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媛媛 《报刊之友》2013,(3):129-131
跑口记者如何跑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作为一名优秀的跑口记者,不但要擅“跑”,更要善“刨”。文章从跑口记者找准自我定位、新闻是跑出来的、“刨”字上见真功夫三个方面论述,首先让跑口记者认清实行新闻跑口制度的好处,进而揭示如何经营自己跑口单位以及怎样才能最大可能的发现新闻线索、报道更多的新闻,最终实现整合所有资源,为跑口记者所用。  相似文献   

2.
在百度上以"雾霾"为关键字进行新闻标题搜索,呈现在眼前的新闻有1690000篇,有报道雾霾天气来袭的消息,有指导如何应对雾霾的专家访谈,还有探索雾霾商机的新闻延伸,可谓五花八门。围绕"雾霾"这个热词,每个行业的记者都在做自己的文章,跑教育的提出雾霾天不适合上体育课,跑环卫的提出要给工人发"雾霾补贴",跑娱乐的则借明星之口  相似文献   

3.
赵金 《青年记者》2002,(11):54-56
主持人的话:最近一位做跑口记者的朋友向我诉苦,由于写了几篇所跑“口”单位的批评文章,被该“口”的诸单位联合封杀,不再提供新闻线索,导致新闻漏报,完不成任务.遭到“老板”警告。而有些吃著,用着,拿着所跑单位福利,写着官样文章的记者却“名利双收”,还时不时拿回大红的表扬信,这令他愤怒不已: “跑口简直就像新闻垄断.这简直是滋生新闻腐败的一项制度。”  相似文献   

4.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有经验的记者都会这么说。特别是跑社会新闻,没有特定的"口",没有现成的材料可"借鉴",采访对象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普通读者看报纸,可能不会想那么多,比如哪条是教育新闻,哪条足时政新闻,哪条是社会新闻……而对于我们记者来说,新闻有着严格的分类,记者也因为跑的战线不同,有着“时政记者”、“产经记者”等各类头衔之称。  相似文献   

6.
一些老记者在谈如何发现新闻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或者说"七分跑三分写".但这只说对了一半,或者说这只是做一名好记者的基本条件之一:踏实的采访作风.能不能做一名好记者,能不能获得新闻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记者在跑的过程中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发现新闻不仅是一个看、听、跑的过程,更是一个用新闻的思维研究事件、研究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郑素侠 《编辑之友》2012,(9):120-123
本文以美国4所高校新闻学院为研究案例,考察了其面对媒介融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如培养"一专多能"记者、记者职能从采集新闻向知识生产和知识管理转变等,以及应对媒介融合的具体做法,如渐进式变革、将技术融进课程中、"边做边学"等。美国这4所高校在媒介融合人才培养上的理念与做法,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应对媒介融合现实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两会期间,《中国环境报》发表了200字消息《总理记者招待会请柬采用再生纸》。消息虽短,却蕴含了重要信息:总理心系环保,最高决策层对环保的重视细致入微。作为有20年"跑口"经验的环境记者,笔者见证了政府部门的环保举措、百姓的理念提升,也见证了环境新闻的"热"与"冷"。环境新闻热的背后曲格平,原全国人大环资委的主任委员,也是我国第一任国家环保局(现国家环保总局的前身)局长。说起环境新闻,不能不提他。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的话:新闻“跑口”,或曰“跑线”,从国内到国际普遍存在.“口”或“线”存在的合理性不容否认,明确分工可以避免多头采访造成的资源浪费,好的“跑口(线)”记者也会成为所跑领域的内行专家.但是,现实中“跑口(线)”记者也面临着一些困惑.比如:如何与“口(线)”博弈,避免成为“口(线)”的代言人?如何监督所跑的“口(线)”?不幸被“口(线)”封杀怎么办? 请看嘉宾们如何支招.  相似文献   

