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美国德鲁大学(Drew University)馆藏资料为主要基础,描述清末福建美以美会教会两次内部争论,力图从新角度探讨清末基督教史。文章认为:西方传教士并不是清末中国基督教的唯一代表。中国基督徒、西方传教士,同样是清末传教运动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清末福建美以美会,传教士的内部矛盾与华人基督徒的影响密切相关。双方的互动交流构成清末基督教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2.
高第丕夫妇作为美国南浸信会传教士,自1852年受差会委派来华后,在华活动近50年,且大部分传教生涯都在山东度过。他们悉心传教,同时从事世俗商业活动与编书工作。后因与差会意见不合,遂而脱离,于1893年自创"泰安福音会"。他们在与地方社会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逐渐改变传教方针以适应时局,另方面又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高氏夫妇的个案映射出近代来华传教士群体的复杂性,他们每每根据当地民众的反应而调整传教方略,从而使教会内部有"异类杂音"的存在。但归根结底,近代来华传教士开展活动仍本着"中华归主"的使命感,其所有活动最终仍旧为传教服务。  相似文献   

3.
1835年,美国传教医生伯驾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基督教眼科医局,这便是存在了一百多年之久的著名教会医院——广州博济医院的前身。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首批美国新教传教士来华之后,在短短的十多年间,美国的传教事业即跃居西方各国之首位,美国传教士人数占西方来华传教士总数的三分之二上。因此,伯驾创办广州眼科医局之举,作为美国来华传教士的初期活动之一,便很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了。  相似文献   

4.
美国第一位来华医药传教士伯驾在广州设立了眼科医局,在为中国民族施教行医的同时,传播基督教义,开创了医务传教的方法,并组织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医务传教会———“中国医务传教会”。伯驾的医务传教活动,促进了广州的西医事业的兴起,也为美国政府侵略中国提供了服务。  相似文献   

5.
回顾清至民国时期基督教(新教)的一个差会———美以美会在莆田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概况。指出清至民国时期莆田美以美会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关注:本地信徒在建堂传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在“三自”方面的实践起步早,但成效低。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西文化教育交流史上,伦敦会作为最早派遣传教士来华传教的英国基督教布道会,致力于采取"社会服务型"传教策略和方式在华开展教育、出版、医疗、慈善等活动长达一个多世纪,不少中国知识分子早年曾就读于伦敦会创办的各类学校,或协助伦敦会传教士在华开展翻译及其他文教活动,王韬、孙中山、许地山即为其中的杰出代表。探讨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伦敦会之间所建立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界从一个重要的侧面了解在近代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特别是基督教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医务传道方法与“中国医务传道会”的早期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30年,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其传教活动中,根据中国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中国民众对外来宗教的态度,逐渐探索并形成了一种具有特色的传教方法,即“医务传道”方法。传教士试图通过为一般民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来扩大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基础。1838年成立的“中国医务传道会”,是具体推行这种传教方法的机构。从1830到1850年间。在它的组织和支持下,一些传教医生在各通商口岸分别开办了医疗机构,医治病人数十万。“ 医务传道”活动使基督教新教势力在中国的扩展获得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在客观上也为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传教士对近代宁波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鸦片战争以后,西洋传教士纷纷来华。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商埠之一,传教士在宁波的活动较为活跃,他们在宁波从事传教活动同时,通过创办新式学校、发行报纸书籍、设医院举慈善等方式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大大推动了宁波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宁波作为一个开放时间较早的港口,在历史上对外交流一直相当频繁,在近代也是受西方影响较早的地区。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外经济交往上,还体现在西方宗教的传播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后,宁波作为全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于1844年1月1日正式开埠。而通过《望厦条约》和《黄浦条约》,西方传教士取得了在中国自由传教的权利。宁波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传教士到此。他们在传教过程中深入观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教育、文化、民俗、医疗、慈善机构的活动等,向西方世界介绍宁波,介绍中国。在这些传教士中,本文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到宁波来的基督教传教士美魏茶在宁波的活动做个案分析。通过他的书信及著作来分析他对当时宁波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评价,力求了解传教士对当时中国现状的看法,并以西方人士之眼透视中国清末的社会百态。1美魏茶的宁波之行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ine),受英国伦敦差会派遣,到中国大陆传教。在宁波驻留七个月(1842年12月7日至1843年7月7日)。在此期间,他利用各种机会,深入了解宁波当时的各个侧面,写下了许多文字。在宗教宣传方面,曾在宁波发表《乡训五十二则...  相似文献   

