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0年我国正式有了微电影广告,从此,这种新型的广告营销方式在互联网上走红。微电影广告书写着青年亚文化,本文从书写主题、书写缘由、书写影响等三个方面阐述这个主题,从而让受众更加了解微电影广告和青年亚文化,从而达到主流文化对亚文化包容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环境下亚文化群体文化身份认同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彦林 《新闻传播》2012,(3):194-195
新媒体的大力发展,使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文化多元共生的时代,造成主流与非主流文化同台博弈之势。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介已成为建构亚文化群体文化身份的主要渠道;但因亚文化常被等同于反文化或俗文化,过于强调其非主流性,决定了新媒体环境下亚文化群体的文化身份认同,则必然表现为一个"生成、流转、断裂、死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的社会进入网络碎片化的时代,流行文化也凸显出"微"的特征和"亚文化"的特性。有学者研究称,"亚文化"实为主流文化的的产物。但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广泛快速的传播媒介,为每个"亚文化"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受众认同,这一点尤其突显在艺术上。微电影,作为大众表达自我,寻求生活共鸣的一种艺术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接收。本文以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为落脚点,试图对微电影的亚文化"抵抗"属性进行剖析与建构。笔者选取国内青年亚文化研究所缺少的实证研究范式,在与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研究对象的身亲经历作为本研究客观性基础。并且结合研究对象以往或现在的身份角色,对其访谈资料进行深层次挖掘。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是以个案研究为主的,也是具有理论应用性的。只有将文化研究做到客观性,才可以为理论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路琦 《传媒》2021,(7):77-78,80
媒体深度融合时代,音乐文化传播的生态语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以青年亚文化为内核的小众化、去中心化传播成为主流,其中说唱综艺的崛起就是典型.但面对主流文化的治理吸纳、亚文化传播的自身局限,以及市场、受众、渠道等因素的影响,国内说唱综艺面临着较大困境,如何在审思现状的基础上,找准突破点,积极寻求市场、传播、文化等层面的"出圈"之路,成为当前需要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刘欣雅 《新闻世界》2012,(5):99-100
网络春晚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广大网友的追捧、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央视网络春晚中体现出来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也值得人们关注。央视网络春晚强化了“草根”话语权表达的实践,尝试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抵抗加以融合,体现了青年的身份认同和多元表达。同时,央视网络春晚本身也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并将青年亚文化从幕后推向台前。  相似文献   

6.
武文颖  郑佳 《青年记者》2017,(20):33-34
伯明翰学派在解释“青年亚文化”这一概念时曾指出,即使青年亚文化拥有着庞杂的内容,但青年群体们创造每一种亚文化都是基于群体内部彼此之间的身份认同感,用以抵抗当时的主流文化,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迷文化”是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球迷亚文化又是隶属于“迷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球迷亚文化延续至今,与当年相比,青年球迷群体内部的身份认同行为早已发生了变革,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媒体的推动.本文以百度贴吧中的“皇家马德里吧”和新浪官方微博“皇家马德里贴吧”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媒介的介入对于青年球迷群体间的身份认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方言影视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揭示日渐勃兴的方言电视文本正成为方言区居民实现自我认同 ,从事意义和快感的再生产的文化资本 ,同时折射出地域亚文化不满自身现状、谋求重新建构自我身份、提升自我文化地位的诉求 ,以及地域文化在日益边缘化过程中的去中心化与中心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凡尔赛文学"指的是先抑后扬、明贬暗褒式的低调性炫耀话语体系.在网络新媒体的助推下,"凡尔赛文学"从亚文化圈层迅速扩张,成为当下社会一种无法忽视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符号化、自我矫饰、形大于实是"凡尔赛文学"最为明显的文化表征.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戏谑的姿态消解阶层冲突与身份焦虑."反凡尔赛文学"的抵抗性生成昭示着青年亚文化群体在与主流文化的抗争中寻求属于自身的话语塑造与话语表达方式,用一种温和的反叛方式完成自身的话语体系和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5,(16):65-7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多元文化格局的演进与互联网文化的勃兴,伴生出层出不穷、此起彼伏的青年亚文化新形态。年轻人凭借对于新技术的掌握和对现代性价值的适应获得了在主流文化中更大的话语权,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体社会文化价值创建的过程中去,表现出更富杂融性、多元性、虚拟性、流动性的新特征。本文以网络字幕组为研究对象,从产消合一的迷文化生产、崇"恶"又尚美的狂欢旨趣、身份的流动混融与球土化生存之姿三个方面透视展现新媒介环境下青年亚文化群体新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0.
青年亚文化被看作是一种对主导文化、权威文化、强势文化的反抗,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冲突愈来愈凸现,并成为人们不得不正视的文化现象。因此了解青年亚文化的含义特征与影响,将青年亚文化运动所蕴含的创造力从其反常形态中拯救出来,成为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图书馆利用其先进文化手段加以渗透和引导,使其回归主流文化,促进青年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生命本质的理想实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媒体有关"熊猫烧香"事件报道的考察,透视媒体如何代表主流文化设置这一黑客亚文化事件的报道和阐释的框架,并从中解析主流文化与黑客亚文化的关系状态,揭示媒体构建的黑客亚文化镜像在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规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媒体对形成黑客亚文化的各种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有意无意的忽略或遮蔽,无助于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积极疏导.  相似文献   

