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工作者要走基层,转作风,就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这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保障.对此,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正确理解和自觉贯彻,切切实实地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三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三贴近”中的实际是根基,生活是源泉,群众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本质和核心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新闻战线推行“三深入”,实际就是践行“三贴近”的具体表现,是新闻工作者接地气、长灵气、出生气的一个过程,也是感受时代脉动、吮吸生活醇香、倾听群众心声的极佳途径.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到基层采访、观察,转作风、改文风,才能求得“三贴近”.  相似文献   

3.
在纷繁的当今社会中发现和宣传先进典型,是新闻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生活中选择先进典型,并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新闻“三贴近”原则,才能使所报道的先进典型真正走进受众心中,发挥典型引路的教育示范作用,才能最终达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为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增加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三贴近”原则对于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的《今日女报》来说,就是要贴近女性的工作和生活,维护女性的合法权益,关注女性的发展与进步。提高读者的参与度是实现“三贴近”的重要途径。坚持“三贴近”。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新闻媒体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要求指导记者的新闻采访工作,既是临沧日报社贯彻落实市委“解放思想,为民办报”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新闻工作者转变作风、转变文风,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提高舆论引导和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新闻宣传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一个事关新闻宣传效果的重要问题。离开“三贴近”,新闻必然会远离受众;“三贴近”是新闻报道的着眼点与最终归宿,只有践行“三贴近”,才能实现新闻宣传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实际、生活、群众是文化活力与魅力的源泉,文化价值和意义所在。新闻实现"三贴近"的基本途径:转变观念,以民为本,新闻选择要面向群众;调查研究,深入现场,新闻工作者要改进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真实准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透明。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一个事关新闻传播效果的大问题。离开“三贴近”,新闻必然会远离受众;“三贴近”是新闻报道的着眼点与最终归宿;只有践行“三贴近”,才能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即“三贴近”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它体现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多层面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三贴近”原则,必须关注和研究学生实际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突出的问题,如网络化和信息化带来的问题、贫困生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三贴近”的要求,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三贴近”是党中央对加强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结合起来,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多报道群众身边事。各报纸传媒贯彻落实“三贴近”,最显眼的是增加了新闻评论,使报纸评论形式多样化,因此,报纸新闻写作必须创新,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真品、精品。  相似文献   

11.
宁娟 《华章》2012,(12)
“三多”问题是新闻工作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新闻的质量降低,吸引力下降.因此,需要新闻工作者改变现有状况,以群众为本.本文简述如何创新新闻采编工作思路,从群众的角度报道新闻、加强新闻对于群众的吸引力以及改变新闻播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百姓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广大新闻工作者,努力把新闻工作的坐标定在基层,采写大量真实可信的新闻,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新闻记者也只有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接地气",经常到群众中间,到基层一线采访,才能真正了解民之所思,民之所想,民之所盼,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在实践中为百姓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日益提高。使新闻作品变得更“美”,是提高新闻作品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新闻工作者应深入对新闻美学要点及规律的探究,并将美学的标准贯穿新闻工作的始终,指导实际工作,通过新闻“美”的方式,引导和启发群众,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茹  王强 《鸡西大学学报》2008,8(2):114-115
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是时代的需要,是新闻报道服从、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新闻工作的本位回归和进步。“三贴近”为新闻报道更好地彰显以人为本,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新闻工作者要牢记“最广大人民群众”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这两点,既要当好“喉舌“,又要起到“桥梁”作用。在报道中,要充分尊重人的“知情权”“话语权”“表达权”“隐私权”“情感权”“肖像权”等等。  相似文献   

15.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党报新闻工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报新闻报道要敢于用正确舆论导向来触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改进会议报道,新闻记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6.
广播电视节目是沟通党和人民的桥梁,党中央提出宣传工作要“三贴近“,民生新闻就是新闻传播“三贴近“的具体形式.大安电视台近年来贴近本地实际,大刀阔斧地对栏目进行调整,在民生新闻上做足了文章,传播渠道多样化,努力为群众搞好政策服务、法律服务、科技服务、健康服务、市场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7.
信息参考     
密切新闻报道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中国记者》2 0 0 4/4期撰文认为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三贴近”原则 ,积极探索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表现形式 ,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1 “三贴近”的本质和核心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抓住这一本质核心 ,改进新闻报道就有了突破口和着力点。坚持“三贴近”原则 ,进一步密切新闻报道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新闻报道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抓住“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本质和核心 ,就能推动新闻战线的同志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论邹韬奋在新闻实践中的"三贴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是邹韬奋先生诞辰110周年。重读有关邹韬奋先生的集,感触很多。笔认为,现在中央大力提倡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前,韬奋先生就在新闻实践中非常注意新闻宣传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对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韬奋先生是我国最早全方位地进行“三贴近”的楷模,他身体力行的“三贴近”作风,对于当代传媒人来说仍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和社会的推动者,要求执政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求新闻工作者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人民领袖对"人民性"精神内涵作了精辟论述。革命的理论指导革命实践,记者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新闻人与人民群众关系应当水乳交融,成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贴近群众,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回归。贴近群众,也是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和提高舆论引导艺术的必然要求。新闻报道应当具有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文风,人民群众才会喜闻乐见。为此,记者应有深入实际的采访作风,怀有调查研究的写作态度,才能写出人民满意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新闻舆论不仅要导向正确 ,而且还要提高新闻舆论导向水平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改革开放 ,经济建设的需要。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意识是提高新闻舆论导向水平的前提 ;提高新闻从业者的素质是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的关键。提高新闻舆论导向水平 ,要深入实际、讲究实效、重视社会效果 ;选题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运用典型 ,运用细节 ,“小中见大” ;必须使舆论导向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坚持弘扬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统一 ;还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防止个别人“捅漏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