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各种小说都有自己的模式,女性成长小说也不例外。以《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和《水与火的缠绵》为例,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作为成长对象的女性虽然各异但也有一定的共性。女性成长过程基本上都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的青春阶段,婚姻阶段,婚姻破裂及以后阶段。女性成长的方式主要为女主人公在与男性的关系、婚姻的关系和事业的关系中成长。成长的结果多是女主人公事业有成,心理独立,情感明晰。  相似文献   

2.
罗歆灵 《海外英语》2012,(20):198-200,203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视为美国成长小说的经典。作者J.D.塞林格遵循了美国成长小说"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这一基本写作模式,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不愿随波逐流过平庸生活,渴望儿童般的纯洁,在试图逃避虚伪成人世界的流浪过程中明白童年的天真无邪短暂易逝,最终接受现实走向社会的心路历程。该文主要基于美国成长小说的这一特殊写作模式对主人公霍尔顿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的成长过程进行细节分析,主要探讨成长小说中"流浪"和"困惑"在青年性格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下的网络玄幻小说写主人公从凡界一个少年达到仙界或神界的一位至尊人物的成长历程,可视为另类的成长小说叙事。与传统成长小说的"献身伦理"和"反成长"主人公不同,网络玄幻小说主人公采用"肉灵共修"式,有着一个不断上升的人生历程。其中,主人公的自身因素、他者因素和机缘巧合成为他们修真路上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构成了一个"反讽的英雄"形象。在故事叙事中,作者往往以玄理来构筑时空背景和情节,但又融合了鲜明的时代文化因素,使小说成为融合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因素的超现实文本。网络玄幻小说叙事在小说的类型意义上推动了"尚虚"类小说在当代的发展,又在文化意义上有利于当代文化人格的生态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文学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蓉 《嘉应学院学报》2010,28(10):64-66
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被评论家们称为福斯特的"意大利小说"。本文通过对女主人公露西的成长主题分析,力图在新的维度下对这部作品做出深入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远大前程》是他创作于晚期的一部优秀著作,也是其主要三部成长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以第一人称细致地叙述了主人公皮普的成长经历和思想逐渐成熟过程,以此启发现在的人们在实现个人的远大前程中,如何寻找真正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罗尧 《英语广场》2022,(4):35-39
《花园茶会》是英国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英国社会的阶级差别及主人公萝拉的成长历程。本文以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为研究方法,从文本中抽象出四个语义素,构成其基本的意义框架。笔者旨在通过分析这些语义符号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为揭示该小说的人物特点和思想主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追风筝的人》这本成长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成长的引路人是成长小说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本文从成长小说角度,对主人公阿米尔成长之路的引路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赎罪》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作之一,在众多的主题之中,成长主题尤为突出.文章从成长主题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主人公由无知到成熟的心灵历程,成长的阵痛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在这部成长小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主人公写作赎罪的过程正是其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马贩子的女儿》是英国二十世纪杰出小说家戴维德·赫伯特·劳伦斯的著名小说,被广泛认为是“劳伦斯式小说”的典范作品之一。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评析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梅宝在与弗格斯的爱情中不断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阐释了劳伦斯小说中重复出现的成长主题,从而达到了对该小说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爱玛》是简·奥斯汀所写的第五部小说,也可称为她的巅峰之作——其写作手法更为成熟,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更有深度。从小说样式来看,该作品可被定义为成长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爱玛起初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富家小姐,她经常对别人的感情,尤其是她贴身侍女哈丽特的婚事指手画脚。小说以爱玛的"乱点鸳鸯谱"为情节推动力,详细描述了爱玛在经历了一系列错误后逐渐走向了成熟,尤其在人格和道德上成长较大。在对爱玛的成长进行描写的同时,作者的笔触也记录了小说的另一女性人物——哈丽特的成长,她的成长作为爱玛的成长镜面投射并给予有力的支撑。本文将首先介绍成长小说,进而分析在该小说中主人公爱玛所经历的三个成长阶段,并从社会和道德的角度分析其成长的原因与局限性。最后旨在告诉读者女性的成长对整个社会的积极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福克纳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的第一篇小说,也是福克纳被讨论最多的短篇小说。理解这篇作品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分析:故事的叙述者,艾米丽一生中的大事件,艾米丽的四个形象,从而为深入分析这篇作品提供较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笔下的很多故事都是关于“欲望”的主题,故事情节的展开也与“欲望”的被压抑有着莫大的关联性。本文通过作者笔下的“欲望”描写出发,探究“欲望”主题沉沦的前后期表现,从揭示沉沦与救赎的矛盾形成原因,从而找到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被孟子誉为“圣之和者”的柳下惠受到后世儒家的大力推崇,“坐怀不乱”故事的广为流传,更是将他塑造成一位道德完人。然仔细分析典籍记载,从孔孟对其的赞许,到《毛传》的传说故事,再至《孔子家语》中的基本定型,佛教典籍内的短暂征引,最后至明清小说中“坐怀不乱”成为一个成语典故,故事乃是由后世逐步演绎而出,而并非历史事实。其出现的原因,一在于后世对儒家典籍的误读,二在于儒家自身理论建构的内部需要,三在于汉代儒家传经解经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现代心理学上将色调和人的心理、性格联系起来,探寻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色调有着不同的隐喻和象征,于是便衍生出了色彩心理学。施蛰存不是心理学家,但却是这个领域的较早涉足者,并且取得了斐然的创作成就。施蛰存短篇小说《魔道》中频繁出现的两种色调---黑色和白色均有典型的暗示指向,以此为切入点来分析探究人物心理活动轨迹,可以更确切地理解小说的脉络、思路和主旨。  相似文献   