12.
"丧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它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反映出当前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和戏虐心态。青年"丧文化"的风格符号主要包含了图文表情、网络事件和商品消费。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大众共创、游戏心态、商业塑行等新的风格转向,弱化甚至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理论倡导的"抵抗"和"收编"。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协商中逐渐发展,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协商对话,参与社会文化的版图重构,为了解当今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多元的、开放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马宪刚 《今传媒》2012,(1):138-139
亚文化人群已经逐渐浮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成为主流的被关注人群。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性别定位已经无法对一部分亚文化人群进行性身份定位。本文运用性身份定位理论通过对同性恋、伪娘、人妖等亚文化人群的文本分析,来重新设计新的性别符号从而对亚文化人群的性身份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4.
创意产品之所以成为主流新闻媒体的新兴实践方式,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够在网络空间对青年群体起到特别的舆论引导作用。从机制层面看,创意产品运用市场运营思维,与流行文化高度融合;依靠符号机制、仪式机制和社会心理机制,实现了情感表达、观点传递和意识形态传播。但创意产品在舆论引导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激发的情感具有短时性,引导中未能很好解决青年亚文化背后的身份冲突;创意产品虽能增强主流媒体引导力,却难以增强公信力等。因此,进一步延伸创意产品的功能与定位,把握青年文化的特征与青年思想的规律,加强对最新实践的总结与反思等,成为强化创意产品舆论引导功能、丰富主流媒体创新实践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关静宇 《新闻世界》2012,(10):139-140
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着重于书写青年亚文化。本文从青年狂欢、权成形象的颠覆、“同志”文化的书写这三个维度展现出了当今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点。通过此类影片对于青年亚文化的书写,让受众更加了解这种亚文化,并且使主流文化能够更加包容青年亚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5,(11):9-13
微电影对边缘阶层话语权的拓展,使亚文化的表达成为网络微电影中的重要征象。而微电影亚文化在获得表征的同时,被特权阶层以政策、商业、知识和意识形态手段收编和掩盖。在更宏观的视野下,互联网媒体呈现的真实并不是文化的真实或者社会的真实,而是意识形态的真实。在权力的监控和干预下,看似兴盛的亚文化表征总体上并不能触及强权结构的中心或推动文化民主化进程,而呈现为一种逐渐丧失意义的浮华。  相似文献   

17.
宋高祥 《大观周刊》2012,(28):66-67
亚文化是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而犯罪亚文化是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有着天然的影响性和倾斜性。导致青少年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对犯罪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和其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了解.对青少年犯罪予以有效地预防和遏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沈升 《视听》2022,(3):40-42
青年是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性推动力,国家正积极为青年拓宽阶层流动的外部渠道.然而由于价值观教育引导的不足,部分亚文化青年缺少参与社会事务的内部推力.青年亚文化群体在表达自我观点与进行自我表演的基础上获得他者的凝视,在看与被看的双向互动中构建群体身份,以降维交流的方式满足自我的认同诉求.基于对青年亚文化群体自我诉求的研...  相似文献   

19.
孙黎 《编辑之友》2012,(4):58-60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网络字幕组群体的身份构建/认同,其能动的文本解构与生存悖论,以及字幕组群落与主流媒介的权力逻辑、商业消费语境所进行的博弈与转型行为.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20,(8):67-73
乡镇青年的影像表达已成为其身份认同建构的重要场域。本文通过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的方法,从同一性和差异性维度研究网络短视频生产中乡镇青年的身份认同建构路径。研究发现,乡镇青年通过虚拟空间中的归属找寻和情感连接建构同一性,获取群体认同;同时,他们又以城市人为镜,通过视觉符号景观的臆想和独特的风格展演建构差异性,形成自我认同。乡镇青年参与生产的短视频体现了他们对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向往,也折射出我国农村社会走向现代化的特色进程,因此,应继续发挥此类亚文化产品在青年社会化和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重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