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因此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是内在转化过程与外部制约过程的辩证统一体。一、内在转化过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基本问题 ,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如何转化为相应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问题。但是 ,由认知到行为是不能直接转化的 ,其间还必须经过知、情、信、意、行五个要素的均衡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知 ,即思想政治品德认识 ,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规范的理解和领悟。它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概念、思想政治品德判断以及世…  相似文献   

2.
德育过程体现为两大程式: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他律-自律-自觉-自为"程式与品德形成的"外塑-内化-内生-外化"程式。自我建构是品德形成的本质规律,德性内生是品德形成的实质。德育不仅是促进学生道德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还是从自律到自觉自为的过程。道德自觉自为是品德发展的教育目标,德育的使命主要是促进学生道德自觉自为品...  相似文献   

3.
品德行为是一种符合道德规范的个人行为,是道德风貌在个体行为中的表现,是受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和品德意志支配的个体现象,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它与品德意识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它的形成与调节过程中,自始至终受到品德意识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情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成为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和实现由知到行转化的内部条件,是品德内化过程中强大的动力和催化剂。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积极启发学生,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注  相似文献   

5.
人的品德是怎样形成的?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要经历什么环节?人的品德是怎样发展的?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过程要经历哪些阶段?人的品德形成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和外部影响及道德认知主体自身在品德形成过程各起什么样的作用,怎样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活与教学本就息息相关,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更是如此,教材内容的设置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活元素融入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分析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堂以生活元素为依托的现状,探究生活元素在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个体品德作为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内化过程。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个性,就得遵循个体社会规范学习与内化的规律来实施德育。  相似文献   

8.
品德教学来自生活,生活不能没有品德,在我们周边处处蕴藏着品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品德题材,发现与品德教学相吻合的学生生活切入点,把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生活化的教学走进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品德认知结构模式与社会变革时期的品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认知结构模式涉及到品德的心理结构成分与道德认知信息加工活动中的道德知识系统等问题,后者与皮亚杰关于认知结构模式的基本过程紧密相关,也具有完全同化和完全顺应两种典型的活动机制;品德认知结构模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社会道德规范主导品德认知;个人利害得失问题的解决是品德认知的关键;品德心理结构成分与品德同一;品德与性格特征同一,我国社会变革时期品德教育的对策主要是:帮助学生完善道德知识系统,健全品德结构模式,注重性格养成,提高处理面临疑难道德问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为每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前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把"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同时,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并且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区,这也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通过教育因素的有效影响,促使学生将品德的规范逐步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激发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品德测评是各校德育工作与德育效果的契合点,对整个德育过程起着一种调控作用。本文对学生品德测评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引入档案袋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以求突破传统的品德测评模式,使得学校品德测评工作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从评价方式上讲,课程标准尤其强调本课程的评价目的在于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活动的过程。因此,必须体现品德评价过程化,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品德与生活课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职业技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统称“品德课程”)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达标训练活动,是石家庄市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活动。它以提高教师任教能力为目的,以全员参与、练以致用、注重过程为原则,对品德课程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示了过程培训的实在效果。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沈雪惠 《考试周刊》2014,(18):177-178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小学教学改革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应运而生。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综合经验性质的学科。其中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生活化是实现教学目标及落实教学理念的关键环节。文章通过总结多年小学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的新要求及学生现状,针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论述。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由知识经验的领会和掌握而引起品德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要经过很多的阶段。我们在培养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的实验研究中看到,品德整体结构的发展是在掌握和运用道德知识、练习和重复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完成的。如果一个儿童或青少年不学习道德知识(如法律知识),不练习道德行为规范,他的品德是得不到发展的。道德知识、认识和训练是品德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儿童与青少年的品德是在他们的"知"的反复提高和"行"的反复训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并须经过一个又一个阶段。可见,儿童  相似文献   

18.
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学科。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小学品德教材作了大幅度的改进,可以说新课程教科书是课程资源的中心.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现,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媒介。在新课程前进的过程中,教科书的变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品德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指出: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之一。这为我们指明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是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学科。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本文首先对情境教学法进行介绍,其次分析从课堂导入到情境教学法在品德与社会课的具体运用,最后提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过程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