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古代"避讳"之礼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制度,是古人忌讳传统的延续或传承,即在人死之后讳称其名,以示敬鬼神之义,并由最初的避君王名讳,又发展出家讳、私讳,甚至名字的谐音也要讳,演绎出种种避讳之事,避讳之制因此愈演愈烈。避讳制度既有敬奉鬼神、尊崇先父先王的传统文化心理,又有迂腐而荒诞不经的迷信观念。  相似文献   

2.
王新丽 《文教资料》2008,(28):112-114
避讳是我国古代王权政治与宗法社会等级观念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体现.在周代,统治者已把避讳作为"礼"的内容之一纳入到周礼系统中,<礼记>中有许多关于避讳的规定,如公讳和私讳、取名和称名的避讳、史书记载的避讳、讳与不讳、避讳的学问和管理等.避讳在古代社会的承继和发展,对我国古代经传子史书籍的书写和传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了解古代人名的避讳制度 ,将有助于消除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障碍 ,对古文学习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孙璐 《小学语文》2012,(1):85-87
中国文化中避名讳的现象不仅古代有,到现代一样根深蒂固。比如,中国人对长辈、领导很少直呼其名,这就是一种常见的避讳现象。避讳现象复杂而有趣,也值得研究。本文粗略谈谈名讳现象的规则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古代避讳作为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存现了两千多年的社会文化现象,始终和汉字密切相关。一方面,汉字所包含的大量信息被用来发展为避讳;另一方面,避讳的发展又反过来对汉字的使用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6.
语讳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语言避忌现象。同时,它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民俗内容。从避凶趋吉和避俗求雅两个方面对梅县话语讳进行分门别类的描写,并在描写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及民俗的角度,对各语讳形成原因及避讳方式作了详尽的分析和解释。由此,不仅能引出梅县话语讳的许多特征,而且可展现梅县地域文化和民俗的诸多特色。  相似文献   

7.
古代的避讳,源于古老的语言禁忌。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从避讳的起源、形成、避讳的形式和方法上入手,分析了避名讳已成为一种具体而完备的制度,而日常生活中的避讳已演化为一种民俗,从而大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避讳与成语     
避讳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名目繁多,规定严格,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古代语词的园地里制造了许多不必要麻烦。现在流传的成语中有不少打上了避讳的烙印。下面择其一、二说明之。  相似文献   

9.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在日常交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从避讳禁忌和避俗求雅两方面对英语委婉语的避讳功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国古代汉语改字、缺字、缺笔之避讳文化习俗进行举例讨论,着重分析研究这三类避讳形式在学术研究中的三个重要作用:第一,古代避讳之文化习俗可以为研究古代语音服务。这主要表现在用同音字代替避讳本字和避嫌名这两种避讳形式上。第二,古代避讳之文化习俗可以帮助鉴别古代汉语的同义词。古代避讳的这个作用,主要从用同义词代替避讳本字的改字避讳方法中表现出来。第三,利用“改字、缺字、缺笔”这三种避讳表现形式,可以考求、印证某一古籍文献资料的写作或刻印年代。  相似文献   

11.
偏讳是避讳的一种,对于它的理解历来难有定论。关于二名不偏讳的本义,常见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二名不偏讳,即二字皆须避;一种是二名不稿讳,即仅避其中一字即可。争执的关键在“偏”字,两种说法都能自圆其说,都有据可证。考索二名、偏讳、史例诸方面,二名不偏讳的本义应该是指后者,即二名不偏讳。  相似文献   

12.
对人名称谓的"避讳"是中国古代突出的文化现象,日本在古代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文化现象,虽然两国的避讳在起源上是一致的,但在其表达的具体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避讳对象、避讳方式、触讳惩罚以及避讳对讳者名字的影响等方面,其原因应与两国民众思维方式、对于皇权态度的不同,以及两国对于汉字使用的地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3.
试述英语委婉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委婉语是英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在语言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主要有避讳功能、礼貌功能和掩饰功能.  相似文献   

14.
避讳是中国古代为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而改写为其他的字的一种制度。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有的或同音的字。这种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特有的一种历史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由于皇帝的名字不许直呼而产生的.中国古代,皇帝的地位至高无尚,他的名字既不许直呼,也不许直接书写,他的丑事不许张扬,违者就要被杀头.既然不能直接表述,就需要用委婉的方式,那种委婉的“曲笔”的表达方式,就是避讳.中国古代避讳的种类,按其内容,可分为国讳、方讳、家讳三  相似文献   

16.
避讳,是中国古代史上特有的一种历史现象,在世界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即原来为整个社会共同使用的文字,一旦被当代皇帝用为名字,就被皇帝垄断专用,臣民不许使用及对其直称,而要用其他方法称呼,这就叫避讳,这种字叫“讳字”。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中说;“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  相似文献   

17.
避讳是中国古代的礼俗之一,在当今社会仍以特定形态存在。本文试从命名艺术的角度考察避讳现象的现代形态,从而对避讳学在现代社会的功用,作一斑窥豹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讳饰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是一种修辞伦理现象。其形成有着深厚的伦理基础,一方面根源于中国古代伦理社会成文的礼义规范,体现互以他人为重的伦理意识;另一方面则根源于人们趋吉避凶的伦理情感。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建构与制约着修辞表达者的修辞心理,从而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修辞伦理表达。研究讳饰现象产生的伦理渊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与运用讳饰辞格。不仅如此,在日常的交际交流中,还将强化人们恰当运用讳饰辞格以增强交际效果的修辞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9.
避讳语是言语交际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的使用跟社会文化心理和习俗密切相关。《左传》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文献典籍,其中使用的避讳语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解读英语委婉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社会,委婉语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用语言来调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委婉语反映出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从而也体现出了委婉语的各种社会交际功能,因此,委婉语在英语语言国家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它具有避讳、避俗、礼貌、掩饰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