一文的逻辑思想,作初步的研究和剖析。  相似文献   

13.
“白马非马”还是诡辩──与李其祥先生商榷张章騄,王四达“白马非马”典型地表现了战国名家公孙龙在逻辑问题上的特点──诡辩。刘勰用“辞巧理拙”(《文心雕龙·诸子》)来评论”白马非马”,恰如其份,代表着古今大多数人的态度。李其祥先生在《华侨大学学报》(哲社...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思想史上,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著有《白马论》,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出于此)有相当的影响。对于他自己的这一得意命题,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公孙龙子长笺》)。如果说“白马是马”,人们一目了然,可是说“白马非马”却容易让人产生异议。  相似文献   

15.
对曹丕《典论·论文》的评价,鲁迅先生在其《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丕著有《典论》,现已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由此可见,鲁迅虽然是在论述《典论·论文》时,用了“文学的自觉”这样一个概念,但在他  相似文献   

16.
公孙龙(约前325~250年),复姓公孙,名龙,字子秉,战国时赵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公孙龙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岁”。《集解》引郑玄曰:“楚人”,《正义》引《家语》:“卫人”。又《史记·孟荀列传》谓:“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如此即有两公孙龙的问题。据近人考定,著作《公孙龙子》一书者乃战国末年赵人公孙龙。约晚于惠施,略早于荀子,大抵与《墨经》作者同时。为赵平原君门客多年,曾劝平原君勿以存邯郸而受封,平原君待之甚厚。提倡“偃兵”,曾一度游燕,说燕昭王以偃兵事,又曾与赵惠文王论偃兵事。晚年,齐使邹衍过赵,相与辩难,公孙龙遂被绌,后即卒。  相似文献   

17.
第一篇作文     
<正>题引:喜欢写作文的人,他的内心会升腾起一个现实世界之外的心灵世界,这个心灵世界就是乐土、彼岸、桃花源,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处所。快快拎着一只铅笔,在小字本上写作文。题目是《快乐的一天》。只见他这样开头:“今天,我在婆婆家玩。”中间一大段都是空白,最后一行这样写:“这真是快乐的一天哪!”我问他中间为什么空着,他说先把开头和结尾写好,中间再想想。  相似文献   

18.
《指物论》是《公孙龙子》中最难理解、最难解读的一篇。从几组关键概念出发,科学全面地审视文本含义,梳理其论证结构,不难发现“物”与“实”内涵上的差异,“指”与“非指”的互相关联以及“名”的确切含义;从主、客双方的论证过程看,主方对事物的认识更深、更科学,但论辩形式上却留下了偷换概念、混淆论题等逻辑缺憾;而客方的论辩没能辩清“指”的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19.
《白马论》的主旨是用内涵论反对外延论的语义学。公孙龙在元语言层次通过内涵分析证明了“‘白马’非‘马”,对先秦语言哲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当公孙龙在对象语言层次,试图反驳真命题“白马、马也”时,完全暴露了他理论的不足,充分表现了其“苛察缴绕”的辩者特色。“白马非马”绝非辩证命题。  相似文献   

20.
杨献珍同志关于“合二而一”的观点,是否认矛盾、调和矛盾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和“一分为二”是根本对立的。可是,姚伯茂同志继《浅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七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后,又发表了《再评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讨论》(八月二日《文汇报》,竭力为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制造论据,歪曲“一分为二”,美化“合二而一”。在《浅评》中,姚伯茂同志通过虚构的矛盾分类,力图使“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平分天下,而在《再评》中,已经不满足于独霸一方,把“合二而一”吹得非常美妙,认为“从本质上说”、“合二而一”也“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表达”,企图全部取而代之。姚伯茂同志的论点是错误的。论据是用诡辩、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