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翩影 《新闻世界》2014,(7):259-261
本文选取了《南方都市报》(简称《南都》)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底的深度报道,在大量数据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南都》近三年呈现的深度报道特点、现状等展开具体研究,着重考查了其舆论监督功能,以期为当下都市报深度报道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白红义 《新闻传播》2010,(6):47-47,49
近年来,以《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为代表的一批主流都市报加入深度报道队伍的行列.开创了都市报深度报道的新局面。在借鉴和学习周报周刊深度报道经验的同时.都市报的深度报道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与周报周刊相比.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优势和劣势同样明显.有待通过政策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提升其报道水准。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对都市报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近几年,都市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低俗化倾向。深度报道因为自身的特点可以作为都市报提升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深度报道凸显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有:围绕人文精神选择题材,坚持理性、建设性的意义表达,找准挖掘人文精神的着力点等。  相似文献   

4.
李晨 《传媒》2012,(10):78-79
目前,都市报的发展遭遇了同质化问题以及微博等新媒体应用在时效性、权威性方面的挑战,如何突围至关重要。就报纸内容而言,深度报道是各报差异化最大也是最具特色的一种报道方式。该文通过对都市报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分析,提出不断强化深度报道将是未来都市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的前进方向,更是都市报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李静 《东南传播》2011,(4):15-17
随着时代发展,都市报在人物报道方面逐渐呈现一些新的趋势,在其报道对象、报道特点及价值取向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和倾向,以《华商报》为例分析得知,其中在报道对象上主要关注女性、老人、大学生、名人、残疾人、农民、弱势群体等,主要聚焦于关注人,关注人的命运,关注底层普通人的命运。从中可以得出结论:都市报的人物报道对象从对高、大、全式的英雄和模范人物的报道,逐渐地过渡到了对普通存在的人群的关注;人物报道理念转变到了向人的回归——注重人、人性、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唐元 《新闻世界》2014,(9):167-168
本文以安徽地区的"老字号"都市报《新安晚报》为例,从品牌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都市报在新媒体语境下,应如何把自身当做一个品牌来经营和管理,以求得自身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都市报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变革,紧接着强调了《新安晚报》在品牌成长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有效的品牌策略,最后从防止品牌衰老的角度对都市报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媒介技术环境下,积极运用微博以期扩大自己在网络中的影响力,代表了一批数字化转型的报媒经验。本文通过分析《新安晚报》官方微博运营特点,及其与纸质报纸产生的关联,发现都市报在官方微博的运营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传统报纸的影响力。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品牌活动以及双向交流互动性,都市报对微博的利用尚未达到媲美现实影响的高度,这将是今后都市报官方微博研究的破题方向。  相似文献   

8.
深度报道(亦称深入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①长期以来,在许多业内或者业外人士看来深度报道一直是党报的优势所在,是党报的“利器”。而近年来,它却越来越受到各地都市类报纸的重视。一向给受众提供“快餐式”消费的都市报却青睐被称为党报“重型炸弹”的深度报道,这难道只是都市报运用报道文体的一种偶然现象吗?不!在笔者看来,这是都市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一、突破都市报同质报道瓶颈提高竞争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雨后春笋”,从这些曾用…  相似文献   

9.
费涛 《青年记者》2006,(16):57-58
深度报道是都市报的优势 深度报道的前身是解释性新闻,起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闻学把解释性新闻称为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那场席卷全美的经济危机使整个金元帝国一片混乱,美国人被打人了迷宫,不仅要求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更迫切要求了解事件的原因及其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一些美国记也意识到,运用客观报道手法的纯新闻已无法深入事件的深层,更无法剖析原因与揭示其影响与发展前景,这既不能满足读要求,也违背记的职责。于是,解释性新闻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深度报道受到国内媒体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社会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等报道中,深度报道都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日益成为报纸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制胜法宝。但是随着深度报道的“普及“,一些被冠以“大特写“、“大扫描“、“大透视“的栏目也浮出水面,它  相似文献   

11.
江维 《新闻世界》2014,(7):272-274
本文通过系统抽样研究2013年《楚天都市报》房地产报道的特点,并结合武汉2013年房地产市场的表现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楚天都市报》的房地产报道存在消息来源和报道基调偏向地产商的特点,这将加剧房地产市场中买方和卖方的信息不对称,具有倾向性的房地产报道通过"锚定心理"和从众心理影响买方心目中的房价参照点,抬高买方对房价的预期,最终影响买方的购买决策,从而影响房地产市场。  相似文献   

12.
任浩 《新闻前哨》2009,(3):32-33
与党报相比,市场类媒体介入两会报道,在渠道资源、创新平台、进入门槛等方面仍有局限之处,但同时也拥有党报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比如表达的亲和性、传播的互动性、话题的贴近性等。  相似文献   

13.
平衡报道滥觞于1729年的美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该理念被孙旭培教授拿来引入到我国.当前,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使得媒介竞争日趋白热化,新闻失衡现象屡见不鲜,平衡报道对于促进媒介生态和谐与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燕赵都市报》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发现,该报房地产报道在信息结构、信源的选取、报道基调、内容题材等方面存在着失衡现象.  相似文献   

14.
彭庆凯 《新闻传播》2009,(7):125-125
深度报道,首先是题材重大,其报道对象多为重要的、与受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或问题,或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次是意义重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深度报道着重于新闻的深度,关键在于记者能否通过对新闻线索的挖掘、新闻事件的呈现、新闻事件的分析,将一个或一组新闻事件的价值传递给受众.帮助受众更深入地理解新闻事实,引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思考。都市报深度报道的主要操作模式.通常是发现热点和追踪热点。而在发现热点方面,除了与记者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还与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有关,  相似文献   

15.
彭柳  莫柳 《今传媒》2013,(11):43-44
《南方都市报》2000~2013年全国两会报道新闻文体变化是:漫画新闻、观点新闻、图表新闻等增多,散文消息和讲故事等消失。新媒体崛起驱使报纸新闻文体朝着娱乐化、简洁化、独家、专业主义等方面变革。  相似文献   

16.
对于以“贴近市民、贴近生活”为定位的都市报,既要遵循经济新闻的报道规律,又要在充分满足特定读群阅读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报道内容、改进报道策略,才能树立自己的特色与风格。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重庆晚报>为例,分析都市类报纸的典型报道报道方式的转变和运作的方式,并归纳了其与传统典型报道的主要区别,也对都市类报纸典型报道转型的原因和走向作一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18.
2015年的"两会"总理记者会上,都市报26年来首次获得提问权,标志着以《新京报》为代表的都市报主流时政报纸的地位得到了认可。同时,在媒体融合的发展大势下,《新京报》在2015年的"两会"报道中,改变了纸媒以纸质报为核心的传统媒体融合的思路,既注重内容的独家、原创和与受众的关联性,又构建出全媒体化的报道体系,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H5动态新闻等多种方式复合报道"两会"。本文将以《新京报》的"两会"报道为例,对其全媒体、全平台传播的新模式进行研究,为传统纸媒的媒体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与数据统计,比较<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媒体表现,讨论灾难新闻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20.
报纸在报道灾害性事件时,将人文关怀贯穿报道的过程中,受众能从中感受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光辉和温暖。《贵州都市报》在灾害性事件的报道中,充分展现了人文关怀,积极引导受众情感,传播正能量,体现了平面媒体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