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新兴媒介形态,媒介技术的进步势必影响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接收方式。同时,直接影响公众对社会事件的理解和判断,在这种理性和非理性的价值判断过程中迅速触发公众议题,经过新媒体交互性的观点交流和碰撞形成的意见和观点是形成公众议题的重要途径,甚至这些意见和观点直接被政策接收和吸纳,直接成为政府施政政策。网络舆论领袖利用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在公共议题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他们将线上讨论环节直接扩展到线下实践环节,进而左右政府的相关政策。新媒体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在构建公共议题的过程中,和政府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构建公共议题方面彼此都呈现出主动化的态势,其双赢的关系能够促进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打造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对赵红霞的形象建构呈现出"英雄化"的色彩,与主流媒体的更注重于从社会性这个角度进行评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从新媒体对赵红霞形象建构出发,对新媒体与主流媒体形象建构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试图对新媒体形象建构呈现如此特征的原因以及新媒体该如何有所作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黄艾 《新闻传播》2012,(9):19-20
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与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微博、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日益成为公民表达自我、发表意见的强大舆论载体,它们为公共议题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讨论空间,并成为公民社会构建的重要力量。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应通过提升公民媒介素养、培养公民理性精神、大力推进民主化进程和法制建设等多种路径,不断完善公共利益表达渠道,促进公民社会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4.
苏好 《东南传播》2021,(10):20-22
记忆是个体进行自我认知的重要依据.个体通过生活实践积累记忆,再根据所积累的记忆逐步建构出对自我及所处环境的认知框架.社会记忆并非个体记忆的简单组合,而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有选择的呈现一定事件并依此建构而成.媒介是建构记忆的重要角色,传播技术的发展在深刻改变媒介生态环境,重构话语权力格局,赋予普通公民进行社会建构的权利的同时,也颠覆了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本文立足于新媒体环境,梳理了新媒体在记忆建构过程中产生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李冬青 《传媒》2016,(5):81-83
新媒体时代,社会的治理既要达到增大公民权利的目的,又要遏制违法和侵权行为的发生,需要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三大原则,并在长期的治理实践中促使三者深度融合、有机结合.本文从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工具三大维度入手,探讨新媒体如何在社会治理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靳文涛 《新闻前哨》2022,(12):52-53
目前,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实现高速发展的新媒体已逐渐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平台,而对比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传播模式更为多元化,交互性也更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重叠交融和传播结构的自由嵌套赋予了新媒体传播模式的复杂性特征。而在此类传播模式影响下,针对新媒体传播特征开展的舆情工作,更需不断完善其治理机制,通过系统化信息发布机制和常态化舆情回应机制的建设,进一步优化舆情治理效果,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在总结新媒体传播特征的同时,对新媒体传播模式下舆情治理的新要求进行全方位探索。  相似文献   

7.
单文怡 《东南传播》2018,(6):129-131
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极大的改变了公众的日常生活,为社会治理带来了机遇,但是新媒体对社会治理的挑战也不容小觑.笔者以大数据、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应用领域的具体案例,来分析归纳新媒体的使用为社会治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针对社会治理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充分认识新媒体,熟悉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社会治理思路,构建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完善和规范新媒体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大数据,构建政府与民众互动沟通机制,以期推动新媒体对社会治理发挥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温丽琼  张岚 《新闻知识》2023,(5):33-39+94
家暴问题在媒体的日益报道下逐渐从私人领域走进公共领域,但家暴议题在媒介建构中却呈现一定程度的“两性失衡”,这种失衡反映了父权社会的性别不平等,也揭示了媒体机构性别意识再生产的内在逻辑。目前,家暴议题报道多停留于表面,未能引发大众对于性别平等的深入思考与长远追求。在报道家暴议题时,应加入男性性别气质视角,意识到主流社会鼓励的刚性/支配趋势男性气质可能使男性受害者成为弱者中的弱者;警惕放大家暴议题中的“两性冲突”属性,以免损耗女性权益并加剧性别间的紧张感。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的兴起给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媒体形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强大的传媒形态,新媒体自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笔者于对新媒体的认识,新媒体目前发展中存在的挑战进行分析,然后分析新媒体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最终提出当前社会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和对策,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0.
赵昕 《今传媒》2013,(11):134-135
新媒体的出现与急速发展给新闻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编辑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不断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本文以新媒体的特点为切入点,探析新媒体环境下编辑功能的变化,并就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功能的变化与应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治理体系当中,基层社会治理一直是一个基础性的部分,只有将基层治理做到位才能真正完善我国的社会治理体系。而新媒体作为当前前沿的时代产物,渗入到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的各个方面,因此,本文基于当前的新媒体发展特点,对新媒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据此提出其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扮演。  相似文献   