10.
为方便工作,很多报社对记者进行分线。跑线记者当长了,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虽然对本行业的情况越来越熟悉,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却经常觉得新鲜事越来越少,没啥新闻好写,写时也摆脱不了老套套。这些都是跑线记者经常遇到的困惑,也是需要克服的心理误区。一、自察障碍与新闻敏感以跑线记者为例,刚刚接手某一行业时,往往很新鲜,觉得有很多新闻可以写,但时间一长,嗅觉反而不灵了,老是觉得"无米下锅",没什么新闻,这就是"自察障碍效应"在作怪。如何避免"自察障碍效应"呢?新闻敏感并不是凭空产生或一时心血来潮发现的,它离不开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大量的新闻线索、广泛的调查研究、众多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在民生新闻中,有一些不起眼的条线,比如公交、水、电、煤气、疾控等公用事业.这些条线的日常资讯只能满足市民"求知"的需求,却很难引起大共鸣. 此类条线日常报道不好看怎么办?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记者挖掘选题的能力. 挖掘实用而具有普适性的独家资讯 跑民生口,记者怎样为市民提供解决普遍性问题的方案?仅靠记者自身很困难,需要紧紧依靠条线部门.挖掘条线工作人员的经验和智慧,与广大市民分享.这有别于"一对一"的帮办新闻.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新闻写作上常见的通病,是不新、不深、不精、不活。其中主要原因恐怕就是记者没有在"身入"上下功夫。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说,记者应该是个"行者"。的确,新闻是"跑"出来的,作为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对此,我去年参加全军组织的"记者蹲点看基层"活动后感触尤  相似文献   

13.
陈洁 《新闻窗》2008,(3):83-83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样,新闻来自百姓民生。作为一位市民报的记者,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放低姿态,走到百姓中去,关注“草根”阶层。笔者发现,有些跑口记者在工作中,拿到对口单位上发放的文件一抄了事,直接让空洞的消息见诸报端。笔者认为,要想让一条跑口新闻变得有血有肉,必须加大与“草根”阶层的联系,因为他们是政府决策的最终受制者和受益者,他们最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14.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哪里来的?有新闻常识的人都知道,新闻是记者通过采访得来的,所以记者在新闻单位也被称作是“跑新闻的”,可是现在新闻单位,有不少记者自己不出去跑新闻,却有不少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7.
赵琪 《中国记者》2013,(1):74-75
2012年,陆续有实习生在本刊实习。这些未来的"新闻人"带来了高校新闻学子们的疑问和困惑,其中最集中的就是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的关系。由此,本刊特组织了这样一场对话。新闻教育教什么?——记者眼中的新闻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一 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因为新闻采访必须亲临现场。但是,"体力跋涉"并不能概括一篇新闻作品的生产特性,它还必须历经"思想的跋涉"。任何新闻报道都是记者对新闻事实选择取舍的结果。选择,就是价值判断,就是为了思想表达而进行"事实剪辑"。因此,新闻作品是记者体力和思想双重跋涉的结晶。  相似文献   

19.
王立龄 《青年记者》2002,(10):28-28
长期以来,外界包括新闻界对生活类报纸及其记者有一个偏见,就是这些报纸是不入流的“小报”,他们的记者都是“小报记者”,这类报纸关心的大部分是社会新闻和花边新闻,他们的记者做不了主流新闻,也很难做出在某一领域叫得响的有影响的新闻,更不用说在业界有话语权。跑同一个口的记者, “小报记者”比不过中央级媒体,更无法与党报记者平起平坐。事实上,就连这类报纸自身,也有点瞧不起自己的记者。  相似文献   

20.
圈内人对“跑口”这个词恐怕是再熟悉不过了,对“跑口”带来的弊端恐怕也略知一二。新闻“跑口”带来的弊端说明媒体在整合新闻信息资源上的手段并不得力。当然这也是有现实原因的,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各学科之间的交叉重叠,政治因素的影响,文化差异,新闻操作习惯等原因都造成新闻分口的不易,比如,在台湾媒体里边,各派政治力量的活动很多时候是作为社会新闻来报道的,而在大陆可能就会当作重要政治新闻来处理。于是信息的混乱就一定意义上成为新闻分口的特色也是弊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