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王丝琴 《视听》2023,(12):105-108
本文以深度访谈法,采用NVivo11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研究MBTI趣缘群体自我认同的建构机制以及这种基于自我认同建构起来的群体认同特征。研究发现,MBTI趣缘群体存在甚至长期存在自我怀疑的心理机制,这驱使着他们探求自我认知,获得更加清晰的个人画像,因而在测试上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与狂热性,热衷于做各种测试,但他们对于测试结果又表现出一定的能动性与理性,而非一味接受测试结果。经过多次测试,他们获得了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缓和了主体焦虑,同时强化了自我认同或自我否定。这种基于自我认知建构起来的群体采取标签式的交往模式,但形成的虚拟共同体是脆弱的、难以维系的。这类纯粹基于兴趣建构起来的群体更多需要互动仪式和社会资本的建构来维系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电影宣发传播作为电影产业链的后端环节,具有区别于其他环节的较高的价值增量,同时当下社会化媒体环境中以共同兴趣集聚的趣缘群体正在成为电影传播的有力一环。立足柯林斯研究微观群体传播行为及其动因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可解析出电影网络趣缘群体由网络虚拟社区技术建制及情感共享文化需求双重因素形成,其运作机制在于完整互动仪式的参与以及基于短暂刺激和反馈强化积攒而成的长期情感共建,并进一步探询作为网络趣缘群体互动仪式结果的群体团结及群体符号能够为电影传播带来何种效用。  相似文献   

3.
MBTI是一种人格类型测量表,近期却成为了一种新型社交密码,在青年群体中迅速传播开来。人们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组建成MBTI趣缘群体,在群体中不断保持互动,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最终形成群体成员归属感。本文以MBTI豆瓣社群为研究对象,发现MBTI趣缘群体互动过程中包含了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且均有不同的行为动机,而在这些行为动机下,MBTI若无法正确使用,也会导致人群陷入鄙视链、符号崇拜等情结中。  相似文献   

4.
甘露  关博韬 《现代传播》2022,(12):146-153
从技术驱动、消费主义与个体化进程等液态社会理论的三大核心议题出发,系统分析其对虚拟趣缘社群情感互动的影响过程和机制。互联网技术带来资本与劳动的分离,进一步凸显出其工具性、功利性特征,从而降低了情感互动的匹配概率;消费主义所带来的礼品经济、社交攀比和差异化能力体系等因素降低了虚拟趣缘社群内的情感互动频率;基于个体性的情感互动是自我投射式的,反映在信息获取上是“过滤泡泡”或“信息茧房”,在社交上是“共同的兴趣”,而在个体的情感栖息地上则是网络趣缘平台提供的“记忆云”机制。网络虚拟趣缘社群看似带来了新的情感互动场所,但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互动更多体现在表层,鲜少能深层次、有质量地互动。  相似文献   

5.
廖媌婧 《视听》2021,(4):119-121
AO3新媒体事件覆盖范围广、参与圈层多、社会影响大,是近年来较为典型的新媒体公众热点事件.在该事件中,个体行动者取代媒体组织者,成为事件文本生产的主体.本文通过观察不同趣缘群体在互联网上参与AO3事件的话语建构过程,分析他们如何通过媒介话语的再生产和再创造实现社会权力关系的互动和话语场的争夺.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重新反思媒介和认同的关系时,跳出了以往研究中那种以媒介为中心的视角,转向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视角,从他们建构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反观媒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文选择网络社区的典型代表豆瓣网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对社区活跃用户进行了观察和深度访谈,梳理了社区成员建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与机制,并从中发现了作为传播环境的媒介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2018年网络视频议题的梳理、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总结出2018年四大网络视频议题发展趋势:网络趣缘群体愈发分层、壮大,助兴偶像经济的发展;"土味"文化开始自我更新,找到更具价值的表达途径;性别议题愈发成为诸多网络视频的核心议题,女性的自我赋权、突破二元对立思维惯式的性别理念进一步得到探讨;媒介啮合与裂变式传播依然是网络视频议题发酵的主要途径,融媒体跨屏交互、网友对不同信息的重组加工使网络视频的意义不断繁殖、转化、扩散。  相似文献   

8.
趣缘群体是指兴趣爱好相同、价值观大致相近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群体。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长期以来一直活跃在网络虚拟空间之中。现代社会的人们为了寻求身份和情感认同,他们往往在虚拟空间中寻找,这也促使了网络趣缘群体的扩大。百度贴吧作为其成员之一,呈现着网络趣缘群体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网络群体的再度中心化、圈子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网络游戏虚拟世界作为一种虚拟社区,成长如此之快,根本原因是由于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网络虚拟社区的特性。本文从最受大众欢迎的网络游戏虚拟社区入手,总结出新媒体时代虚拟社区传播的新特性。  相似文献   

