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段诗萌  黄玲 《今传媒》2016,(3):122-123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手段与传播形态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为新闻从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高校新闻教育也应该应时而变,培养时代所需的新媒体人才.本文立足于新媒体环境,结合当下高校新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地方高校新闻教育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国地方高校新闻教育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新闻专业必须寻求新的发展出路,本文初步探析了我国高校在新闻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借鉴和吸收外国其他新闻名校的经验,以期为我国新闻教育提供合理化的建议,培养新媒体时代下的优质人才.  相似文献   

3.
新闻教育要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要求,作为新闻教育主体之一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如何使用新媒体,如何将新媒体运用到教学之中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本文以南昌市高校为例,研究新闻传播专业教师的上述情况,并就存在的问题提供些许参考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邱平 《采.写.编》2020,(2):156-157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时代逐渐到来,给我国的生产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有效推动了国家的绿色发展。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内高校要重视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培养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媒体意识,实现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与进步,实现学生和媒体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钟之静 《今传媒》2016,(10):126-128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者间的关系变革,带来了新闻传播教育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革新势在必行。本文在阐述新媒体对我国教育传播模式带来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校在新闻传播教育方面存在的困境,进而从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和师资队伍三个方面提出了教育革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高等新闻教育发展"三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新闻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据2004年11月21日在西安举行的教育部全国高校新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透露,目前我国高校所设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已达480个①.全国高等新闻教育呈现出老牌新闻院系"锦上添花"、改革开放初就创建的新闻院系"你追我赶"、顶尖级名牌高校新建新闻学院"争先恐后"、各种类型高校创办的新闻传播专业"遍地开花"的新局面②.纵观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推动我国高等新闻教育发展,离不开领导、带头人和机制三要素.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新闻教育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新闻专业成为地方高校竞相开设的热门专业,但新闻教育与社会现实和新闻一线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脱节。本文结合咸宁学院人文学院新媒体与网络传播专业方向的实际情况,旨在探讨地方高校如何从新闻专业理念、课程体系、实践能力的锻炼等方面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复合型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媒体发展的加速及媒介融合的深入,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媒介及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基于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视角对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改革路径展开思索,通过借鉴国外高校相对成熟的新闻传播教育培养模式,旨从改进教学模式、完善师资队伍、融合多学科教育、培养全媒体人才等方面探寻新的突破,推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在新形势新格局下培养更加适合行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当代传播》2006,(4):67-68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处于“超常规”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进一步繁荣,传媒市场格局不断变幻,不少高校把新闻学科当作学科建设新的增长点,纷纷开设新闻传播专业,大量招生。本文就新建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民办高校新闻教育特色化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办高校新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高校新闻教育共同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人才的重任。但由于办学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原因,目前民办高校新闻教育面临各种发展困难。本文提出民办高校新闻教育应当立足自身实际,面向基层和新媒体,坚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培养目标市场化,新闻人才专业化,培养模式职业化,培养"一专多能"的新闻人才,方能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相似文献   

11.
张晶晶 《青年记者》2017,(6):99-101
与传媒业界的变革和需求相对应,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领域也面临着重新定位或转型的探索.从实践来看,目前已出现以下明显的变化和趋势:一是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或在新闻学专业教学中全面融入新媒体内容;二是跨专业培养或开展专业新闻教育.两者均呈现出传统新闻传播教育向传媒教育转型的特点,本文主要是对后一种趋势探索和实践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国内的许多高校都看好这一新的教育增长点,纷纷开设这一专业,新闻传播大有全面开花之势。然而,在这样的一种发展中新闻传播教育也存在着诸多严重的不足,处在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13.
柳青 《新闻世界》2022,(6):85-88
在媒体融合已进入纵深发展、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也在积极进行调整,其中,与媒体融合密切相关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尤其值得关注。本文将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出发,以《新闻学概论》为例,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的改革实践策略,为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闻传播教学发展提供改革创新的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谈到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传播技术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不得不从新闻传播教育自身的双重属性——新闻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和新闻教育作为大学教育谈起。就前者而言,新闻教育通向职业,培养的是职业人;对于后者来说,新闻教育重在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人格的塑造,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新媒体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冲击需从这两个方面分别阐述。新媒体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相对于传统媒体,从技术的角度讲,网络的传播方式、接受方式、内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各大高校的新闻专业也正面临着一场教育转型的改革风暴。对照我国新闻教育理念的变迁,全媒体背景下我国新闻人才培养有许多的创新之举。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展开了差异化定位。其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所长,各显特色,其中包括拓展通识教育,培养思维修养;突破专业教育,强化优势学科;开设新媒体课程,提高学生新媒体素养。另外,在实训方式上也体现出全媒体特征,多媒体网络化的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技能。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革新带来了传媒业态的巨变,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媒体输送应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了社会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新要求.明确应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内涵,并通过完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设置、完善新闻传播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构建应用、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对高校培养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任娟 《采.写.编》2016,(1):241-243
一、 绪论 自1983年厦门大学首次设立广告学专业起, 经过30余年的发展, 我国广告学专业在教学、 实践层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在理论研究层面, 广告学专业学科实践教学在新闻传播类各分支学科的专门研究中处于弱势状态. "全媒体"、 "新媒体" 时代的到来促使媒介融合进一步加强,受众的注意、 理解和接收信息方式及媒介的表现方式的变化, 对广告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针对这种情况,深入观察河南高校广告学实践教学, 分析并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实践教学路径, 在新媒体环境下探索广告学专业教学的新道路成为从理论层面丰富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经济全球化和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当前传媒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人才需要,成为了新闻传播学教育者必须思考的议题。本文选择了福建省三所学院作为研究个案,通过对行政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深度访谈,考量福建省高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调研发现,三所学院的本科生培养兼顾专业特点和地方特色,形成了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福建模式";当前,这一模式面临诸多挑战;三所学院或着眼局部调整,或酝酿整体改革,后者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有望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新闻传播院系应对当前挑战提供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媒体专业建构和人才培养被提上新闻传播教育的议事日程,通过探究新媒体专业建构的理念,提出新媒体专业应以传播学、信息科学和传媒经济学三大学科集群为主体,并且针对新媒体业界发展的人才需求规划基本的人才培养方向。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媒体形成冲击,媒介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突围的路径与方法.以传统媒体为立足点的媒介融合投射到教育上,融合新闻传播教育仍隐含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这一思路惯性地影响着新媒体专业建设,束缚着新媒体专业教育发展.以新媒体特征及其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要求为抓手,新媒体专业教育应培养开放共享精神,树立前瞻性理念,重建本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