15.
该文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二甲酚橙(XO)光度法测定锌的增敏作用.结果:锌-二甲酚橙(XO)络合物呈紫红色,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72 nm,摩尔吸收系数K=1.16×104 L·mol-1·cm-1.在六次甲基四胺缓冲体系中,加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后,锌-二甲酚橙(XO)-CTAB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83 nm,摩尔吸收系数K=1.76×104L·mol-1·cm-1,锌含量在0--2.0μg·mL-1范围内遵守朗伯比尔定律,线性回归方程为:A=0.2715 C+0.1447,检出限达到0.0053 g·L-1.该方法具有较高灵敏度,操作简便,可用此方法可有效地测定奶粉中的锌含量.  相似文献   

16.
《第七天》是余华继《兄弟》七年之后完成的最新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主人公死去后所经历的事情以及勾起的回忆,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平等、和谐的死亡世界。经过分析,作品中的生死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作品中的人物对死亡没有痛苦或恐惧,能够理性地看待死亡;生与死的意义被颠倒,死亡世界接近理想中的现实世界,更加引人向往;生与死由“爱”这条纽带联系起来,让人们在冰冷中感受到温情。这部小说暴露了大量的社会现实,引人深思,也备受争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作品充满奇思妙想,人物刻画细腻入微。《品酒"大师"》这部作品充满荒谬、贪婪、邪恶、虚伪,人物大都在"机关用尽"之际,不小心就"栽了跟头",或者在"聪明绝顶"之时,反被"聪明"所误。很多蛛丝马迹,如一张张隐形的手,将品酒"大师"贪婪的面纱层层剥离,露出本来面目。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对葡萄酒的看法;二是叙述者"我"的交代;三是参赌前的欲擒故纵行为;四是对葡萄酒喝前存放位置的揭示;五是面部表情的描述;六是要求增加赌注的行为。小说的最后,一直处于模糊状态的"女仆",一下子清楚地站到了显眼的位置,一语惊人,令品酒"大师"的种种"蛛丝马迹"清晰再现,展示了罗尔德·达尔作品迷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图画书已经成为儿童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且基础的一类,是儿童早期阅读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师范生在大量阅读图画书的前提下,应该逐步进入图画书的创编。在进行图画书创编时可以从续编或仿编开始,逐渐进入创造性创编。从传统故事、成长经验、阅读体验中提取故事因子,注意文字的简洁、童趣和节奏感,用图画的造型、色彩、布局和图画的细节展现故事,重视讲述故事时的图文结合点,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创编。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与外聘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往往处于一种以学期为周期、短暂的状态。这种视外聘教师为一种临时性资源,用以弥补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不足的做法,既不利于外聘教师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对外聘教师的管理机制应有所改变,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外聘教师参与高职院校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路径,逐步培养外聘教师对高职院校的忠诚度。  相似文献   

20.
安·恩莱特在《聚会》中将最伤痛的故事用最美的语言书写了出来,彰显出这个家族悲伤与坚定并存的一面。从揭露海格迪家族三代人的过去与现在入手,分析小说中个人创伤和集体创伤的书写,以及三代人为治愈创伤所进行的救赎,以此显示这个命运多舛的家族在侵蚀中最终实现了悲伤与坚定并存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