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以五四化激进主义为制导性力量的化现代转型期,《学衡》以一种异质性思维与之构成了独特的历史性撑拒力量,激进与保守以对峙又互补的关系共同形成了化发展的合力,既保证了化现代转型不可或缺的突围性力量,又保证了现代性在实现过程中的自我矫正与补偿。作为一对共生的价值范畴,二只有在理解对方的同时才能全面理解自身。  相似文献   

2.
该文回应了时下对五四文学革命典范性的挑战。从主体、传统、西方、文类方面阐述了中国现代文化转型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根本性意义。最后,还探讨了对五四文学革命评价的流变。  相似文献   

3.
晚清民初尚武思潮的缘起与五四激进主义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激进主义与晚清民初的尚武思潮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联系。在西方进化史观尤其是日本尚武精神的引领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弃"医"从"文"、从科学转向人文,轻"文"崇"武"、从诗人变身战士;对传统纲常伦理进行"价值重估",由此拉开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序幕。但因缺乏对西方人文历史的深刻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很快退潮,思想启蒙让位于更加崇尚暴力、更加表现激进的政治启蒙。这也从一个侧面真实地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张扬西化而又游离西学的双重困境:对现代性认知问题上的思想茫然性和中西方文化与文学融会过程中的历史复杂性。如果忽略尚武思潮这一内驱动力,我们就会失去对五四激进主义基本性质的科学描述与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代是中国"破旧立新"的时代,也是继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又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当时的知识分子纷纷叛离传统,走入西方,学习西方文明,以图改造发展中国社会.本文即以胡适和傅斯年为例,从他们幼时接受传统教育到青年叛离传统再到暮年回归传统,来分析"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体与传统文化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现代化与五四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概念的产生,旨在说明15、16世纪缘起于西欧并传播至北美与欧洲其他地区,继而席卷世界的变革过程,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之间的互动过程”。①“现代化”如同“文艺复兴”等概念一样,只是给人类社会某段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历史进程命名。它有其始点,也终将被其他社会进程所取代。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往往源于一系列冲突而引起的内部自发变革(如在英、美等国)或对外部刺激或压力所作出的反应(如在欧洲大陆与欠发达国家),其初衷及最终目的与其说是为了追求…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中国新诗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和创新,从传统古体诗歌的经典体式里成功突围,形成了中国新诗的新风格。新诗的产生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紧密相连,是政治和文化的激烈运动,促使中国文学的求新求变,完成了文学本身的蜕变。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潮是文化激进主义,而文化激进主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反传统,与传统彻底决裂,中国新诗在文化激进主义的影响下,不断探索中国新诗的出路,实现了中国新诗的话语重构。  相似文献   

7.
通过梳理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激进主义的思想发展脉络和学术主张,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的必要性,进而提出文化中庸主义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价值立场上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五四文化启蒙运动使儒家文化历经了两千多年来最为复杂、严峻的考验,启蒙思想家们以否定的方式猛烈地抨击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文化结构。但已经渗入中国民族血脉的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并投有因为短期功利而受到颠覆。尽管如此,当“后五四”时代的来临,启蒙主义的式微,五四作为一个民族记忆和传统精神,在历史分期里我们真正反思的时机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9.
胡先辅先生是"中国植物学之父",作为一位现代科学家,他在人文领域却以文化保守派的面目出现.20世纪20年代,作为《学衡》主将之一,他与文化激进主义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化比较是张东荪文化思想的重心,他本人不但参与了五四东西文化论争,而且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反思和批判了这场论争。通过梳理张东荪五四后相关文化观点,考察他对五四东西文化比较的整体认知,旨在借助这一特殊历史人物的视角,窥见这场思潮的概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文化上的新保守主义的风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出于新启蒙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文化立场的学者,围绕对"五四"的历史价值评判,各执一端,针锋相对地对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与保守两股文化思潮的历史功过进行了阐发。对"五四"的重评,包含了学术界诊断中国历史文化症结和引导当下文化走向的强烈诉求;体现了在全球化时代学术界对如何化解启蒙与保守、西化与民族化之间的间隔,以及寻求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意见分歧。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代表人物中,学衡派、梁启超和张君劢、梁漱溟、杜亚泉的关系相对松散,但也互相支持。吴宓、梁漱溟、章士钊、梁启超、杜亚泉等人都有各独立的交往圈,这些圈子通过学校、报刊、社团等途径聚集起来。吴宓、梁漱溟、梁启超等人与上、下代文化保守主义者之间有承上启下的关系。桐城派、江西诗派的人物给予章士钊、吴宓等人以支持。还有一批“宿儒”和“国学深湛”之士以及一批异国“同道”,也以各种方式令文化保守主义者感到“其道不孤”。这些人士各自的初衷和思考角度虽然不尽相同,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五四”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理论、舆论和情感、物资声援作用,是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直接生存空间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五年来,中国大陆的五四运动史研究稳步发展,日趋深化,取得了多方面成绩,呈现出一系列引入注目的进展与趋向:政治、思想、学术与社会多方互动关系研究日渐勃兴;思想寻绎与史实重建趋于深化、细化;历史反思意识持续高涨.上述三种趋向,均贯穿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体现出一种更趋精细、全面的历史观与注重多维度辩证思考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4.
吴宓家族与近世三原大儒刘古愚关系密切。在清华求学近6年,吴宓与汤用彤、吴芳吉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而且饶麓樵、J.Pickett等老师对他的诗歌赏鉴观和文化价值观倾向都有一定影响。同时,对儒家原典的熟读精思和对卡莱尔、爱默生、华兹华斯等人著述的阅读,也为他文化保守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埋下了伏笔。分析吴宓当时的言论可知,是赴关留学以前的本土微观文化环境和经历促使吴宓主动选择了拜白壁德为师,并进而成为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
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对现代史学的建立曾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古史辨派学术理念与学术范围的清理,分析古史辨派在学术与思潮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论现代新儒学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多层面的复杂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构成中国近现代新儒学的事实前提和逻辑原点,而西方近代文化的危机则是新儒学产生的个别性和直接性根源;现代新儒学的产生也离不开它的“宿敌”——文化激进主义的刺激;现代新儒学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员还与中国近现代的其他文化保守主义有着理论上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特别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已成为当代知识分子文学的源头和先导,是当今作家创作知识分子题材作品和当今读者解读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的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和参照系统。“五四”及二十年代前半期,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鲁迅是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开拓者,叶绍钧是中坚,张闻天的《路途》有其特殊意义,其他“三派四种”中的作品是其“平均分数”,多写感受,少写性格是其特点,也是其弱点。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的文化变革是当时社会变动中最具本质意义的变革.这场文化变革的核心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文化来指导中国社会.先进知识分子发动白话文运动、进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开展东西方文化的讨论等文化战线上的斗争,目的是要为中国确定一种能够指导社会前进的文化.知识分子的变革思想代表着五四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之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是一场复杂社会思潮革命及社会政治运动,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一次重要变革。美国文化学家、新进化学派代表人物怀特在文化层的基础上把文化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本文即从文化学的角度来重新阐释并系统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文化必然性及对当时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学是在对传统文学的否定中确立自身的,对传统文学的否定是五四新文学最重要的本质之一.五四新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否定是对"自己以前的存在形式"的否定.是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中的一次质的飞跃.从诗三百篇到明清小说,从楚辞对诗歌形式的革新到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中国文学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都是这一质的飞跃前的量变的积累.外国文学的影响只能是一种不起根本性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