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5年初,德国法西斯的彻底溃败已经为时不远,在击败纳粹德国后,盟国如何协同对日作战成为当时急待解决的问题。雅尔塔会议前夕,美军已逼近日本本土,对日决战日益临近。美国三军首脑估计,在德国投降后,尚需18个月才能打败日本。倘苏联不出兵对日作战,美国需付出伤亡一百万人的代价。当时原子弹尚未试验成功,为了缩短战争进程,减少美军伤亡,罗斯福希望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罗斯福还担心,苏联可能趁美国对日作战筋疲力竭之时,长趋直入中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北广大地区,严重影响战后美国控制中国的计划。为此,他希望与苏联达成一项谅解。 1945年2月4日到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在雅尔塔举行战时第二次三国首脑会议。 雅尔塔会议期间,罗斯福为争取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减少美军伤亡,竟然不惜牺性中国领土主权以满足苏联的要求。在2月8日罗斯福与斯大林的会晤中,基本同意了斯大林提出的条件,双方还约定对达成的协议保密。2月11日,苏方提出最后文本,当天,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在雅尔塔协定上签了字。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反法西斯同盟共召开了九次国际会议。在这些会议中 ,194 5年 2月 4~ 12日召开的雅尔塔会议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次。在雅尔塔会议期间 ,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三巨头”围绕德国、联合国、东欧和远东四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磋商 ,达成一系列协议。其中 ,在联合国问题上唇枪舌战你来我往的结果是确立了“雅尔塔公式” ;在远东问题上明争暗斗讨价还价的结果是签署了“雅尔塔密约”。明确“雅尔塔公式”的含义 ,弄清“雅尔塔密约”的内容与性质 ,对于认识雅尔塔会议的实质与历史地位至关重要。故本文将对此作简要介绍。人民教…  相似文献   

3.
雅尔塔会议是美英苏三国关于德国赔偿问题进行的第一次公开讨论。英苏之问的斗争大于美苏之间的斗争,美国则成为英苏矛盾的“调和者”。苏联在赔偿数量上的要求得到美国的支持,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罗斯福主张的大国合作(特别是美苏合作)的外交原则,但这种协调一致是极其短暂的。  相似文献   

4.
1945年2月,世界三大政治巨头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会面。克格勃认为这是实施其窃听计划——“金唇”行动的绝好时机,关键问题是如何将美国大使卡里曼从莫斯科引到克里米亚。苏联特工精心制定出一整套诱引方案。  相似文献   

5.
复习提示     
《历史学习》2006,(4):1-1
罗斯福新政通过改革克服经济危机,但是直至第二次大战爆发前,美国经济并没有恢复繁荣。战争使大多数工业国家都成为战场,只有美国能够生产和供应战争所需要的大量物资。这样,美国才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的阴影。在《开罗宣言》中,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雅尔塔体系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在这个体系下形成的两极格  相似文献   

6.
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签订了《雅尔塔协定》。《雅尔塔协定》对于加强三大国战时的团结,加快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其酝酿、签订和实施的过程中,却贯穿了三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一分析。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1944年时,欧洲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军和美英联军正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一步步把战争推近德国本土。雅尔塔会议前夕,东线的苏联军队已在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之1200公…  相似文献   

7.
杜鲁门政府在1945年中苏谈判之前和谈判期间,对《雅尔塔协定》的态度有所变化。谈判前,杜鲁门政府尽量晚告知国民政府协定内容,并对中方表示会继承罗斯福的决定,且拒绝解释协定内容和介入中苏会谈。这表明其谨慎被动地遵守协定且向中国施压的态度。当苏联在中苏谈判中提出超出协定的要求时,杜鲁门政府在外蒙古问题上采取了不干涉的妥协态度,在东北问题上则积极主动介入中苏谈判,还就某些内容作出具体解释,以抵制苏联的要求,坚持其对协定的理解,并最终使中苏达成了美国能接受的一系列协议。这种态度变化,源于苏联对待协定的态度、美国利益的考虑和彼时国际形势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8.
我校历史系刘达永副教授所著《走出经济困境》一书,最近已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一本较为全面研究罗斯福“新政”的专著。 1929年10月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至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之职时,全国仍然处于一片混乱、惊恐与绝望之中。罗斯福上任后,推出了有名的“新政”。罗斯福“新政”并非一些学者所说只解决经济上的问题,是就美国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从总体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作者介绍了罗斯福在经济、  相似文献   

