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戏曲是表演艺术,表演是它的重要特征。优美的念白和唱词要和表演结合为一体,才能形成感人的戏。有人把戏曲归结为动作艺术,这是有道理的。所以,戏曲的语言,是与演员的动作结合的语言,它应该能够启发演员发挥表演才能,有助于戏里的人物活起来、动起来,给演员创造念之、思之、歌之、舞之,载歌载舞表现生活、塑造人物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南街村双人旱船舞用舞蹈语言讲述了一个渔家生活的艰辛和快乐的故事,表演文武兼备、雅俗共赏,富有生活情趣,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传承方式是以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也没有强制性的传授关系,全靠学者的志趣而定。双人旱船舞在中华民间舞蹈中实属少见,颇具学术价值、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如今双人旱船舞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一些表演双人旱船舞的老艺人年老体衰,并且有的已经逝世,而学习这个舞蹈的青年人不多,舞蹈特技大多失传,高难动作无人表演,后继无人,因此,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将如何进行保护、抢救和继承发展,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3.
朱万曙 《出版广角》2015,(10):121-122
该文从何谓花鼓灯谈起,对《中国花鼓灯》"综论编""舞蹈编""音乐编""作品编""人物编""附录"等内容做了专业评述,认为《中国花鼓灯》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花鼓灯艺术文化的面貌,是一部关于花鼓灯艺术的集成之作.  相似文献   

4.
流行于广东省吴川市梅菉镇梅麓头村的"舞貔貅"是一种颇具艺术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表演中最大的特点是"貔貅上牌山"和"牌山顶上采青"。据此特点切入展开考证可以发现,这种舞蹈渊源于南宋时期杭州一带的舞队"狮豹蛮牌","牌山"的设置即源于宋金流行的"蛮牌舞"。另外,自西汉至两宋一直有"貔为豹属"的说法;而且从传承年代推算,该舞亦大致能追溯到南宋;这些均可证明,该舞与宋代的"狮豹蛮牌"之间存在联系。因此,舞貔貅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样式,也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沙敏 《北京档案》2021,(11):49-50
在历次体育盛会上,团体操的表演都以变幻无穷的队形、优美动听的旋律及令人震撼的巧妙构思,令观众赏心悦目,耳目一新.中国团体操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代.古时将团体操称为"字舞"和"花舞".唐代诗人王建诗中描述字舞表演,"罗衫叶叶绣重重,金风送鹅各一丛,每遍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与改革,字舞表演形式早已从歌舞变为以徒手和器械体操为主的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6.
布依族的藤甲舞起源于三国时期藤甲兵的防身装备,距今有两千年之久。藤甲舞表演形式独特,舞蹈与历史、生活相结合,是最具民族性的舞蹈之一,因其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性,被誉为舞蹈世界中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7.
盛力敏 《新闻世界》2010,(7):268-269
花鼓灯是流行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艺术形式。它有歌、有舞、有锣鼓等打击演奏、有情节简单的小戏。它是中国9亿汉族人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汉族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郭珊 《大观周刊》2012,(28):33-33,19
黄平县谷陇镇苗族的芦笙舞大多在节日中进行,多以芦笙、芒筒、铜鼓伴奏,集体进行的多,个人表演的少。芦笙舞根据其舞蹈形态大体可分为对芦笙舞、大芦笙排舞、芦笙芒筒舞三大类。普遍流行于苗族地区,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的“芦笙舞”在形式上大体相同或相似,但在曲调和舞步动作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谷陇芦笙舞曲一般由引子、主部、结尾三部分组成。引子是舞曲的准备乐段包括一块一慢两部分,两部分间以自由延长的“抖音”为分界线。  相似文献   

9.
由生态理念推演的具有"原生态"因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禾楼舞,是原始巫、傩文化结合的产物,有几千年历史,被称为民间舞蹈的"活化石"。以郁南地区、岭南地区、甘肃等地的傩舞表演为例,记述中国部分地区仍进行的较为古老的表演仪式,在传承中不但保留壮族、瑶族古代巫舞、傩舞因子,而且也与山歌对唱、祭神、打醮仪式、刘三姐故事等民间文化因素糅合,显现出百越巫文化圈傩文化的特点和现代色彩。然而,歌舞"展演"活动中一些傩仪失去了"原汁原味",也不太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因此,当前的问题就是要如何使这些原生态文化活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现代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张士根简介:男,1943年出生,共产党员,安徽凤台县城关镇人,初中文化水平,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凤台花鼓灯的发展历程。曾任凤台县推剧团演员、团长,花鼓灯艺术中专学校教师、校长,花鼓灯艺术团指导员等职务;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民族民间舞研究会会员、安徽省舞蹈家协会会员、安徽花鼓灯研究会理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凤台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①。他一生立志弘扬民族文化、繁荣继承花鼓灯表演艺术,多次获得市、省、国家级比赛大奖;先后被省、市文化和人事部门评为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11.
《兰台世界》2013,(Z4):155-156
<正>浙江磐安境内的西南部地域,流传着这样一项极具神秘、胆战心惊的民间习俗活动:烧红的木炭上,几十位赤膊光脚男子纵身蹈火,在震天的锣鼓声和呐喊声中穿行。旁观者胆战心惊,火上的人却镇定自若。这项神秘色彩的民间习俗活动叫做"炼火"。炼火,俗称"踩火""蹈火""踹火",它是一项聚众的民间习俗活动,其内核是对火神崇拜的祭祀仪式,动作表演形式有似于民间舞蹈。其目的为祈求神祗驱鬼避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平安。"炼火"因其活动方式的神秘、威慑与惊险而独树一帜,流传千年而光彩依旧。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部拒绝整齐划一强调即兴个性的现代舞。高艳津子让演员们用参差的动作和随意的叫喊描摹了自然界真实的生机"对我来说,编个舞太容易了,就像编一个花篮一样,"高艳津子讲到神采飞扬处,抬手划了一个圈,比划了一个花篮的形状,"但是我要的不是一个一个整齐的花篮啊。我要的是个性,是每个舞者在舞台上爆发出来的个性。"之前,由北京现代舞团艺术总监、舞  相似文献   