1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源于西方社会学对社会结构的实证分析的探索,随着研究理念及测量方法的成熟,逐渐扩散运用于管理、信息、传播等多个学科.新媒体传播的“关系网络”特质日益凸显,传统的新媒体量化研究方法面临着诸多困境,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提供了工具参考.本文按照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媒体研究中谣言传播、微博粉丝传播、论坛舆论生成等主要测量指标进行了传播学解读.  相似文献   

13.
曹晋  王黔 《当代传播》2024,(1):30-38
本文聚焦交叉分析模式(Intersectionality Model)与中国新媒体情境中的社会性别研究。通过梳理交叉分析模式的理论脉络和女性主义研究的全球实践,分析在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型及传播新科技壁垒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学说如何因为对社会权力分配、不平等与压迫性的共同关注而加速交叉融合。本文以美容院的女性美容师和医院的男性护工等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交叉分析模式所诉求的社会性别平权和社会正义怎样落实到在地经验的分析场域,力图进一步拓展汇聚中国多种权力关系矩阵的批判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14.
卢军 《新闻传播》2023,(16):9-11
发展“新闻+”服务模式是新闻媒体行业积极适应新媒体生态的现实要求,也是依托新媒体优势、驱动行业变革的关键途径。在全媒体时代场景下,通过以“新闻+”服务模式为基础,以优化服务内容为重点,精准衔接用户需求,充分挖掘新闻资源价值,着力打破新闻资源相对分散、价值利用不足等现实困境,将全面拓宽新闻行业的发展空间。通过以新媒体生态为基础,针对“新闻+”服务模式的类型及价值进行解读,提出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如何借助新媒体技术推动乡村社会发展是我国当下一个普遍的问题.其中乡村网络信息入户是推进乡村信息网络建设的关键.利用有线电视,手机终端与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结合等间接手段把网络信息送到农户手中是现阶段切实可行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陈楠 《传媒》2021,(12):53-55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民间话语等成为社会舆论传播的重要内容,给社会舆情治理带来许多新挑战.政务新媒体是开展社会舆情治理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网络议题设置、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舆情疏导等功能.本文认为,应以《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为指导,提升政务新媒体内容质量,创新政务新媒体服务方式,加强政务新媒体社群建设,发挥政务新媒体的社会舆情治理功能.  相似文献   

17.
新的传播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媒介形态和社会传播格局也改变了营销传播产业的运作模式。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在新媒体环境下以内容创意为核心的新媒体营销整合运作模式,即以消费者洞察为起点,内容创意为核心,全平台应用,以达到销售促进的目的,最终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营销传播服务。  相似文献   

18.
张喆 《大观周刊》2011,(39):252-252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突飞猛进,以网络、手机,博客、播客、电子杂志、分众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一变化对新形式下的社会动员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认清这一发展趋势,充分发掘和利用信息网络对社会动员的积极作用,拓展社会动员渠道,丰富社会动员内容,创新社会动员形式,改进社会动员手段,增强社会动员效果,成为社会动员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被广泛使用后,"积极受众"、受众能动性等概念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本文认为,与电视传播不同,新媒体孕育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在传播方式上,体现为受众参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开放性文本的出现、媒介对受众个体的社会化建构;在传播文本方面,体现为意义的"内爆"和本文的失真。同时,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受众的参与空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之相应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信息内爆"弱化受众能动性、碎片化阅读削减传播效力、媒介成瘾导致受众行为失范、复制技术降低受众创新力。新媒体对"积极受众"的建构与解构并存。  相似文献   

20.
政务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的基础上,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新平台。政务新媒体连接着政府与民众两端,推动政务工作传播模式从单向转变为交互。当下,新媒介技术以势如破竹的态势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基层政府作为参与社会治理实践的关键角色,必须主动对政务新媒体进行角色调适。笔者意在探讨媒介融合视域下,政务新媒体实现社会治理角色优化的路径建构,试图为当下政务新媒体的社会治理功能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