9.
罗斯福新政是高中课本《世界历史》下册新增加的内容(试用本教材中没有)。它是美国历史和世界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近几年来,我国史学界对罗斯福新政的研究、讨论已广泛开展起来,下面结合学术界讨论的一些情况,谈谈我对罗斯福新政一些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1932年2月至1934年6月,世界裁军会议在日内瓦召开。美国的胡佛政府和罗斯福政府先后参加。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是从支持德国“权利平等”到有限支持德国重整军备。罗斯福上台后,改变胡佛政府在裁军问题上的对德政策,极力遏制德国的扩军野心,但约翰逊修正案使罗斯福的新政策胎死腹中。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的人口结构中,“美国黑人”(Black Amerians,以下简称黑人)约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黑人问题”是引人注目的研究题目。在涉及黑人的诸多问题中,研究美国总统对黑人的政治态度,已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罗斯福作为美国历史上著名而有影响的总统之一,他对黑人究竟抱什么样的政治态度,自然不会为学人所忽视。有一著作论定:“罗斯福……对黑人实行了一套怀柔政策。”笔者则认为:总观罗斯福对黑人的政治态度,他对黑人资产阶级以至部份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采取的是笼络政策;  相似文献   

12.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和印度支那托管计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越南政策最早的策划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即提出印度支那非殖民化的设想,主张战后对印度支那实行国际托管,反对法国再度控制印度支那。罗斯福的印度支那非殖民化设想反映了美国的利益和要求。但是由于局势变化,他去世前又同意法国战后重新控制印度支那。罗斯福的政策转变加剧了印度支那的复杂局势,导致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爆发,并最终使美国深陷其中。了解罗斯福政府的印度支那托管政策,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印度支那战争的起源。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以大国合作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成为维护世界安全的新秩序。然而,1947年3月冷战的爆发极大地冲击了雅尔塔体系的大国合作大厦。以美国和苏联各自为政的两大阵营时而合作,时而对抗,但对抗始终没有冲破合作的底线。可见。关于雅尔塔体系导致了冷战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冷战与雅尔塔体系是背道而驰的,冷战的核心是对抗,雅尔塔体系的核心是合作,雅尔塔体系不是导致了冷战,而是限制了冷战向热战的发展。相反,雅尔塔体系崩溃以后,不仅冷战思维依然存在,而且热战甚至是大规模的战争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苏联实力的增强、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及体系下存在的矛盾、联合国的成立、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纽伦堡审判、分治德国、美国占领日本)。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它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标志着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有利于世界和平。但是,雅尔塔体系基本上反映大国的实力  相似文献   

15.
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4届的总统。他出身于富豪家庭,父亲学过法律,又经过商,很有钱。罗斯福的父亲和母亲相差26岁,当罗斯福出生时,父亲年龄已经很大了。罗斯福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可是很早就离家在外,罗斯福的降生给这个本来就十分幸福的家庭又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幼小的罗斯福成为父母关注的中心。罗斯福的父母  相似文献   

16.
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罗斯福“新政”提出的历史背景、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经历的发展阶段及产生的后果等等,对罗斯福“新政”的实质作一简要的剖析,并对其历史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黄敬聪 《考试周刊》2010,(16):54-55
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让美国损失惨重,却成为了美国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对日宣战的理由,美国的参战为二战的提前结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对于珍珠港事件的真相,众说纷纭,甚至有这样的一种说法: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为了让日本放第一枪,进而将美国拖入战争而使出的苦肉计。但真相真是如此吗?本文从日本蓄谋已久、美国麻痹大意、罗斯福战略估计错误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说明珍珠港事件并非罗斯福的苦肉计。  相似文献   

18.
非殖民化是罗斯福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从一战后直至其生命最后一刻,他是反殖民主义的。但是,不同时期的西方学者对他的非殖民化思想所持的观点存有巨大差异。正统观点认为罗斯福非殖民化思想源于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传统,而修正学派坚持认为罗斯福的反殖民政策有益于美国国家利益。一些西方史学家提出罗斯福的反殖民政策的制定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因素影响。中国学者一般认为罗斯福的非殖民政策是建立在美国国家利益之上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史学界对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外交政策进行了重新评价.着重肯定了罗斯福同孤立主义的斗争,承认他对引导美国投入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这对于克服过去对罗斯福评价的片面性,了解罗斯福外交政策的积极趋向,是有必要的.然而,三十年代罗斯福的外交政策毕竟是很矛盾的.反孤立主义、反法西斯侵略即使是主要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面,而同时也还存在绥靖主义的一面.一九三八年希特勒挑起捷克苏台德问题的“五月危机”前后,美国的外交活动可以说明这一点.捷克“五月危机”时期,罗斯福支持过英法的绥靖活动,这是大家都比较肯定的.但是,当时美国到底参与了哪些活动?这些活动又起了什么作用?则还不是很清楚.原因在于美国没有公开参与,它的活动主要是在幕后进行的.这也是当时美国绥靖活动的一个特点.所以本文拟就张伯伦上台后绥靖格局的形成,“五月危机”的迫捷屈服,慕尼黑会议的召开等这三段美国的外交活动及其作用加以论列.(一)关于绥靖格局的形成和罗斯福的政策张伯伦是在一九三七年五月继鲍尔温任英国首相的.这时希特勒已进兵莱因兰,公开重  相似文献   

20.
美国第32届总统富兰克 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 上惟一连任了4届的总统。 他出身于富贵家庭。父亲 学过法律,又经过商,很有钱。 罗斯福的父亲和母亲相差26 岁。当罗斯福出生时,父亲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