13.
以上谈了戏曲以歌和舞演故事的特点,下边再来谈戏曲以虚拟表演和程式动作表现生活,而不是按生活本来面貌再现生活的特点。这个特点,把戏曲与话剧、电影、电视剧分别开来,分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表导演体系。话剧和由它演化发展出来的电影、电视剧,属于写实的表导演体系,它们的表演各有其不同特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追求真实地再现生活。其表演,离生活越近,越能感动观众。近期引起社会轰动效益的电视剧《渴望》、电影《秋菊打官司》,都是以不同的形式,努力贴近生活见长,赢得观众的。  相似文献   

14.
陈佳宁 《文化遗产》2023,(1):91-98+2-3
四川省泸县石桥镇新屋嘴村二号墓出土有两件石刻,一为奏乐图,一为舞蹈图,二者虽分刻不同砖石,但实为一组,它们共同构成了宋代《采莲》队舞的表演场景。这件《采莲》石刻的披露对舞蹈史研究颇具价值,作为反映宋代《采莲》队舞的首件文物,它改善了当前队舞研究史料数量稀少、来源单一等问题;并且反映了《采莲》队舞的演出实况,借此可知演员装扮、舞台布置、砌末使用、乐队组成等诸多内容;再者,这组石刻说明,《采莲》队舞至晚在南宋就走出宫廷,流行于民间社会,它是两宋时期宫廷和民间表演艺术传播互动的一个真实写照;而队舞的民间化势必会导致它的演出规模和体量缩小,表演规制不再像宫廷时那般严格,队舞进入杂剧的最大障碍不复存在,它由此具备了与杂剧融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此文新证之义有二,一是北宋"龟头舞亭"碑刻证据的新发现;二是对宋金元"舞亭"类建筑形制演进形态及功能的重新厘定。宋金元时期神庙"舞亭类"建筑主要有"初始型舞亭"形制演进和"露台型舞亭"形制演进两种模式。其中"露台型舞亭"形制演进模式变化略小;"初始型舞亭"形制演进模式经历了"初始型舞亭""发展型舞亭""标准型舞亭"三种演进形态。各形态舞亭之功能亦各有侧重,"露台型舞亭""标准型舞亭",演出乐舞和戏曲是其主要功能;"初始型舞亭""发展型舞亭",其主要功能当为雩祭时进行舞雩的场所,展演杂剧的功能退居其次。且基本判定阳城县马寨村长兴岭汤王行庙中北宋"龟头舞亭"当为"初始型舞亭"形制布局。  相似文献   

16.
屡见于清代文献记载的连厢并不是同一种民间艺术。从它们的艺术形态来看,清代的"连厢",实际是同名的两类艺术:一是以唱小曲为特点的歌舞艺术,又可分为连像、连相花鼓和霸王鞭三种;二是一种口技表演,又称为间壁戏。这四种连相具有不同的艺术渊源和发展轨迹,连像、间壁戏来源于傀儡表演,而霸王鞭和连相花鼓分别来源于宋代的杵歌舞队的转踏队舞。  相似文献   

17.
刀郎木卡姆流传于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的叶尔羌河畔,是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歌舞套曲,在无文本记录的传统刀郎社会中,局内人的身体是储存、内化、再现、重构其表演的主体。在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场域"中个体的身体被历史地建构,从而生成习惯性的"身体技术",这种习惯性的"身体技术"在音乐表演文本的生成和重构中有着决定性作用。刀郎木卡姆表演个体的"身体技术"是在木卡姆团队、麦西来甫场景、刀郎文化系统三层语境的包围中生成的。变动不居、动态开放的多层语境必然建构着与之相适应的、开放性的身体记忆,模塑着能够适时而动的身体行为。由此,当表演现场身体符号转码成音响符号时必然伴随着信息的变形,使得每一次的表演再现都带有文本的"续写"和"重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查玛舞是一种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传统蒙古宗教舞蹈,它和藏传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这种由寺庙喇嘛来表演的宗教舞仪之所以能够在蒙古草原上悠久流传并保留至今,有其深刻的宗教、文化和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19.
华佗“五禽戏”的历史渊源与思想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华佗"五禽戏"的历史渊源及寓意 1."五禽戏"悠久的历史背景."五禽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时代.动物的奔跑和飞翔能力,古代人很羡慕,因为人做不到,于是就模仿动物的动作.据史料记载,在远古时期,中原大地江河泛滥,湿气弥漫,不少人患了于关节不利的"重"之症,为此,"乃制为舞","以利导之".具有"利导"作用的"舞",正是远古时期中华气功导引术的萌芽.  相似文献   

20.
飞花拾零     
杨玉环是一个水平不低的诗人,《全唐诗》载有她的一首诗,题名《赠张云容舞》: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渠袅袅秋烟里。转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张云容是个宫女,善于表演霓裳羽衣舞。有一天,在绣岭宫,她为唐明皇和杨玉环表演,杨玉环看后深为赞赏,就题赠了这首诗。这一首诗能写得如此地好,可见杨玉环写诗是一位高手,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