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近几年时间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在微博、微信、微小说的引领下跨入了一种"微时代"。由于各个网络视频网站的商业需要,以及受众闲暇时间的碎片化消费,从而催生了微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微电影以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方便快捷的传播特点,并且拥有广泛的传播平台等优势,在新媒体时代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了受众的高度认可。本文以微电影这种新兴的碎片化传播形式为例,分析碎片化传播在微电影领域的传播特征、传播价值,以及传播过程中与受众人群的粘合关系。  相似文献   

2.
赵艳明 《青年记者》2016,(20):68-69
高校微电影指主要创作群体和目标受众为在校大学生,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梦想、成长、情感等校园题材的微电影类型.本文对高校微电影的创作形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微电影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时间碎片化带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快餐式网络文化,微电影广告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诞生并迅速得到广告主和受众的青睐。成功的微电影广告关键在于对叙事的把握,具体表现为叙事结构以线性为主,非线性为辅;叙事情节以感性为主,理性为辅;叙事时空以连续为主,跳跃为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叙事打动受众,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有效传达广告信息。  相似文献   

4.
郭晓霞 《新闻世界》2013,(9):108-109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多元化传媒中,小小说类文学期刊文本虽小,但是可以大有作为。借助数字化平台,以做好网络阅读与经营的先期介入;以小小说精品资源参与小品、影视短剧、微电影的作品制作;借助手机彩信的形式传播,倡导多维阅读等经营项目可以为小小说类文学期刊赢得强大市场竞争力和受众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如今的网络世界,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新媒介传播的时代,在此语境下,微博、微小说、微电影应运而生,全民进入到“微”时代。本文从新新媒介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微电影分析探讨微电影出现的必然性、传播的特殊性以及受众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6.
李旭 《传媒》2021,(2):75-77
微电影广告是以品牌或产品的商业推广为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受众认可广告片中的产品,而微电影广告是否与受众心理特征相符直接决定了受众对微电影广告的接受效果.诞生于2019年春节季的《啥是佩奇》的微电影广告片就凭借着对受众心理的精准把握成为当时刷爆朋友圈的"爆款"短视频.微电影广告只有基于受众的心理来进行创作,"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提升受众的"使用"效果,才能在"贴满墙纸"的屋子里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各种文化活动逐渐繁荣。2010年《11度青春》微电影系列,以表现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为主要内容,突出青春奋斗主题,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如《老男孩》《拳击手的秘密》等,为新媒体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张歆若 《今传媒》2012,(5):75-76
毋庸置疑,媒介时代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融媒时代",中国大陆的新媒体网络微电影兴起已经势不可挡,微电影时代全面的展开了它们的力量,2012年将是"国微电影的硕年",这股滚滚而来的潮流的网域环境下,本文试图以"2011年度青春感恩记"系列作品《父亲之父女篇》为例,从传播学的效果分析上,探讨微电影,微小背后的"深"变化与"深思考"。  相似文献   

9.
高亚林 《今传媒》2016,(6):108-109
受众心理和微电影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微电影的受众心理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清晰地把握微电影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以受众接收信息的主被动、内外向状态作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传播者心理、半传播者心理、主动接受者心理和边缘者心理,以此为基础来探析受众心理对微电影的内容创新、流通发行和产业受益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10.
纪博 《声屏世界》2013,(10):146
什么是微电影整合营销传播?以微电影作为企业长线营销的发起点,通过传统媒介让更多的受众获取信息,以新媒体作为主要播出平台引发受众共鸣,运用社交媒体传播的力量引发受众的评论和分享,利用相关线下活动让更多的受众参与互动亲身体验。银鹃年生产影视相关产品在五十部以上,2011年开始涉足商业微电影行业,微电影至今拍摄超过50余部,已然成为华东地区最大最专业的影视梦工厂。在不断提升制作水平和创意内容的同时,整合集团内资源,依靠地面频道媒介资源、聚力互动新媒体资源,打造以微电影为核心的整合营销。  相似文献   