10.
借用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通过赛博民族志的方式参与到微博超话社区中进行沉浸观察和资料收集,从群内与群际两种机动性视角深描微博超话社群中趣缘群体的群体关系.研究发现,微博超话社区内不同的趣缘群体之间存在着对抗与联盟的双重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非线性的协作与抗衡,其意义在于强调群体身份认...  相似文献   

11.
价值观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构建过程,随着人们学习和生活的互联网化,互联网成为人们价值取向的鲜活反映和价值观建构场域。以"兴趣"为纽带的虚拟社区加速互联网族群化、圈层化的发展,对青年核心价值观传播与认同构成新的挑战。身份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构成一个多维关系,三者具有"共域性"。身份认同是价值观认同的折射,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也是价值观的塑造过程;反之,身份认同也需要价值观认同的引导。情感认同是价值观认同的转化,同时也促进价值观的行为认同。虚拟社区中价值观认同的维系需要建立仪式等多种情感体验机制,把价值观认同转化为网民在社区中的文化认同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2.
如今,网络社交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人们不再简单以血缘或地缘关系来连结彼此,而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信息需求,通过网络与志同道合的人联系起来。本文以网络社区豆瓣网为例,对网络社区的人际传播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基于兴趣建立的"陌生人"社交机制,并分析网络社区的人际传播所达到的文化认同建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供需双方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充分考虑了当地的环境与文化的建构。其中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须有当地的社区受众的具身参与,并从生态旅游中获利,在动态运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结构型关系网络的实体社区与虚拟社区,以及社会资本的不断建构与成型。以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金银滩社区为例,以地方开发特色旅游基地与保护草原文化并行,研究居民自主经营开发的旅游社区模式与外来旅游群体形成动态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传统游牧的实体社区与网络媒介范式下的虚拟社区网络共同构成社区的共同资本。探究民族社区结构型社会资本与网络媒介的关系,需要对旅游地居民的环保意识、旅游发展认知与态度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区的社会资本运营与网络热媒介的使用呈正相关,同时影响社区成员与外来人群对于当地金银滩游牧文化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公共图书馆在社会资本生成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应通过树立平台思维、开发读者资源、建立阅读联盟、建设交往空间等方式构建某区域范围内的阅读趣缘网络,让读者在这种社会网络中产生联系,进而建立广泛的弱关系,从而获取社会资本,这既是读者的现实需要,也是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的城市认同与大众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认同是城市的稳定器,同时提供城市发展的持续动力。城市化进程中,新旧城市居民能否形成认同的共识以及互相认同是关键要素,城市认同更为引人关注的是社会隔阂与社会排斥,这在农民工群体身上表现突出。如果将认同看成互动的过程,大众媒介无疑能够充当互动的中  相似文献   

16.
刘沁怡 《今传媒》2024,(3):118-12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游戏逐步成为当下年轻群体狂热追逐的新兴媒介。本文基于符号学视角,对网络游戏符号的类别与玩家的身份符号进行了界定,将游戏符号分为情景符号、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语言符号四个大类;借助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的“符号三分式”理论对玩家的身份符号建构进行了分析,指出通过身份符号的呈现、再现与解释项可以隐约窥见游戏中的神话光芒,并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提出玩家的游戏行为可以被视作虚拟在场的特有仪式,他们聚焦于游戏符号,凝聚狂热的游戏情感,通过游戏社群获得身份认同并生成情感归属。  相似文献   

17.
18.
李莎 《青年记者》2016,(20):34-35
情感是存在于人类身体系统中的一种本能行为,以其特定的方式影响着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类的独特特征之一就是在形成社会纽带和建构复杂社会结构时对情感的依赖”.①然而,新媒体的崛起,多种情感因素交织于网络空间,网民的情感认同呈现出多元与分裂状态,为人类营造情感的栖息地、提供情感的认同空间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19):43-47
网络新闻实现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联结,通过应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模型,本文分析了受众通过与网络新闻的互动行为,达到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融合的过程。研究解释了网络新闻作为独特的社会情境,对受众在角色认同、公民团结和仪式抵抗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为传播仪式观下的网络新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纪念性空间作为媒介,发挥着传播文化,进而塑造社会记忆、构筑国族认同的功能,衡阳抗战纪念空间既是物质性的空间场所,又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还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建筑空间、展览、仪式传播等方式,传播抗战文化记忆,建构国家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