10.
1850年来华的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在华62年。伴随着传教士入华和中西文化的相遇,丁韪良的传教活动也须应对中西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问题。国内虽对丁韪良的活动有丰富的研究,但缺乏在跨文化视野下探讨其传教策略的转变。文章拟从跨文化视角,围绕文化冲突、融合的主线来阐释丁韪良不同时段的不同传教策略与相应活动,这对深入认识、理解和客观评价该时期传教士群体在华的活动以及其活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教传教士来华进行传教活动之初,为了克服中国社会的信仰阻力,乃援引了医疗、办学等手段以便广布福音。此时的传教活动,只是一个明显的借助手段,其真实的功用主要是为了吸引来自中国社会下层的信徒,后来传教事业的发展也证明这一手段的效用。但很有意味的是,这种传教手段与其传教事业本身的张力却也日渐凸显。对于传教士而言,其职业身份存在着某种角色上的紧张,在“职业传教士”与“文化传播者”之间日渐出现着明显的冲突,正是这种紧张与冲突逐渐导引着其传教手段与其宗教目的发生了背离,这种背离为中美文化交流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2.
明万历年间,来华的传教士为了谋求教务之发展,在反复探索、权衡后,采取了展现西方科学为主旨的传教策略。他们不仅以白鸣钟作“铺路石”在广东有了最初的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3.
近代来华传教士对科举制度的反思与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教士来华后对中国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猛烈的批判,他们既批判科举考试空疏的内容和繁琐的形式,又主张保留八股时;既赞赏科举制度的内在价值,又要求增加西学内容;既鼓吹兴办新学校,又倡议保留旧功名。这是传教士“以中较西”和调整传教策略的结果,又是近代中国复杂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是部分传教士“中国情结”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近代来华传教士编译出版教科书活动史略黄新宪近代来华传教士在宣传宗教教义,发展传教事业的同时,也积极介入教育活动,对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值得指出的是,传教士对教育活动的干预和介入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中编译与出版教科...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基督新教,下同)于清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由美国归正教会传教士雅卑理从厦门传入福建。 1844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施敦力·约翰(施约翰)和养为霖也来厦门传教,于 1846年在厦门创办女学一所。 1847年,到福州传教的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柯林和怀德亦在福州创办一所学塾。这是福建最早的两所简易基督教会学校,教育程度均大体相当于初级小学。   从 19世纪中期到 19世纪末,随着基督教势力在福建的不断发展,来闽传教的西方各大基督教差会①和福建本地的基督教会组织,都将办教育作为促进宣教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从信…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传教士“医学传播”的方式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在传教的过程中,也将西方的医学传入中国,并利用“传医”获取国人的信任,方便其“传教”活动。同时这种“传教”活动,也促进了医疗事业的进展,并从沿海逐步深入到内地,给中国近代医学事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从四个方面分析传教士在中国的“医学传播”活动,提出“传医”与“传教”的关系,及传教士在中国医学领域里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耶稣会士罗明坚撰写的《新编西竺国天主实录》新近影印出版,使学能够有机会与后期刻本《天主圣教实录》进行比较研究。早期来华耶稣会传教士传教策略的重大改变、以及早期耶稣会士从“西僧”到“西儒”身份转变的适错过程,均在不同版本比较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8.
女传教士群体是基督教循道公会在中国西南地区传教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其组成主要包括早期传教士夫人,以及随后来华的独立女性传教士和中国本土女性传教士三种情形。她们以异于男性传教士的特殊身份和特殊方法,在近代西南妇女传教事业和教育事业中发挥了一种相得益彰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面对近代中国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森严的文化壁垒,以马礼逊、郭士立、伯驾等人为主要代表的早期来华传教士,在长期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一种以向当地居民提供义务性医疗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协助传教活动为最终目标的传教模式和理论,即"医药传教"。"医药传教"是基督教海外传教活动与近代中国社会相结合的历史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对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以及近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礼逊 (RobertMorrison 1782~ 183 4 ) ,英国基督新教牧师 ,180 7年受英国伦敦海外传教会派遣来华 ,是第一位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也是采用医药方式传教的重要人物。在佛教传入中国时 ,中国的传统医术就受到了影响。元代 ,约翰蒙特高维诺到大都传教 ,据说其在入天主教的一派方济各会前 ,学习过医学。 13 0 3年 ,罗马教皇曾派林巴地(Lambard)外科医生抵大都以助传教① 。天主教内顽固反改革的一派耶稣会士来华后 ,在中国传播医学的人就更多了 ,邓玉函的《人身概说》是人体解剖学传入中国最早的著作 ;在艾儒略的《西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