11.
近来,在受众市场、传播平台等多方作用下,具有浓厚草根气质的微电影以其巨大的受众市场吸引越发多的精英人士涉猎,微电影广告凭借其独特的发展优势成为促使多方盈利的全新的广告表现手段.本文以近来获得广泛好评的微电影《看球记》为例,旨在通过该作品对当下日益受到各界关注以及众多影视界人士和广告界纷纷涉足的微电影行业进行针对性的简要的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李万军 《视听》2016,(7):64-65
网络微电影是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要,弥补了传统电影的不足,拓展了艺术审美领域,完成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融合。其艺术特性根据受众的接受习惯,倾向于文本碎片化、叙事微型化、创作精确化、传播指向化的特点。新媒体时代给微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理论发展思路与实践创作路径,使微电影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并能传播更多的艺术及经济价值。网络微电影的艺术渲染力也将逐渐充满文本,作为弥补传统电影的角色,开始影视艺术的"文艺启蒙"。  相似文献   

13.
胡奕颢 《传媒》2012,(10):76-77
微电影是数字网络时代的媒介新产物,具有微时代的传播特征。它以网络互动增强受众的媒介参与,并以短小精悍的叙事技巧与引发共鸣的情感诉求创造娱乐快感,体现了当前理性审美向感性审美的文化转向。该文尝试探讨微电影传播特征及其优势得以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4.
如今,微电影十分流行与普遍,很多人都喜欢自己拍摄微电影。校园微电影是微电影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很受学生们的青睐,拍摄出来成品非常多。校园微电影一般以"青春"为主题,勾画出关于友情、爱情、奋斗、迷茫等方面的故事。本文记录了微电影的发展史,对当今的校园微电影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比普通电影更短,但不乏精彩的微电影在网络流行。各网站、电影公司、明星、导演纷纷涉猎。各种自由的电影表现手法也呈现在受众眼前。但制作方对微电影盈利模式的探寻和国内审查机构的关注,都将影响微电影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受众的阅读方式,信息不再单向传播,变为自由地去选择接受或屏蔽的信息。时间、信息的碎片化,使得快餐网络文化应运而生,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都在此背景下诞生并得到受众的青睐。成功的微电影广告在于叙事的把握,感性与理性交叉作用,使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产品有绝对的忠诚,并产生消费行为。本文通过探索手机拍摄的微电影《女儿》,探析家庭伦理元素的叙事如何有效地传播广告信息。  相似文献   

17.
城市微电影在向受众展示城市风情时,融入更多的电影艺术元素,城市的人文风情与精彩故事情节完美融合,广大受众可以更深入地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本文主要以城市微电影《南京201314》为例,详细分析作品的故事结构、画面、声音等表现手法,探讨中国城市微电影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的继续发展促使了"微"时代的降临,自从2010年底首部微电影广告发布以来,微电影的新营销方式为商家和受众所接受并得到快速发展。以传播学的视角,从解读具有代表性的微电影广告入手,分析了微电影广告产生的背景、特征与优势,并指出了其现状及需解决的问题,为微电影广告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微电影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由民间草根阶层创造的供娱乐、消遣的微电影;二是广告商为宣传产品投入制作的广告。微电影广告改变了传统的广告植入电影的模式,在电影中植入广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本文以曾风靡网络的由“六神”拍摄的“花露水的前世今生”为例,分析微电影广告营销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20.
商业微电影作为微电影的一个分支,除了具备微电影的微时长、微周期、微投资特征之外,还具有"逐利"本性,为达到推广产品和品牌的目的,不惜制作出异化女性形象的作品,靠情色、暴力血腥、暧昧的画面和媚俗的广告词来取悦受众,出现了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异化现象。本文以女性主义的性别异化理论为视角,以商业微电影为研究文本,以商业微电影独特的特征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商业微电影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异化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