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阐述了高职教育社会选择的含义,指出了高职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选择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分析了高职教育的社会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与社会选择相融合,并提出了高职教育与社会选择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教育社会一体化理论,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筒要概括。其基本方面包括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及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教育内容与社会要求的关系,社会成员与教育对象角色的联通,社会支持、作用和参与教育的过程和途径等。对这些基本方面与相互联系进行科学分析、概括和阐述,才可正确认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社会的产物,其发生和发展只能在社会背景中才能得到说明。教育本身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也只能在社会历史中得到解释。归根到底主运用语境分析方法,将教育作为一种本置于产生它的社会大背景中加以考察,提出“社会语境”和“教育语境”的概念,初步探讨了它们的结构,进一步揭示了社会语境作用于教育的内在机制和教育语境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能够弥合智能技术生产与教育应用的线性两分割裂状态,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场域意向性之间的互通与平衡,有效规避与控制智能技术异化教育的风险。通过对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进行价值透视,结合芬伯格的次级工具化理论对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通过“系统化、中介化、职业化和主动性”四个环节的作用,能够逐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场域中完成社会化改造。基于此,在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发展中,应健全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试点机制,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伦理框架,保证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的全过程受控,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验治理循环圈,进而推进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负责任创新。  相似文献   

5.
社区教育─—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的结合点鹿鸣目前,社区教育在不少地方兴起,引起了社会、学校和家长的热情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区教育以其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区域为依托,与一定的社会区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区是缩小了的社会,但又是由一个个家庭组...  相似文献   

6.
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是当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反映。所以,教育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体现为教育同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任何社会的教育,都由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所决定,并为这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简而言之,即教育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本文仅就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和人才的支撑。本通过对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关关系,指出了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与全国及其他省市相比之下的优势和不足,并初步探讨了其中的原因,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变迁,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社区教育作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求,社区教育平台的精准化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首先对学习型社会和社区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学习型社会视域下社区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随后,对社区教育平台的定义和功能进行了阐述,并深入探讨了其发展模式和现状。进一步提出了社区教育平台精准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包括了解社区居民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建立个性化学习模式以及加强社区合作与共建。  相似文献   

9.
教育批评的盛行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集中反映了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崭新变化与时代特征。质言之,教育批评的盛行在于教育在社会中的位置正在发生着从边缘到中心的转移,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一个教育基础。对教育批评的社会基础的透析,一定意义和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对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基本解释。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日益成为一个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实践领域。教育的先导性意味着教育日益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力量;教育的全局性意味着教育与社会的各个系统和部门之间,与千家万户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的关联;教育的基础性意味着教育是社会各项事业存续和发展的前提与必要条件。无论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看,  相似文献   

11.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育在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作用的同时,社会政治、经济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财力支持与税收优惠诱导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财政支持框架,对加快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国现行教育财政政策与税收调节措施在结构与功能上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必须尽快构建一套完整的教育财政支持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2.
教育公平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由于教育能够明显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温家宝总理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促进和保障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懈追求的目标。为此,本刊约请了四川省内部分高校与中小学校教育管理者围绕“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进行了探讨,对实现教育公平进行了一些理性思考。也提出了初步的实践建议。本专题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然而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后,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与人在社会财富占有量和占有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一定差异,社会分层现象日益明显,从而影响了教育公平.文章从中小学教育的起点、过程、结果等方面论述了社会分层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革中的社会实践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变革中必须树立社会实践观念,教育目标要具有层次性、社会现实性,教育途径和方法要增强社会实践性,教育内容要具有社会适应性,教育过程要具有可选择性。  相似文献   

15.
教育信息科学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信息社会与教育   人类的社会正向着信息社会不断地发展。信息社会不仅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环境。   1.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信息社会的基本原则是多样化、综合化、分散化、分权化、最佳化和非同时化。这样的原则和要求,决定了信息社会对人才、对教育的要求,决定了信息社会的人才观与产业社会的人才观具有了很大的不同。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只注重能对知识进行存储、检索型的学力,更注重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注重思维、分析、判断、表现和创新的能力,注重解决问题时的…  相似文献   

16.
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这一要求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方向,提出了社会实践的主要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可以实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终将走向社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社会是一所生动的大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相结合,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育哲学漫谈”之四。回答“教育是什么”,即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哲学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分析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着眼,在阐述教育内部的和外部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概括地提出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通过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发展并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针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了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阐述了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共同形成合作联盟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运作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面向学习社会教育理论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理论受学习社会的理念和实践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嬗变,具体表现在理论取向、研究重点和任务等方面。教育理论以关注人的生命价值,把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自觉和自为的价值贯穿在教育原理之中;研究人的终身学习过程,围绕人与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来建立教育理论;强调教育理论要直接面向教育实践,加强与动态发展的教育实践的联系,进行事实研究为教育理论提供有力支撑。解读学习社会的内涵发展,审视学习社会对教育理论的各种新挑战,把握嬗变的动态,教育理论才能指导学习社会建设和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